(易縣第一小學,河北 保定 074200)
前言:數學是源自于生活當中,同時應用于生活。所以說數學教學對學生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的借助數學模型思想來將一些生活中所存在的數學問題轉變成為理論知識,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和掌握數學的相關理念與知識,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
所謂的數學模型實際上就是“以數學的語言來概括現實世界中的事物特征、數量關系以及空間形式的數學結構”。就廣義的角度上而言,數學模型包括:定理、法則、概念、規律以及公式等。其實數學模型思想與一般思想沒有什么區別,只不過是通過數學符號的形式進行表達,在數學模型思想當中更加重視對數學的應用,以數學結構的方式來妥善的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基本上都是將實際的生活情景完成數學結構化,而這個過程也是抽象化的過程,所以無論是運算模塊、概念模塊還是方程模塊都能夠將數學作用與價值體現出來,由此可知,構建數學模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1]。模型的建立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與效率,并且教師在利用教學模型思想的過程中,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通過現實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來逐漸引導學生獨立創建模型,從而調動起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讓其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中都能夠準確的去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模型的建立其實就是一個“數學化”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數學教師需要有意識的通過變式方法去變化數學問題,通過建立數學模型的方式將數學問題的本質凸顯出來。例如:在學習分數的過程中,由于小學生的知識水平與理解能力相對有限,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簡單的理解分數,“需要讓其將一個整體平均分為若干份,而其中的一份或者幾個便可以用幾分之幾進行表示”,抽象的概念對于學社來說存在較大的難度,所以可以將“分數”進行簡化,構建一個數學模型。教師在數學課堂上以一盤蘋果來向學生提出有關于分數的問題,“盤子里有一個蘋果,將這一個蘋果平均分為4 個學生,需要將盤子中蘋果分成幾份?而每個學生可以分得幾份?每個學生所分得的蘋果是這盤蘋果的幾分之幾?”在提問的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在強調“盤子”,目的就是讓學生可以將盤子作為一個整體,從而自己建立數學模型,這樣就能夠順利的回答到每個學生可以分得1/4 個蘋果。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的簡化教學案例,通過抽象化的處理方式,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隨著新課改進程的不斷深入,學生的主體地位越發突出,而素質教育逐漸成為了當前階段教學的主要目標。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對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因為只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才能夠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深刻。所以說教師則更應該重視學生主體參與的重要性,在構建模型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例如:在講授數學軸內容時,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建立數軸模型,在課堂上借助直尺進行觀察,將直尺作為一個標準的數軸,展開詳細的觀察與分析。
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法是以機械模仿或者生搬硬套的方式展開教學的,所以迫切的需要改變現狀,通過聯想教學法來逐漸引導學生養成跳躍性思維,能夠在復雜的數學問題中尋找規律,就數學知識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去構建相應的模型。例如:在學習“比”這一概念的過程中,如果直接將“比”的概念講述給學生,那么學生就能夠靠死記硬背的方法去記憶,這樣的記憶效果是非常差的,但是通過建立模型的方式來了解、掌握和記憶“比”的概念則效果相對較為理想,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與質量。
在引導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教師需要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重點,并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當中,讓學生具備獨立的按照數學規律去構建數學模型。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到真實的情景當中去探索問題發現問題,從而通過自主建立模型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例如:學生可以到超市當中力數學模型思維對超市物品進行相應的統計與核算,站在數學的角度上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當中,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2]。如此一來,即能夠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同時還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建模能力與數學知識應用能力。例如:在超市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將自己所購買的物體與其價格進行一一對應,從而利用數學模型思想來計算其價格,“一盒牛奶7 元,買5 和牛奶需要幾元?”以這樣問題來鍛煉學生的數學能力,在愉快的購物中應用模型來實現實踐的目的。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數學模型思想能夠在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同時培養了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將數學模型思想融入到數學教學當中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可以引導學生站在多個角度上去解決所遇到的數學問題。另外,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將教學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