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河科技學院藝體學部音樂科教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6;2.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2)
河南的戲曲劇種有多少?知道最多的劇種估計就是豫劇。發源于開封的具有代表性的豫劇派系陳派,代表人物陳素真先生,筆者對于她的認識并不是因為喜歡聽豫劇而是一次開封市新區博物館中的介紹,該區域僅有是照片、是文字,而沒有活態的能夠在博物館聽到的陳先生的豫劇唱段,對于博物館而言,是一個宣傳當地文化非常好的窗口,當地民眾的參觀閱覽,外地民眾希望從開封博物館對開封的歷史到今天有所深入的了解,看到的確是刻板的文字、圖片,對于音樂文化而言,音樂的最重要的表現方式就是音響,是能夠使人聽到的藝術,圖片、文字是不能表達音樂的情緒與情感的,活靈活現的戲曲藝術。
豫劇最為河南受眾面相對廣泛的劇種,對其傳承與保護還僅存在于圖片、文字、各個媒體平臺上上傳的一些劇目片段,在現代流行音樂、音視頻影視劇眾多的充斥下,還有多少人專門去搜索戲曲來聽呢?更何況諸如二夾弦、道情等河南地方性的小劇種呢?而一種較為系統的從圖片到文字到音視頻介紹與表演呈現于一體的方式能從哪里獲得呢?當然,獲得的方式就需要研究者與保護者們能夠積極響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方式的創新性思考。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 號)中明確強調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如何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上國家是認同數字化保護的方式的,即“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
二夾弦戲曲作為20 世紀50 年代初期在河南省滑縣及山東荷澤等地逐漸發展成形,成熟以后流傳到豫、魯、蘇、皖接壤等地區,尚保留有二夾弦傳承人和小型劇團的地市有開封、睢縣、延津、博愛等地。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音樂文化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傳承方式保護傳統音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從理論上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采用為國家所提倡的多媒體數字化保護的手段,對二夾弦傳承人、保存的現有的文本、音視頻資料進行數字化的保護,形成二夾弦資源數據庫,它能夠給予更廣泛的人民群眾、研究者一個便捷的認知平臺、學習與研究的數字化平臺,使活態的“非遺”劇種能夠真切、生動的保存下來。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不僅僅在政治、經濟方面有著積極的影響,在文化,甚至對老百姓生活均已提供了一個快捷且便捷的平臺。就戲曲二夾弦的保護與傳承方面,是可以通過收集、整理、分析數據可進行豐富的、深入的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還可以不斷的以大數據的方式共享至各個領域使二夾弦被認識與進一步發掘。以河南二夾弦為起始的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方式的數字化研究,正是充分對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的深度運用,基于數據庫形式的對河南非遺數字化、河南二夾弦進行數字化保護的意義可有如下幾點:
實現對河南二夾弦現存的資料進行收集、保存。建立數據庫可對河南二夾弦的戲曲資源的整合。現有的河南二夾弦劇團所在地區能唱、會唱,能夠聚集起來的傳承人和其保留的文本、音視頻資源雖有一定的局限,但能夠通過此次研究作為開端進行持續性的研究,對于河南二夾弦的多元化傳承、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通過數字化手段記錄保存河南非遺小劇種二夾弦是對二夾弦這類戲曲劇種持久性的保存的一種無形的文化記憶,具有相當分量的人文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使活態的二夾弦,能夠對真實人物的、口述的、活靈活現的表演影像等資源的保護通過轉換后形成的文本、三維、虛擬等數字形式呈現,是對人類文明的承載。
建立數據庫的目的就是為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保護和傳承的前提就是資源共享。建立數據庫對河南二夾弦戲曲音樂進行活態的發布,使得河南戲曲二夾弦能依靠強大的資源后臺,實現相應數據資源的檢索與瀏覽,實現河南二夾弦戲曲音樂文化資源的最大化共享與快速傳播,提高民眾的意識與基本認知,逐步達到保護和傳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