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智永開創了隋代以后書家臨寫《真草千字文》的風氣,其創舉在書法史上具有深遠意義。智永《真草千字文》可謂“隋唐間工書者鮮不臨學”,到了宋代又被廣泛刊刻成帖,傳播甚廣,更加方便后世書家臨習,可從中學到正宗的王氏用筆。而元代趙孟頫則大量臨習智永《真草千字文》,其書寫數量堪比智永,亦有揭傒斯臨寫智永《真草千字文》。明代仍有名家受智永影響,如文征明、王寵,其小楷皆有受智永筆法影響。到了清代,雖碑學日漸興盛,但一些帖學書家仍在書寫《千字文》。到了現當代,智永《真草千字文》已成為學習“二王”書風的代表佳作。
歷代書家對智永評價極高,稱贊不已,更加說明了智永在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國書法史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作為“二王”一脈頗具代表性的書家之一,智永的影響可謂久遠。
隋唐時期,智永《真草千字文》廣泛流傳。初唐時,唐太宗推崇王羲之,而太宗書法又受虞世南的影響,虞世南又胎息智永。因此,智永和虞世南是隋、初唐時期王書傳播的代表人物。
虞世南書法胎息智永,擅于真、行二體。楷書寬博典雅,姿榮秀出,比之智永筆畫形質亦見遒潤,結體平整中見崎嶇。所書《孔子廟堂碑》可與王羲之《樂毅論》媲美,觀其豐腴處又近于智永。在唐初日益推崇學習王書的風氣中,虞世南的書法則是學習王書法度的代表。因唐太宗和虞世南提倡王書,有唐一代的書風基本上不脫離“二王”法,由此我們可知智永在這一格局奠定中的重要作用。
智永發揚“永字八法”,隨即成為學書者的基本法則。鄭構《衍極》并劉有定注中稱:“隋釋智永,羲之七世孫也,頗能傳其學,又親受法于蕭子云,虞世南親見永師,故其法復傳于唐焉。歐陽詢得于世南,褚遂良親師歐陽,或云虞、褚同師史陵,陵,隋人也。歐陽詢傳陸柬之,柬之及見永師,又世南之甥也。陸傳子彥遠,彥遠傳張旭……釋懷素聞于鄔彤、柳公權亦得之,其流實出于永師也?!边@其中提到的有初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盛唐顏真卿,晚唐柳公權、張旭、懷素,他們都得益于智永傳授的“永字八法”。所以說智永是“隋唐間工書者鮮不臨學”的典范是非常貼切的,非過分贊譽。
古人學書,只能依托當時時代的客觀條件去選擇學習的范本,直接以前代名家墨跡或下真跡一等的摹本為臨摹對象雖是最為理想的,但終歸是一種美好的愿望。絕大多數的學書者只能以碑刻拓本和閣帖的翻刻本作為學習對象。宋代雖然刻帖盛行,但刻拓精良者很少,北宋書家對刻帖與真跡之間存在差異的事實是基本認可和接受的。智永《真草千字文》關中本即宋代薛昌嗣摹刻本,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 年)薛昌嗣據長安崔氏所藏真跡刊刻而成,這是智永《真草千字文》兩個最為多見的版本之一,后世書家可從中領略王氏書法之風韻。
宋代米芾非常喜愛書寫《千字文》,作有《米元章臨智永千文真草帖》、《米芾小楷千字文》和《米芾行書千字文》。米友仁認為米芾所臨《真草千字文》與智永《真草千字文》不相上下,并對此做出一番比較:“贊曰:永之法,研以婉;芾之體,峭以健。馬牛其風,神合志通,彼妍我峭,惟神克肖……”此番比較說明了二人不同的審美追求,智永追求“妍婉”之風,而米芾則追求“峭健”之風。從中可知,米芾臨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目的不只是簡單的臨寫,更是為了抒發個性,加入個人的見解,達到“神合志通”的境界,從而呈現出帶有個人風格特色的作品。
史料中記載,宋高宗也曾臨寫智永《千字文》,清吳其貞《書畫記》卷二中載宋高宗臨智永千字文一卷,卷上記“是為草書,書在絹上,氣色如新。書法圓健,風神藻麗,為高宗絕妙之書?!敝怯涝谒未挠绊懣芍^顯而易見。
元代力求古意,上溯晉唐。趙孟頫初學書時,智永《千文》臨習背寫,盡五百紙,《蘭亭序》亦然。智永將王羲之筆法傳遞給趙孟頫,趙孟頫學習書法首先就是以“二王”為本的,智永《真草千字文》是趙孟頫早年臨習最多的經典之一,智永秀潤圓勁的用筆對趙孟頫的大楷書風產生了不小影響。從趙孟頫《真草千字文》墨跡來看,其與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非常相似,形神俱備。
趙孟頫雖恪守古法,師法“二王”,但卻師古而不泥古。經過反復臨摹,深入思考,在筆法、結字、章法等方面得到啟發,更是化古為新,這樣的“新”才是真正的把握了藝術的本質,是一種再創造。趙孟頫能夠化古為我,最終形成個人風格。
揭傒斯晚年時也曾臨寫智永《真草千字文》,揭傒斯《臨智永真草千字文卷》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明人劉瑞在卷尾跋云:“作書亦精卓如此,迥出元代諸家之外,真能得永師之骨髓,不專以趙吳興面目盡其長也?!苯覀菟乖趯W習趙孟頫的同時,能夠注意追尋趙氏源頭,誠是可貴。
明代文征明、王寵、董其昌等都有《千字文》作品傳世,而文征明小楷深得智永筆法,王寵小楷也得力于鐘、王、智永等諸家。清代較為特殊,雖碑學日漸興盛而帖學漸微,但帖學一派書家如傅山、梁同書、劉墉等仍在書寫《千字文》。
文征明書法從宋元上溯晉唐,悟宋元筆意熟悉后棄之而專法晉、唐。臨寫智永《真草千字文》是上追王羲之的正確途徑,元代趙孟頫就是走的這條路。所以從文征明早期傳世作品來看,尤其楷、行二體與趙孟頫有相似之處。中年后的文征明已是一位諸體兼善的書家,在眾多書體中以小楷最為稱道,清勁秀雅,深得智永筆法。文征明七十六歲時所書《小楷千字文》,通篇筆法精謹,如同一氣呵成,是晚年的精心制作。
王寵書法初學蔡羽,后規范晉唐,小楷得力于鐘繇、“二王”、智永、虞世南等諸家,頗有晉人韻味?!稓v代千字文墨寶》中載有《王寵小楷千文》,作于嘉靖六年(1527),筆畫圓潤,筆勢精妙,給人以工穩、超逸之感,是其小楷代表作之一。
從古籍著錄中可知,清代雖沒留下名家臨摹智永《真草千字文》,但卻有不少具有個人風格的《千字文》墨寶?!稓v代千字文墨寶》中載有《傅山小楷千字文》、《劉墉草書千字文》等,《千字文》作品眾多,亦可進行學習和研究。
唐以后,王羲之書跡世所罕見。自智永《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問世后,便因其可復制性而被廣泛傳播,智永《真草千字文》成為后人學習“二王”書法的橋梁。
“二王”帖學一脈的創作現狀已是高等書法學科教學的重點之一,南京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黃惇先生認為:“學行書又要從楷書入手,以便先打好點畫、結構之基礎,又要有運動感,以便無障礙地進入行書學習,那么選擇晉楷一系楷書入手,則是唯一正確的途徑,推薦臨摹作品如《智永真草千字文》(楷書部分)?!秉S惇先生更是強調智永《真草千字文》真書作為向行書過渡的基礎有著積極意義,是由楷入行的正確途徑,熟練掌握后再練習王羲之一脈的行書則會事半功倍。許多高校已將智永《真草千字文》真書作為書法課程必練書體,不僅有利于楷書書寫,使其更加靈動,在進入行書學習的過程中更是起到過渡作用,智永書法的影響不容小視。
智永《真草千字文》作為學習“二王”書風的重要代表,影響深遠,意義重大。如今,智永《真草千字文》成為楷書向行書過渡的范本被廣泛臨摹,許多高校已將智永《真草千字文》真書作為書法課程必練書體,而學書者們對其真書的認識和理解略有不同,如何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則是書法學習必須面對的問題。在這個藝術審美趨于多元化的時代,我們必須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增強書法理論知識的儲備,若沒有文字學、美學及書法理論等相關知識作支撐,一味的照搬硬套,便只是比葫蘆畫瓢,徒有其形而不得其法。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確是極具創造性地傳承家法,不斷進行探索。因此,我們在學習古代經典碑帖時,也要摹古出新,更以智永的習書精神為目標,創作出更多具有新意的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