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婁底市教師進修學校,湖南 婁底 417000)
“君子”作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內核,是影響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脈骨的重要傳承。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君子”的內涵也在不斷的變化,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君子”的內涵更加豐富,在“兩個一百年”發展目標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的關鍵時刻,因此,培養青少年君子意識、牢固樹立新時代“君子”道德價值觀不僅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應有舉措,更是推動新時代青少年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何為君子?周而不比的是君子,和而不同的是君子,坦蕩蕩的是君子,中庸的是君子……對于君子的解釋在不同的經典著作中有不同的涵義,但總而言之是人格高尚、德行兼優的代表。而所謂的君子意識則是指日常工作、生活的言行中,以“君子”的人格高標準、道德嚴要求嚴格規范自我、警醒自我,從而實現在工作生活學習中的品行兼優。新時代,德育視域下的君子意識同樣包含著仁、義、禮、智、信等不同方面,但卻有著不同的時代內涵。
何為“仁”,子曰“愛人”。“仁”為中國傳統優秀美德之一,“愛人”是其基本含義。君子,首先是一個仁者;想當君子,首先得會“愛人”。何以愛人?在傳統中國文化中,愛人即是要尊孝悌、守三綱、擁五常;而在新時代,所謂愛人即是要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特別是青少年群體要時刻以團結友愛為基本行為意識,既要能積極做到團結友愛班級同學、尊敬師長,又要能時刻做到尊重父母、孝順親長,更要能將這種愛人意識固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做到與他人和睦相處,助人為樂。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何為義?道義、大義是為義。傳統上的義有忠君愛國之義、有江湖情誼之義;但在當前,義也有了新的時代內涵。新時代的義提倡大義和道義,當前中國最大的義就是愛國愛黨。具體到日常生活行為則要時刻維護國家的榮譽與安全,維護憲法的應有地位,尊重和愛護國旗、國歌、國徽,堅決做到不損害國家形象,堅持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禮是指“序尊卑、貴賤、大小之位,而差外內遠近新故之級者也”,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根本,是“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的基本規則。當前,對于禮的認識有了更寬泛的含義,既包括了傳統意義上尊老愛幼、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基本含義,更是包括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律法規、中小學生道德行為規范等內容的遵守。
君子智而不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將“智”認定為君子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因為唯有“智”才能明是非、辨真假,也唯有“智”才能真正認識到“君子”的深刻內涵。然何為智呢?智既是一種狀態,如君子一言以為智或一言以為不智;也可以是一個過程,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更是一種結果,如君子博學。
何為信,誠也。為何信?人無信則不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將信的內涵和意義進行了許多深刻的闡述,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期果言當謂之信”“定身以行事謂之信”……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對于“信”的認識更加充分,對于個人而言,要誠實守信、真誠待人,既不欺瞞更不虛假。特別是對青少年而言,既要做到誠實守信以維護好自身信譽,更要以切實的行動、細化的日常參與到全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中來。因此,新時代青少年君子意識的培養需要重誠信,重“然諾”。
新時代,經濟快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對社會道德體系建設特別是青少年的德育提出了許多挑戰,青少年君子意識培育面臨諸多困境。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即君子對自身應做什么,不應做什么是清楚的。而在以市場為導向、以應試教育為主體的現代社會大背景下,青少年的德育存在意識困惑:一方面,社會對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存在意識困惑。許多中小學教師或家庭對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標準、思想道德水平認識不夠充分,不是教給他們許多目前無法理解的道德高標準,就是降低他們其實能夠理解的、應有的道德標準,造成青少年品德意識困惑,讓他們不知所從;另一方面,許多青少年對于思想品德的認識存在困惑。盡管中小學不同階段都開設了思想品德課程,但短淺的理論課程和少量的品德實踐并不能承載豐富、厚重的思想品德教育。因而許多青少年對于什么是品德、道德以及如何遵守品德、道德缺乏基本的認識;對于什么是君子、為什么要追求做君子更是缺乏概念,造成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既不知所應為、更不知所不應為。
君子既明事理,更辨是非。但當前青少年的德育并不能讓青少年完全做到明事理、辨是非。一方面,社會思想道德教育體系錯位。許多學校認為道德教育是家庭的責任;但很多家庭認為道德教育應是學校的基本職責和義務。在思想品德教育問題上的推搡造成的是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缺位,造成的是青少年對許多道德價值觀念的無所適從。另一方面,社會道德行為環境混亂。是助人為樂還是袖手旁觀?是堅守底線還是心存僥幸?當今社會對于許多道德事件有不同的評判聲音,對于“君子”及君子行為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從而對青少年造成了許多道德規范踐行的困擾,混亂了青少年的道德價值觀念。當前青少年有知識沒文化缺道德的怪現象就是明證。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自信、豁達、樂觀、開朗,這些應當都是君子外在人格表現,但在當今許多青少年仍然較為困惑,既不自信更不豁達。一方面,青少年缺乏堅定的道德理想信念。當前,青少年群體對于人生的價值追求較為模糊,對于成為什么樣的道德個體缺乏系統學習和深入思考,造成了在日常生活中道德行為的隨意性和不固定性,甚至對追求好的學業都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一旦面對連續的道德拷問或學業挫折,青少年的行為標準就極易動搖,不僅與自身追求格格不入,更是背離了社會大勢。另一方面,青少年自主踐行的道德行為缺乏自信。許多青少年基于家庭道德教育和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礎,會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進取,自覺表現出各類道德行為,構成了社會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但通過對青少年日常道德行為的觀察,會發現許多不自信之處,如孝順父母時的羞澀、公眾場合應仗義執言但卻唯唯諾諾、行善被質疑后的自我懷疑與否定等等,都是當前青少年道德行為不自信的表現。綜合各類表現,就會發現當前青少年道德行為與自身綜合素質不適、與家庭需要不適、與社會發展不適。
新時代青少年君子意識培育的困境歸根結底是品德教育的問題,是道德規范學習與踐行的問題。新時代青少年君子意識的培育其根本就在于糾正現有的培育方式,通過多種途徑,督促青少年對君子所包含的各類道德規范進行深入系統的學習并積極踐行。
君子是德行兼優的典范,是優秀的集中代表。對于青少年君子意識的培育,首先就是要培養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其優秀成為一種習慣。一是要抓準培養節點。要抓好青少年道德價值觀、行為模式形成的關鍵時刻。中小學時期是青少年道德價值觀、行為模式培養的關鍵階段,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既有著較高的學習欲望,又有著較為單純的價值理念,一定程度上符合“君子”的道德價值理念,學校和家庭要切實以中小學為關鍵時間節點,充分吸收發掘現代啟蒙教育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優化“君子”道德價值觀與行為模式的灌輸與教導。
君子作為一種高標準的人格,其有著豐富的道德內涵,特別是對青少年而言,其既是指引青少年人生健康發展的明燈,更是督促其朝著“君子達德”的高人生境界進軍的有效動能。因此,新時代青少年君子意識的培養,一是要切實強化君子經典文化的解讀。君子在我國具有深化的文化基礎,不同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都對君子進行了闡釋,也對君子人格進行了有效的踐行,因此既可以督促青少年對歷朝歷代的“君子”經典進行精準閱讀,也可以借助多處“君子”圣地開展研學活動,讓青少年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間找到自身對君子的深刻體悟,形成廣泛的、厚實的、精準的君子文化基礎。二是要切實強化君子道德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要以君子道德觀體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推動青少年在學習傳統優秀文化的過程中,以君子的視角深刻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實現傳統君子人格與現代道德價值體系的有效融合,為君子意識的培養夯實現代道德基礎。
君子是達德的象征,是道德的典范。因此,新時代培育青少年君子意識,就是要督促青少年向優秀看齊、向先進對標。一方面,要學習先賢精神。既可以通過各類傳統佳節,開展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廣泛而深入的學習先賢事跡,從而以先賢的精神指引人生的路途,強壯青少年的精神骨骼;也可以通過走訪先賢遺跡、閱讀先賢著作,推動青少年在結合生活學習實際的基礎上,深刻感悟先賢的精神風骨和高尚節操,從而震撼其心神,樹立堅定的道德理想目標。另一方面,要抓好時代楷模的典型教育。要通過關注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及道德模范評選的有關活動,積極宣傳道德模范有關事跡,驅散各類品德困惑,引導青少年正確面對道德模范和道德行為,有效強化青少年的道德記憶和道德精神,為其自信的道德行為提供精神支持和社會支持。同時,也是順利埋下高尚的道德種子,為青少年健康的人生保駕護航。
君子的培育離不開良好的文化環境,青少年君子意識的培養更是需要一個尚德的文化大背景。一是要推動多方聯動,形成正確價值導向。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社會,都要高度重視青少年君子意識的培育,要深刻認識到青少年君子意識的培養不僅僅的學校的應盡職責,更是家庭、社會、民族、國家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根基,可以說,培養青少年君子意識就是培養家庭梁柱、國家希望、民族未來,不同的社會主體都要從自身職責出發,配合學校、家庭為青少年君子意識的培養形成良好文化環境,要對青少年的正確行為、良好習慣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要對青少年的不當行為、錯誤言論及時制止或糾正,從而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尚德文化基礎。二是要完善信息機制,健全社會信用體系。青少年君子意識的培養應是一種社會的自我修復行為,多數依靠社會的自我完善。但同時,也可以借助現代科技技術以強化這一修復行為,即可以通過完善信息機制,從制度的角度,督促青少年重視自身信用積累和信譽培植,引導青少年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正確的行為模式,從而為青少年君子意識的培養提供扎實的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