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慶國 郭小戈
(1.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江蘇 蘇州 215600;2.廣西海絲古茶有限公司 廣西 北海)
“淼淼南海,巍巍大廉;天高云淡,海絲古茗”。南海之濱、北部灣畔,有高山曰大廉山。北海是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自古以來,大廉山古茶經海上絲綢之路蜚聲海外,詮釋了我國以茶會友的文化精髓,被譽為海絲古茶。圍繞海絲、古茶為主題的人文、歷史、典故、傳說,歷經千年的滄海桑田,演繹成地域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海絲古茶文化。
《崇禎廉州府志》記載:“大廉山,府東150里,大廉垌出其陽”。漢建武十二年,費貽任合浦太守,居官清廉、勤政有為,在其任滿離職時,郡民相送到此高山下,后朝廷遂將此山命名為大廉山。大廉山北接六萬大山,南臨北部灣,綿延百余里,處于北回歸線南端,緯度在21°~22°之間,雨量充足、陽光充沛、植被豐茂,土壤為磚紅壤,十分適宜茶葉生長,是我國茶葉原產地之一。
產于黃垌窩一帶的大葉種喬木茶,樹型挺拔,葉型粗大,茶芽飽滿,千百年來,大廉山原生茶和匯集到合浦古港出口的云南、福建等各地優良茶種,在大廉山區進行混種、雜交、培優,并和當地的檀香紫檀、降香黃檀、沉香等形成密林、互相影響,逐漸形成了北部灣特色茶種。
漢元鼎六年,漢武帝平南越,設合浦郡,轄今海南、湛江、北海、欽州、防城港以及越南北部,北部灣成為古合浦郡的內海。合浦是指江河匯聚入海,也就是南流江入海的地方。南流江發源于玉林市大容山,經合浦黨江一帶匯入北部灣,溯江而上,再經北流江,舟楫可達于湖廣。來自云貴、湖廣、贛閩等地的絲綢、瓷器、茶葉等,源源不斷運至合浦,和合浦珍珠、大廉山茶葉等一起銷往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地,運回寶石、琉璃、香料等海外珍寶。古合浦郡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始發港、漢朝對外海上貿易的中心和樞紐,其對外貿易時間早于廣州和泉州。
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遠涉重洋,航程漫長。史載,從合浦到波斯一帶,往返時間要三年。船員為補充綠色植物,將大量茶葉壓成茶磚、茶餅在航程中飲用。船航至東南亞、非洲等炎熱地區靠岸時,當地居民品飲茶湯,甚為喜愛,船員遂將所帶茶葉賣給當地居民。大廉山由于靠近古合浦港,交通便利,所產大廉山古茶,香醇獨特,成為經海上絲綢之路外銷的主要茶葉,被譽為海絲古茶。以海絲、古茶為主題的人文、歷史、典故、民俗、風情等,歷經千年的滄海桑田,在南海之濱形成地域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海絲古茶文化。古合浦郡成為中國海絲古茶文化的發祥地。
海絲古茶文化是北部灣地區特有的茶文化,是客家文化、疍家文化、海洋文化、收藏文化等的綜合體,是海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標志性符號、中外海絲文化交流的象征和瑰寶。
宋元符三年六月,蘇軾獲赦由海南儋州渡海,經徐聞登陸返廉州,由于天降大雨,在白石驛(今合浦縣公館鎮)留宿,第二天經大廉山古道至六湖垌黃垌窩村,和時任石康縣令歐陽晦夫會于六湖之畔,和村民一起采茶、制茶、品茶,夜宿黃垌窩。東坡辭別時,獲贈茶十斤,隨后,與廉州太守相聚,并以黃垌窩茶葉會客。現在,黃垌窩村民尊蘇東坡為海絲古茶茶祖,籌建海絲古茶亭以作紀念。
陳銘樞,字真如,民主革命家,北伐名將,抗日十九路軍創始人,曾任廣東省主席等職。陳上將誕生于大廉山區的曲樟鄉璋嘉村,喜飲家鄉茶,其麾下將士經常可以喝到來自大廉山的古茶。
1958 年,國家在大廉山區修建大型水庫——六湖水庫,大批茶樹、茶園被淹,茶民搬遷離開大廉山區。1981 年,六湖庫區成立曲樟鄉。大廉山麓的曲樟鄉中城村委黃垌窩,地處大廉山古道和古六湖水道交匯處,風景優美、空氣清新,村中現有大葉茶樹和“老茶婆”,以及古老的制茶器具和悠久的制茶傳統。該村自古盛產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被譽為海絲古茶村。
飽經滄桑的郭乃清老人為海絲古茶第十一代傳人,一生種茶、護茶、制茶,也是一位懸壺濟世的鄉村中草藥醫師。村民現推舉傳承有序、廣西醫科大學研究生班畢業的郭乃清老人的侄女為海絲古茶第十二代傳人,對古茶文化進行發掘和闡析。1999 年5 月,該村派人參加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并應邀到勐海、勐庫、思茅一帶進行茶葉栽培與制作技術交流,促進了海絲古茶文化的發展。
古老的海絲古茶文化帶著以茶會友的情誼,從此拔錨遠航,重新走向藍色海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