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河南是一個戲曲資源極其豐富的文化大省,除了豫劇、曲劇、越調三大劇種外,還有四平調、太康道情、宛梆、大平調、懷梆等稀有劇種。隨著近年來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對傳統戲曲發展的扶持,加之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中原傳統戲曲借助于文化新業態的多種平臺,跨越山水阻隔,走進千家萬戶,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
2015年11月,河南恒品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開發的“戲緣APP”橫空出世,自此,以“傳播中華優秀戲曲文化”為宗旨的這一手機軟件,將傳統戲曲文化和網絡新媒體有機結合,搭建了戲迷、名家、院團和行業資源的互動互通平臺。
“戲緣”,顧名思義,通過“因戲結緣”,盡享“掌上戲曲生活”。由于戲緣申報的《中國傳統戲曲互聯網推廣》項目獲批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2019 年5 月更新的戲緣APP6.0,已經由功能型全新改版為內容型。
為了優化用戶體驗,全新的戲曲版塊不斷創新。其中,“戲小段”以短視頻的形式,在幾十秒或幾分鐘的時間,展示戲曲經典名段、藝術家動態、云上大練兵等小視頻,以激發用戶對于戲曲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大戲”版塊,以數字化的形式把整場大戲進行轉換,將各劇種藝術名家的經典劇目進行儲存和保留,具有寶貴的資料價值。“直播”版塊,實時為用戶提供各地的大戲或晚會的直播資源,方便戲迷進行線上觀看和回放。“資訊”版塊,及時更新各地演出信息,以及相關的戲曲評論性文章。“戲號”版塊,匯集了演員、編創、院團、演奏員、機構等資源和信息。以“演員”為例,又分為“簡介”“作品”“相冊”和“人物關系”等內容,有助于用戶更詳細具體地了解演員的相關信息。為增強互動性,戲緣在“唱戲”版塊設計了“超級擂臺”“劇種”“藝術家”等專欄,“超級擂臺”分為經典唱段、稀有劇種、派別系列戲迷擂臺賽等多個專題。
戲緣APP通過為用戶實時提供戲曲資訊,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地滿足用戶“看戲、聽戲、學戲、唱戲”的興趣和需求,實現了傳統戲曲藝術與受眾日常生活的關聯。如通過“資訊”版塊,用戶可以提前了解相關演出信息,安排個人觀看的日程,如果錯過現場觀看,還可以在“直播”版塊進行回放觀看。再如,“大戲”版塊,可以隨時統計經典劇目的播放次數,及時把握用戶興趣的動態變化,為打造精品劇目提供參考。
總之,戲緣APP 通過不斷創新形式和優化內容,為用戶提供豐富的優質資源,使傳統戲曲藝術融入現代生活,開拓了戲曲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當前戲曲觀眾存在“觀眾斷層”的問題,即老年觀眾多,青年觀眾少;農村觀眾多,城市觀眾少。這也是當前戲曲傳承和發展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近年來,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迅速在青年群體中流行開來。為了向更多的青年觀眾推廣中原傳統戲曲文化,借助于這些短視頻平臺尋找新的受眾群體,是當前優先考慮的路徑之一。
當前,不少戲曲專業演員或戲曲愛好者,帶著對河南戲曲的熱愛和對文化傳播的使命感,化身為“戲曲主播”,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將中原傳統戲曲以“視頻小段”或“直播演出”的形式,呈現給網絡大眾。這些“戲曲主播”通過不斷吸引粉絲,在滿足原有戲迷興趣愛好的同時,不斷壯大新的戲迷隊伍。以快手短視頻平臺為例,以“滿足每一種生活”為口號,近年誕生了不少“戲曲網紅”,依靠他們的努力,河南戲曲尤其是“流派藝術”,得到很好的對外宣傳推廣。他們為中原傳統戲曲的推廣做出了卓越貢獻。
2020 年3 月底,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快手直播首秀,開啟了以“老戲曲·新傳播”為主題的戲曲直播活動,通過戲曲表演、與各行業知名主播連麥等形式,讓更多的普通民眾熟悉并喜歡上河南戲曲。作為河南戲曲的領軍人物,李樹建院長深感責任重大,他希望自己的身體力行,能吸引更多的青年群體的關注,以避免傳統戲曲文化“斷層”的現象。
當然,短視頻的平臺具有“短、平、快”的特點,適應了青年大眾快節奏的生活和用戶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它的不斷發展有日趨火爆的趨勢。戲曲主播在制作短視頻時,既要考慮形式上的創新,還要關注內容的趣味性,將古老的戲曲與新媒體的形式有機結合,以更多的“熱門視頻”來吸引新一批的青年戲曲愛好者。
時代在發展,廣播電視節目也在不斷與時俱進。在我們河南,值得一提的廣播電視節目,除了家喻戶曉的河南衛視的《梨園春》,還有河南戲曲廣播電臺(現改名為娛樂976)的戲曲節目。
眾所周知,《梨園春》作為弘揚和傳播戲曲文化的品牌節目,一直是宣傳和普及中原戲曲文化的重要窗口。目前已經開播26 年,節目超過一千期。《梨園春》之所以成為戲曲電視節目的“常青樹”,和欄目組的精心策劃、與時俱進分不開的。除了常規的擂臺賽,做好青少年戲曲演員的培養和選拔,節目還通過“非遺心體驗”、“名師高徒”、“百團大戰”等諸多主題,將傳統戲曲與網絡新媒體有機結合,以更好地適應當前觀眾的審美需求。以2020 年剛剛開播的“一出大戲”為例,選取了《打金枝》《穆桂英掛帥》等經典劇目,邀請了各劇種的藝術名家跨界、跨劇種、跨行當進行演繹,掀起了新的一輪的致敬經典的熱潮。
河南戲曲廣播電臺以弘揚傳統戲曲為目標,開設有“梨園留聲機”“祥符之聲”等欄目。“祥符之聲”通過發掘豫劇母調,整理傳統唱腔,傳遞祥符神韻,讓人們重新重視“老祖宗留下來的玩意兒”。電臺成立的“月陽工作室”、“挑戰72 小時好戲唱不停世界紀錄”等頗具影響力的活動,在業界和聽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擴大了河南戲曲影響的同時,也提升了河南戲曲的美譽度。
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不可忽視的是,廣播電視節目也受到了巨大沖擊。因此,傳統戲曲節目在“固本”的同時,也要“求新”。如作為品牌戲曲電視節目的《梨園春》,也在探索中不斷前行。
傳統戲曲以舞臺表演的形式,傳遞真善美,鞭撻假丑惡,彰顯中華傳統美德和文化精神。當古老的戲曲以影視藝術的形式呈現在熒幕或電視上的時候,自然會更便捷地將戲曲文化惠及更多的普通民眾。
河南戲曲以電視劇或電影的形式出現,由來已久。近年來,獲得國內外贊譽的戲曲電影比比皆是。如曲劇電影《閆家灘》、豫劇電影《我愛我爹》《七品知縣賣紅薯》《村官李天成》《程嬰救孤》《清風亭》,先后獲得中國電影“華表獎”;豫劇電影《程嬰救孤》《清風亭》先后獲得洛杉磯國際家庭電影節“最佳外語戲曲影片獎”和“最佳音樂劇影片獎”;豫劇電影《香魂塘畔的香魂女》斬獲休斯頓國際電影節“音樂鉑金獎”和“最佳藝術指導金獎”。河南戲曲電影不僅在國內為戲曲文化的傳播貢獻力量,而且走出國門,擴大了國際影響,彰顯了文化自信。
2019年6月,由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傾力打造的大型戲曲紀錄片《國之瑰寶·大戲記憶》豫劇篇,在央視農村頻道播出。紀錄片選取了《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程嬰救孤》三部豫劇經典,以紀錄片形式和電影手法呈現傳統戲曲文化背后的感人故事,用虛擬現實等創新技術再現名家名段,在實現戲曲與人生、戲曲與時代融合的同時,打撈沉淀的時代記憶。
總之,中原戲曲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民族瑰寶。如何對傳統的民族藝術進行發掘、保護和傳承,我們一直在為之努力和探索。伴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戲曲遇到了時尚傳播,必定能夠營造傳統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氛圍,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戲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