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西 高琦 丁凌 孫瑤
(1.四川大學 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2.BEAT BEE 社區研究院);(3.4.中國石油西部管道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隨著信息化與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成為企業乃至國家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1]。在國內,我國于2009 年8 月頒布了知識管理第一部分:框架的國家標準。2011 年1 月,我國再次出臺了知識管理5 項國家標準。從而將知識管理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知識管理是對知識、知識創造過程和知識的應用進行規劃和管理的活動[2]。知識管理以知識的創造、積累、共享及應用為目標,通常根據組織的核心業務,圍繞鑒別知識、創造知識、獲取知識、存儲知識、共享知識和使用知識六個方面,從組織文化、技術設施、組織結構和制度三個維度實施,共經歷策劃、實施、評價和改進四個過程環節[3]。知識管理的含義可以:對知識過程的管理;對數據、信息與知識資源的管理;對知識資本的管理三個視角來理解。
針對知識共享的研究大多從技術和組織兩個層面展開。在技術層面,將知識共享分為協作空間和知識傳遞兩個部分[4]。在組織層面,學者從管理模式、收益激勵、組織結構、認知圈子、社會網絡、可信環境六個角度對影響知識共享的因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5]。認為針對知識共享所需解決的問題重點集中在知識確權與保護、大規模知識社區、自由可信網絡、知識回報與交易四個方面。
區塊鏈技術也稱分布式賬本技術,其最初的目的在于實現去中心化的交易管理,以構建全球性的貨幣與交易網絡。隨著該技術不斷發展,其可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擴大。區塊鏈技術本質上是一系列技術的集成,其主要技術元素包括:數字簽名技術、分布式存儲、P2P 網絡、共識算法。
區塊鏈技術為構建知識市場環境提供了技術選擇。首先,大量的知識通過線上流轉,而區塊鏈能夠很好地處理鏈上知識的確權與交易問題;其次,區塊鏈網絡的可擴展性使其有條件連通全球用戶并提供高效的服務;最后,區塊鏈技術本身的去中心化與去信任化特性與自由可信網絡相契合。因此,采用區塊鏈技術,能夠有效滿足構建知識共享環境的基本需求。
1.區塊鏈技術下的知識確權
區塊鏈對知識的確權主要利用區塊鏈存儲信息不可更改的技術特征,對知識上鏈的時間、權利人進行記錄,從而為權利人的舉證提供“零知識證明”保障[6]。區塊鏈知識確權的分為三步:(1)權利人對知識進行上鏈登記;(2)節點對區塊進行確認;(3)權利人對版權信息的舉證。
2.區塊鏈自由網絡與分布式知識社區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網絡使其信息傳播不會被個人和機構控制,通過對鏈上賬戶身份的認證與行為的記錄,區塊鏈可實現對鏈上賬戶身份的偏好與特性識別,最大化地連接具有相同知識背景,認同度高的鏈上賬戶,完成基于鏈上賬戶的分布式社區構建。
區塊鏈通過知識確權實現權利人的知識者身份判定與分類。而在知識者的組織方面,由于知識是知識人對前人知識的繼承與再加工,因此可通過對確權知識的組織,實現對知識者的組織。
3.區塊鏈技術下的知識交易
通過智能合約,區塊鏈可實現去信任的點對點知識交易。當知識者完成知識確權后,用戶對知識進行付費時,其費用便可直接由權利者獲得,從而跳過第三方,節約知識獲取成本,增加知識生產收益。在對知識的價值判定方面,區塊鏈通過對知識者上傳知識、用戶對知識付費與評價等行為的記錄,不僅可實現對該知識價值的判定,而且可實現對其權利人知識水平與信譽的評價,從而最大化地降低“檸檬原理”的影響,提高知識交易水平[7]。
1.概念模型架構
基于區塊鏈的知識共享平臺分交互層、存儲層與共識層。其中,共識層利用EOS.IO底層技術,用于管理平臺功能、社區治理規則體系、知識分類、文章目錄及摘要;存儲層利用星際文件系統對用戶文件詳細內容、社區法律文件、統計數據;交互層為用戶提供與平臺的交互接口,使用戶方便地使用平臺各項功能。
2.知識共享業務基礎設計
知識人需要通過顯性化一部分知識,從而作為判定其知識能力的信號。類似于學術界發表論文,知識人的顯性化知識具有四個特點:(1)顯性化知識是知識人的廣告;(2)顯性化知識是對知識的科普;(3)顯性化知識是知識人的研究成果;(4)顯性化知識是知識人對前人知識的繼承與再加工。
用戶可通過平臺免費獲取需要學習的文獻,并不需要為自己下載的內容付費。但是當其進行文章提交時,則需要為引用的文獻付費。該業務邏輯的解釋是:知識的獲取是免費的,但是當該知識為學習者提供了啟示或依據時,便認為學習者獲得了知識帶來的價值,理所應當為知識進行付費。付的費用作為數據庫的服務費用,按比例給文獻作者分紅,從而保障并強化了作者的版權與著作權益。
3.知識共享經濟模型
知識共享平臺采用雙通證策略,其中,高級通證為權益,低級通證為gas,高級通證可兌換低級通證,低級通證不可兌換高級通證。
在該經濟模型下,知識上傳者需要為引用的知識付費,其內在邏輯是:當某文獻被引用時,該文獻便可判定為對該知識者的知識成長是有用的,因此需要為該價值知識付費。事實上,平臺采用了一種激勵的方式確保了知識使用者的事后付費。既保障了知識學習者的權利(學習者不必為沒有價值的知識付費),也保障了知識擁有者的權益(學習者需要為有價值的知識付費)。并且完成了經濟模型的閉環。同時,雙通證機制為知識者和非知識者分出等級,只有知識者才有能力獲得高級通證,而普通學習者只能獲得一般通證。知識者的高級通證向下兼容,允許知識者進行知識變現。而收益分紅,活動邀請等,也鼓勵知識者長期持有高級通證,最終高級通證的持有量將作為評判持有者知識能力和學術地位的體現。
本文總結并探討了知識管理的分類以及在不同分類下對知識管理的定義,并提出了知識管理與知識共享之間的關系。其次,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對知識共享的影響因素與所需解決的問題,提出了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知識共享平臺的方案。最后,對基于區塊鏈的知識共享平臺概念模型進行了設計,并重點對其業務流程與經濟模型進行了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