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疏浚技術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 201208)
在國有企業中,工會不只是一個輔助性的機構組織,而是保障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基層組織,也是企業員工參與經營管理的重要渠道,基層工會作用是否能否充分發揮,關系到國有企業的政策方針能否有效地落地執行,關系到企業職工的積極性能否被充分激發,關系到國企改革能否有效地持續推進和深化。
工會設置最初的目的是為了企業的工作人員謀取福利與更加合理的工作時間,但是隨著不斷地發展,工會有了新的訴求。國有企業基層工會是聯系基層員工與企業管理人員的橋梁,是員工的“娘家人”,同時也具有工會的四項基本職能,參與職能,維護職能,建設職能和教育職能。新形勢下,由于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和變革,社會處于一個信息化科技化的時代,這就要求國有企業工會改變以往的靜態工作模式,堅持以“職工”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解決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利用新思維和新的技術方法去維護企業員工的利益,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首先,不同職工群體之間差異大,工會管理難度大。
國有企業內部,職工隊伍逐漸分化出不同的利益群體,這些群體在管理和待遇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
按照員工職責的劃分,一般分為三類人群。第一是管理層群體,管理層分為高層管理層和中層管理層,高層管理層一般是指企業的董事長、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負責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中層管理層一般指各基層單位及職能部門的負責人,負責落實企業的管理方針和政策。管理層群體處于核心的領導地位,在企業中待遇和地位都處于最高水平。其次是科研技術人員及專業人員,這一群體是國有企業內部的核心技術力量,往往能夠在專業技術和管理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是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第三要關注的是普通職工群體。普通職工群體處于一線工作崗位,所從事的工作沒有很高的技術含量,主要是通過體力勞動獲取工作收益,憑借自身在多年工作中所積累的工作技能獲得報酬,不同的一線職工崗位之間收入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對于此類群體,在工會開展工作的時候會遇到較大困難。針對不同職責群體的員工,基層工作的開展需要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領導層比較關心企業戰略的落實和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情況,工會則應將基層員工的基本訴求和實際執行情況如實反映給領導層,對于專業技術群體,工會則應該積極配合其他部門加強對這一層次員工的培訓,切實發揮他們的中堅作用,對于一線職工,他們比較關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工會應積極維護此類員工的利益,積極幫助解決他們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國有企業工會組織還應當關注因員工年齡和教育水平的不同而產生的實際問題,比如年輕人更容易受到婚戀問題的困擾,中年職工家庭更容易受到家庭問題的困擾,針對不同年齡群體,工會應通過多種活動形式幫助解決職工的問題,以便于職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其次,工會組織和人員配置不到位,工作方法缺少創新。
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化,因為追求整體經濟利益的實現,或多或少忽視了部分職工本身的部分權益,導致企業管理之中不和諧的因素增多。國有企業工會的主要職責就是在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中彰顯員工的民主性,但是很多工會因為在組織和人員配備上不完善,難以發揮維護職工利益的作用。在人員配備方面,大多數工會干部均為兼職,沒有精力顧及工會工作的開展,不能充分發揮工會的監督權和參與權。同時,工會工作方法比較落后,比較被動,服務意識不強,工會與廣大職工之間的關系不夠密切,影響了工會職能的發揮。
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化,全面加強基層工會建設是保證工會組織開展各項工作的基礎和前提。
第一,加強基層工會建設,必須建立健全工會的工作管理機制。現代社會管理體系中,管理制度和管理機制是開展所有工作的支撐和保障,國有企業工會應以《工會法》為指導和原則,通過科學的指導體系來構建管理機制,不斷完善工會的工作組織架構。依筆者所在企業為例,工會辦公室指導12 個基層工會開展工作,每個基層工會成立工會委員會,建立多層次的工會服務體系,構筑自身良好的群眾基礎。
第二,加強基層工會建設,必須創新工會工作模式,建設為“互聯網+”基層工會。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工會工作內容日益繁雜,工會工作人員面臨的工作形勢愈發緊張,這就意味著工會組織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也越來越多,因此工會工作人員需要創新工作方式。依筆者所在企業為例,各基層工會委員定期與本工會人員溝通,認真傾聽職工群眾心聲,定期找同事了解工作和家庭中的困難,積極幫助解決,主動作為,前置困難,不斷提高為職工服務的意識,提前避免矛盾,建立和諧的工作氛圍。筆者所在企業,積極構建“互聯網+”基層工會服務模式,通過“互聯網+”培訓工會干部,實現工會工作線上線下的融合互動,職工也可以通過關注公眾號、門戶網站、職工之家、微信平臺、微視頻等互聯網媒介,向各基層工會建言獻策,工基層工會也以廣大職工的真實需求為導向,運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互聯網和工會工作的深度協作,實現工會工作“互聯網+”工作新模式。
第三,加強基層工會建設,必須提升工會干部隊伍綜合素質。一方面,進一步強化工會干部的選拔和激勵機制。在保持工會干部隊伍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加大從表現優異的基層員工中選拔工會干部的力度,有計劃地組織年輕干部到多崗位輪崗鍛煉,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專業能力,同時要研究完善工會干部的權益保障機制和考核激勵機制,為工會干部履職盡責營造良好的環境和保障。另一方面,在工會干部系統培訓層面上,要打造一支“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工會干部隊伍,進一步完善工會干部培訓的內容和形式,結合工會實際,有針對性的開展多學科的知識培訓,強化工會組建、集體協商、民主管理、勞動保護等工會專業化能力培訓。
第四,加強基層工會建設,必須不斷改進工會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增強工會組織的活力。
新形勢下職工隊伍構成多元,思想多元,加強和改善工會活動的多樣性,要多征求群眾意見,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增強職工群眾的主人翁意識,最大限度滿足職工的多樣化需求,以職工群眾需求為導向,發揮工會“大學校”“大舞臺”“大家庭”作用;組織職工廣泛深入開展群眾性的合理化建議活動,開展適宜職工的“小改造,小發明,小設計”創新活動,不段提高職工群眾的創新意識和技能,為職工成長成才搭建平臺。
新形勢下,對于工會組織建設和工會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更好地發揮國有企業基層工會的作用需要不斷探索新路徑、新方法,緊緊圍繞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這個中心開展工作,從工作管理機制、創新工作模式、培養高素質干部隊伍、創新活動內容和形式等幾個方面入手,統一思想,情系職工,積極作為,成為各項工作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推動各項事業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