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龍華區大浪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廣東 深圳 518109)
大浪街道地處深圳市龍華區西部,面積為37.84 平方公里,屬于沿海地帶,過去主要以農耕為主,傳統民俗文化體現在民間習俗、日常勞作、飲食制作、民間信仰、民間舞蹈、民間文學等方面,有舞麒麟、虔貞女校歷史、客家山歌、圓籠粄、客家黃酒、清明粄、粽子、客家婚俗、掛燈習俗、龍華老街歷史、羊臺山文化名人大營救、紅色革命史等,其特點如下:
1.依附生活場景,部分具有活態傳承特征
轄區各自然村的客家傳統飲食、客家山歌均是客家人在生產、生活過程中自發傳承、習得的技能。尤其是客家傳統飲食,目前依然出現在客家人生活當中,具有活態傳承的特點。
2.區別于福建、江西客家文化,有與廣府文化融合的特征
受自然環境和區域文化的影響,大浪街道的客家文化呈現出與廣府文化融合的特點,同時地處沿海地帶,轄區的虔貞女校為瑞士巴色會所創建,大浪街道的客家文化還受到西方外來文化的影響。
3.與中原文化有一定的脈絡關系,顯示客家人遷徙特征
傳統的客家婚俗沿襲中原漢族的封建禮俗,通常要經過相親、定親、納彩、拜堂、鬧洞房、做三朝等禮節。除此之外,喪葬、祭祀方面也沿襲中原古風。客家人還有“二次葬”的喪葬習俗,親屬死后先用棺木埋葬,葬后三年去除骸骨,裝在陶罐內再次下葬。這也與客家人長期遷徙的歷史有關。
4.各村落之間的文化存在一定的相似和關聯
轄區20 個自然村落,絕大部分為客家村落,村落之間距離不遠,民風民俗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麒麟舞和客家山歌、圓籠粄,在各村落均有傳承線索。
近百年來,隨著社會變革的加劇,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深圳迅速發展成為國際性都市,大浪街道也正在進行城市更新,民眾的生活發生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許多文化、經驗和技藝正在迅速消失或變形。比如曾經是龍華生產商貿習俗集聚中心的龍華墟已經廢棄,在未來城市建設規劃中可能要面臨拆除重建,搶救和保護大浪民間傳統文化迫在眉睫。結合轄區民俗文化項目的現狀和實際,作出如下保護和發展建議:
1.完善傳統文化保護體系,進行分類分級保護
對傳統民俗歷史文化項目重實行分類保護,根據街道不同類別的傳統文化項目的不同價值、不同特點、保護現狀,采取分級分類保護,制定相對應的保護措施。將具有重要價值、符合條件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需及時收集整理相關的歷史資料,推薦申報區級、市級、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和社區居民,培育社區傳承意識
突出各社區居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文化主體地位,提高社區居民的文化自覺。通過在各社區宣傳教育大浪街道悠久的歷史文化,培養社區居民愛鄉之情和文化自覺意識,正確認識和對待新區先祖創造的優秀文化遺產,喚醒其參與保護熱情,提高參與度,成為傳統文化保護的真正主體。社區機構、地方精英、鄉土知識分子、社區民間組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活動中的自我組織與管理作用,培養其自主傳承保護大浪街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
3.建設非遺保育試點,實施重點區域戰略
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與傳承的重點項目和重點社區,先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存量豐富并有著優良地方民俗、生活傳統的社區著手(如下嶺排、浪口等),由點到面,擴大范圍,帶動和促進其他社區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4.拓展傳統民俗文化展示平臺,推動文化宣傳和交流
充分利用好非遺日、麒麟文化節、羊臺山實景山歌大賽及各種傳統年節等為展示平臺,采取多種形式積極開展民俗文化的活態展示,擴大傳統民俗文化的影響力。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的高效便捷、借助新媒體的傳播方式,讓群眾更加輕松、迅速地接觸和了解傳統民俗文化。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建設客家文化體驗和展示中心,將所收集的本土客家的生活用具、農作用具和非遺物件進行存放和展示,作為當地人民的精神家園和學生鄉土教育的實踐基地。
5.持續做好宣傳工作,擴大傳統民俗文化的普及度和影響力
在文化宣傳和文化品牌打造方面,大浪街道已取得一定成就,例如各村的麒麟隊、出版《大浪客家山歌集》、《大浪文物圖志》《大浪自然村落人文歷史概覽》等,并創建了“麒麟文化節”“羊臺山實景山歌大賽”等文化品牌活動。但文化氛圍的營造是一項長期持久性工作,今后將結合街道、龍華區舉辦的各類各類節慶活動、文化培訓活動,同時借助電視、廣播、報紙以及網絡等媒體,增加大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推廣力度;有計劃安排著手編纂《大浪客家方言志》《老街記憶》《大浪革命史》《大浪民俗文物志》等方面的專業書籍,以記錄大浪的民俗文化歷史,為將來提煉文藝作品提供素材,打下基礎。
傳統文化保護工作是一項持久性工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應中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貫徹習近平同志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國家軟實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等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不斷夯實大浪街道傳統文化保護的工作基礎,提高傳統民俗文化保護的科學性、有效性,實現大浪街道傳統文化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與提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