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智輝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000)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是社會前進的方向,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驅動力。在以深圳柴火空間為代表的創客企業的推動下,國家適時發布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鼓勵創新發展和創新實踐,同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中也強調高校教育應重視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并更新培養人才觀念,鼓勵學校進行創新教育的探索和實踐。高職院校作為國家進行素質教育和實踐教育的主要場所,更應該積極進行創客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探索,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鍛煉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意識,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1]。
英文單詞“maker”,原意是制作者的意思,引申為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從事各種具有創新價值的工作。伴隨著技術的發展,制作者逐漸在制作過程中充分運用科技手段,將一些具有創造性的想法呈現為現實中的產品,因此我們對從事這些工作的人,總結了一個新名詞,創客。創客鼓勵自由交流,喜歡動手實踐,這種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與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和職業教育提倡的“在實踐中教學”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2]。因此,創客教育是創客文化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采用項目式或者任務式的教學方式,使用信息化工具,追求創造,提倡分享,培養多學科知識融合,從而具有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新素質教育。
創客教育更加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將想法變成現實,從而使學生改被動為主動,成為科學知識的主動吸收者,擔任項目策劃者、項目設計者、項目執行者等諸多角色,這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因此,創客教育包括以下幾個核心要素:倡導以必要的信息化工具,多媒體手段作為創客教育基礎;鼓勵多動腦、多動手,善于發現問題、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并解決問題;項目式學習方式,最終要以實實在在的作品作為評價創客教育的主要指標。
創客教育率先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政府發布了《Maker Education Initiative》(教育創新倡議),并根據這一倡議,成立了創客教育計劃(Maker Education Initiative),其宗旨就是“每個孩子都是創客”。在美國,上至大學課程、博士研究生的STEM項目,小到每一個小學的課堂的創客空間,都有創客教育的身影。創客教育作為美國政府提倡并推行的教育體系,因其覆蓋面廣、又強調跨學科創新能力的培養而被譽為美國的素質教育。
在我國,從2015年開始,創客教育開始被納入國家教育發展計劃,國家和行業對創客教育的投入也開始逐漸增多,隨著時間地發展,目前國內比較著名的創客企業有深圳柴火空間,北京創客空間、上海新車間等,創客教育做得比較出色的學校除了部分著名高校外,也有溫州中學、北京景山學校、深圳二中等,創客教育課程主要集中在3D 打印、機器人、Scratch編程、基于Arduino的制作等幾個方面[3]。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很多學校的創客教育都是跟風,由于沒有深入研究創客教育的特點,雖然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人力,但創造出來的作品寥卻沒有實際的推廣使用價值,不但造成資源的浪費,還使創客教育流于形式,成為政績工程,沒有真正地發揮應有的作用。另外,創客教育在我國的很多高職院校變成了功利教育,以形成新產品為主要目的,但在教育上卻沒有很好的研究。培養創客需要教育來完成,創客教育是新時期創新教育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創客教育的教學和研究中,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創客教育是一種全新的素質教育,高職院校應當盡量把這種教育形式落實在課程的教育教學中。我們前面說過,創客教育的創新性與高職教育提倡的“學習-實踐-學習”的教育理念極其吻合,而《圖像處理》是一門實踐能力很強的課程,非常符合高職教學的特點,如果能夠把創客教育很好的融入到這門課的學習中,則必定會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1.《圖像處理》傳統的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模式,使學生缺乏足夠的實踐時間和實踐操作,實訓環節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學生缺乏必要的企業崗位指導,導致學到的并不是企業真正需求的,企業真正需求的在課堂上反而沒有學到。學生進去企業,還需要接受企業的再次專業化培訓,浪費了時間,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而通過創客教育可以來增加學生的實踐環節,以企業需要的項目式來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2.《圖像處理》老化的教材和課程內容已經不符合高職學生的學習要求,影響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很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接觸過了圖像處理相關課程,進入高職后又來學習同樣的內容,普遍會產生一種厭學的情緒。而通過創客教育,可以及時地更新知識,做到知識與時代的與時俱進。
3.《圖像處理》傳統的課堂教學單一枯燥,教師上面教,學生下面練,依樣畫瓢,學生自我創造性被扼殺了,沒有了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受到嚴重的打擊。而創客教育的實踐性、時效性很強,引入企業真實案例,真實要求,使學生的創造性得到真實鍛煉,特別當學生的作品符合企業要求,得到企業認可,更是有力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因此,在《圖像處理》課程中,創客教育無論是從教學模式,教訓內容還是從教學效果來看,都有著傳統教育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1.優化整合 情景體驗
在《圖像處理》課程中,創客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需要教學的創造性。活化教學內容,預設相應教學情景,營造相關任務氛圍,指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學互動,在情景體驗中完成必要的教學任務,領會基本的課程知識,以期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改善教學效果。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這種情景的體驗效果,能夠讓學生不抵觸,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求知的欲望,激活自己的思維,喚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得到全面整合[4]。
2.合作開發 創意挖掘
創客教育是一種項目式的教學,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必不可少的。好的創客課程,應該是跨學科知識的融合,是各學科之間知識的互補,因此對學生知識儲備的要求也越大。高職院校的學生,就個體而言,知識的儲備是有限的,無法達到各學科知識的均衡發展,但都能發掘出各自擅長的領域,因此,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他們之間可以相互合作,相互溝通,取長補短,通過學生間的互動,各學科知識的融合,完成教學任務,達到創客教育的目的。比如《圖像處理》課程中,對于美食海報的設計,就需要融合美工、構圖、色彩、心理學、營銷學以及必要的文字功底技能。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特長,互助合作,明確分工,共同參與,從而完成任務,實現目標。
3.多元評價 創意分享
因為受課堂時間的限制,傳統的作品評價模式,都是教師的一言堂。在《圖像處理》課程中,教師會利用每次課前或者課后時間對學生作品進行點評,每件作品,寥寥幾句,效果不佳。但在創客教育中,作品完成過程中本身就具備多元化因素,因此對于作品的評價,也應該多元化。《圖像處理》的多元化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評價渠道多元化,創客教育的過程就是分享,我們可以從傳統的課堂分享,延伸為網絡分享,如朋友圈、專業論壇、公眾號等多元化的分享空間,得到多元化的評價渠道;第二,評價者多元化,多元化的評價空間,也就帶來了多元化的評價者,可以一改傳統的教師評價,擴展到同組同學評價,不同組同學評價,教師評價,企業評價,網絡參與者評價等;第三,評價角度多元化,創客教育主張從多方面來評價學生和作品,包括學生個體的學習態度、學生個體的參與程度、學生個體間的合作程度、作品合作完成效果、作品涵蓋的知識技能、作品表達的情感價值等,用正面、積極的評價結論來鼓勵和引導學生健康發展。
1.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目標是課程教學的完成標準,《圖形處理》課程的創客教學目標,是從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出發,通過對項目式的分任務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會分析和解決實際制作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
2.教學資源的收集。創客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學生能適應企業要求,學習的技能不脫節,因此,最好的教學資源是來自企業的真實案例。但企業案例綜合性強,學生一開始不容易接受,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能將綜合案例根據教學知識點拆解成一個一個小的案例,并整理歸類,保證有足夠量的真實案例供學生的學習使用。
3.教學內容的確定。創客教育一般是沒有固定教材的,因此《圖形處理》課程的普通教材只能作為創客教育的一種參考,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制定合理的教學內容,一要考慮內容的切身性,符合高職學生的特性;二要考慮內容的復雜性,要符合創客教育多知識的融合;三要考慮內容的強度,既能鍛煉學生的創造性,又能滿足企業的基本要求。
綜上所述,創客教育是一種創新型的教育模式,自開展以來一直受到各界較高的關注,其特有的創新、實踐、共享的教學內涵,能很好地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高職院校應當從自身實際出發,積極推動創客教育在各課程的探索和實踐,適應社會和企業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