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利軍,屈清榮,王文田,王冬梅
隨著我國消化內鏡技術的普及,結腸鏡檢查數量日益增多[1]。臨床常見為普通結腸鏡檢查和無痛結腸鏡檢查。無痛結腸鏡檢查技術現已開展較多,但可能由于患者麻醉藥物過敏、麻醉相關并發癥、無家屬陪同等原因,普通結腸鏡檢查仍占較重比例。結腸鏡檢查屬于侵入性操作,檢查過程中由于機體應激反應,患者易出現疼痛、緊張、焦慮等生理及心理改變。如何提高患者的舒適性、最大程度地減輕其痛苦,是醫護人員關注的熱點。本研究對普通結腸鏡檢查患者采用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分散注意力,有效減輕了患者疼痛,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6月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鄭東院區消化內鏡中心接受結腸鏡檢查的7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60歲;②ASA分級Ⅰ~Ⅱ級,擇期行結腸鏡檢查;③生命體征穩定,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他并存疾病;④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標準:交流障礙,包括視覺、聽覺、語言障礙、既往神經系統疾病和精神異常者;3個月內曾參加過其他臨床試驗者。剔除標準:對頭戴式耳機和VR眼鏡接觸性皮膚過敏者和(或)眩暈者;在檢查過程中不能依從VR眼鏡的操作系統,無法沉浸分散注意力干預者。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V1.0/2017-10-16),患者均知情同意。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配到對照組、VR組、清醒鎮靜組,每組各24例。其中4例不能配合VR眼鏡操作系統,4例數據收集不完整,2例發生眩暈癥,2例腸道準備不充分,最終每組各納入20例。60例接受結腸鏡檢查原因:主訴腹痛31例,便血15例,腹瀉10例,體檢4例。三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三 組 一 般 資 料 比 較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
患者均使用統一型號結腸鏡(奧林巴斯株式會社生產),固定1名消化內鏡醫生為患者做結腸鏡檢查。
1.2.1.1對照組 ①檢查前準備。患者信息錄入結腸鏡檢查系統后,由麻醉科護士進行健康評估,符合納入標準后,簽署知情同意書。為患者講解結腸鏡檢查的流程和注意事項。②患者進入胃腸鏡檢查室,消化內鏡護士、麻醉科護士、內鏡醫生三方核查,輔助患者取左側臥位,麻醉科護士為患者進行心電監護。③消化內鏡醫生為患者做結腸鏡檢查,在循腔進鏡和退鏡觀察過程中,麻醉護士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如果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1.2.1.2VR組 ①物品準備。VR一體機(由深圳睿禾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由3D電影頭盔顯示器眼鏡、無線耳機和無線控制手柄構成。3D眼鏡采用全包圍式軟膠設計,圍繞范圍包括整個眼眶,戴上后患者只能看到由3D眼鏡呈現的畫面。在結腸鏡檢查過程中,患者可從VR自帶的21項應用模式中,選取5種應用模式,即“夢旅人”“魔軌飛車”“飛躍火線”游戲,“O Come O come Emmanuel”“when winter comes”視頻音樂(由本院精神醫學科醫生提供的心理放松視頻音樂)供患者選擇,以上應用可展現在VR合成的顯示器界面。②常規檢查前準備同對照組。麻醉科護士為患者講解結腸鏡檢查的流程和體驗感,將VR設備展示給患者,為患者講解操作無線手柄方法,選取患者感興趣的應用模式(18~45歲青年患者推薦VR游戲,46~60歲中年患者推薦VR視頻音樂)。本組3例青年女性選擇“夢旅人”,5例青年男性選擇“魔軌飛車”,5例中年女性選擇“O Come O come Emmanuel”視頻音樂,7例中年男性選擇“when winter comes”視頻音樂。麻醉護士協助患者佩戴眼鏡和耳機;選定模式后,VR的界面即生成360°全景視頻,在顯示屏的情景中心有光標閃爍,患者的手柄可對光標進行操作,手柄左側包含上下、左右、OK(確定)操作鍵,手柄右側包含暫停和返回鍵;取左側臥位,為患者進行心電監護。③麻醉護士鼓勵患者與VR情景進行互動,帶動患者進入到顯示器應用情景中,選用沉浸感量表[2]進行評估,若評估認為患者完全沉浸于VR環境中(5 min左右),為患者實施結腸鏡檢查。在進行循腔進鏡和緩慢退鏡觀察過程中,麻醉護士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如果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如結腸生理彎曲而導致的結腸檢查鏡成袢引起的疼痛或不適感,患者的注意力又返回到檢查操作的心境且難以沉浸時,患者可按暫停鍵,舉手示意,檢查醫生及時處理,必要時停止VR眼鏡的干預或轉為無痛結腸鏡檢查。
1.2.1.3清醒鎮靜組 實施無痛腸鏡。①檢查前準備同對照組。②患者先行靜脈輸液,進入胃腸鏡檢查室,取左側臥位,麻醉護士為患者進行心電監護、壁式鼻導管、麻醉面罩雙通路給氧。麻醉醫生為患者靜脈推注布托啡諾(15 μg/kg),5 min后,布托啡諾血藥濃度達到高峰[3],開始進行結腸鏡檢查。③在循腔進鏡和退鏡觀察過程中,麻醉護士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如果出現藥物相關不良反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1.2.2評價方法 ①生命體征監測。實施心電監護,主要測量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血壓,每5分鐘記錄1次。檢查結束,為患者撤除心電監護。②醫院焦慮抑郁量表[4]。本研究僅收集焦慮量表評分,由患者在檢查前后填寫。1~7分為陰性,8~10為輕度焦慮,11~21分為中重度焦慮。③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由患者選擇檢查中最劇烈疼痛值。④記錄三組檢查中不良反應,如頭暈、惡心、嘔吐、腸穿孔等。
1.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重復測量方差分析、χ2檢驗及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三組不同時間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比較 見表2。

表2 三組不同時間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比較
2.2三組檢查前后焦慮及檢查中最劇烈疼痛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三組檢查前后焦慮及檢查中最劇烈疼痛評分比較 分,
2.3三組檢查中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清醒鎮靜組發生頭暈14例(70.00%)、惡心6例(30.00%),其余兩組發生率均為0,三組頭暈、惡心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6.522、13.331,均P=0.000)。
3.1VR技術可減輕結腸鏡檢查過程中的疼痛與焦慮 結腸鏡對于診斷和篩查下消化道腫瘤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常規的腸鏡檢查過程中,進入結腸彎曲、牽拉時易引起腸道的反射性痙攣,患者可感覺明顯疼痛,耐受力差的患者甚至無法完成檢查過程,嚴重時甚至導致心律失常[5]。隨著無痛腸鏡的發展,通過在常規腸鏡檢查和治療中應用一定劑量靜脈麻醉劑,使患者可以安靜、舒適地完成檢查及治療。無痛結腸鏡的開展,在保證檢查的順利進行、患者滿意度提升的同時,也可能會導致一些并發癥,如腸穿孔、低血壓、呼吸抑制等。尹源等[6]研究顯示,無痛腸鏡腸穿孔的發生率為12.07%,高于普通腸鏡檢查的3.44%。如何在檢查過程中采用合理、有效、不良反應少的方法來分散患者注意力,緩解疼痛是研究的熱點。
現代醫學認為,疼痛體驗是一個復雜的現象,涉及感官、情感和認知過程[7]。通過心理干預,如分心、認知療法等[8],可以分散患者注意力,減輕短時間侵入性操作的疼痛和焦慮。VR技術就是一種有效分散注意力的方法,研究證實,該技術對于注射治療[9]、康復訓練[10]、燒傷患者換藥[11]、牙科治療[12]等侵入性操作的疼痛緩解優于其他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本研究顯示,VR組和清醒鎮靜組檢查過程中最劇烈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VR一體機的內置中央處理器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頭盔顯示器中的畫面和聲音當中,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13],有效地將患者的注意力從對疼痛的關注中轉移出來,從而減少對疼痛的感知。VR技術分散注意力作為一種疼痛控制方式,具有無痛苦、無不良反應等特點,且是護理人員可以獨立提供的輔助性治療措施,在臨床上可單獨使用或作為藥物治療輔助手段,來減少麻醉、鎮痛藥物的用量,達到減輕患者疼痛的效果。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心理因素在人體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日益被認識,疼痛是對現存或潛在損傷產生的不愉快感覺和情緒經驗,而疼痛的程度又與焦慮有關;焦慮與疼痛相互作用與反作用,焦慮可以加重患者術中及術后疼痛,而疼痛又引起更強烈的焦慮不安。研究發現,緩解人體的焦慮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疼痛體驗[14]。本研究顯示,VR組和清醒鎮靜組檢查后焦慮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提示VR和清醒鎮靜技術均可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從而減輕患者焦慮。
3.2VR技術可緩解結腸鏡檢查過程中生理反應 普通結腸鏡檢查的疼痛除了帶給人體不安、焦慮情緒,同時也會引起一些生命體征指標發生變化[15]。布托啡諾常用于無痛腸鏡檢查[16-17],靜脈給予麻醉藥物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起到鎮痛、鎮靜作用,但是麻醉藥可引起呼吸抑制、血壓下降、惡心等不良反應。本研究發現,三組各項生命體征比較,VR組波動最小。三組不良反應以清醒鎮靜組發生率最高,與麻醉藥物的影響有關,其余兩組發生率均為0。提示VR技術可緩解結腸鏡檢查過程中不良反應。
本研究采用VR技術用于結腸鏡檢查患者,可起到分散患者注意力的作用,有效減輕患者疼痛及焦慮情緒,維持檢查術中患者生命體征穩定。本研究觀察例數較少,有待于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