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義云
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是一組發病原因不明的疾病,僅屬于間質性肺疾病的一種。若不及時進行病情控制,會導致患者發生呼吸困難、干咳等情況,病情嚴重者還會出現呼吸衰竭,危及患者生命[1]。本文選擇74例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低分子肝素與乙酰半胱氨酸聯合治療該類疾病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74例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患者作為實驗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7例。對照組男19例,女18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36歲,平均年齡(46.14±10.47)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病程(1.96±0.65)年;肺功能分級:輕度9例,占比24.32%;中度17例,占比45.95%;重度11例,占比39.73%。觀察組男20例,女17例;年齡最大64歲,最小35歲,平均年齡(46.09±9.41)歲;病程5個月~3年,平均病程(1.83±0.72)年;肺功能分級:輕度10例,占比27.03%;中度18例,占比48.65%;重度9例,占比24.3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實驗在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情況下開展。患者在知曉本次實驗相關事項的情況下自愿且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已獲得家屬的同意。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心肺功能的檢查及血氣分析。觀察組患者應用低分子肝素與乙酰半胱氨酸聯合治療;其中,低分子肝素選擇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商品名:速碧林),劑量為1ml/次,2次/d皮下注射[2];乙酰半胱氨酸藥物選擇乙酰半胱氨酸片(商品名:富露施),劑量為1片/次,2次/d口服;連續服用3個月[3]。對照組患者應用乙酰半胱氨酸片單一治療,藥物選擇富露施,劑量為1片/次,2次/d口服;使用周期為3個月。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肺功能指標(FEV1、FVC、FEV1/FVC)、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患者的呼吸不暢、干咳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經X線檢查各項指標顯著改善為顯效;患者的呼吸不暢、干咳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且經X線檢查各項指標有一定改善為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未有改善,且病情有所加重為無效[4]。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FEV1、FVC及FEV1/FVC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比較[n,n(%)]
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是以肺泡的炎癥及肺間質的纖維化改變為臨床特征的疾病,病因復雜多樣,發病機制卻尚不明確,是目前肺疾病中的難治性疾病,可導致患者出現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發生低氧血癥、甚至呼吸衰竭等不良情況,危及生命安全[5,6]。多數患者被診斷為特發性間質性肺病時肺部已進入纖維化階段,因此延遲纖維化的進展尤為重要。目前,臨床中對于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患者的治療藥物主要包括秋水仙素、吡非尼酮、尼達尼布、乙酰半胱氨酸等[7]。其中,乙酰半胱氨酸在治療分泌大量濃稠痰液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系統感染疾病方面具有明顯的應用效果,但在特發性間質性肺炎的治療中療效并不顯著,在延緩肺功能下降和抑制病情進展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8,9]。有文獻表明,低分子肝素是一類高效且相對安全的糖類抗凝劑,通過改善血液高凝狀態,降低血液黏稠度,具有持久的抗血栓形成作用,該類藥物與乙酰半胱氨酸的聯合使用利于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患者改善肺部功能,提升疾病療效[10-12]。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FEV1、FVC及FEV1/FVC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與乙酰半胱氨酸聯合治療特發性間質性肺炎,其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值得臨床中推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