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明釗
冠心病在臨床上是嚴重的心血管類病癥,冠心病的患者都存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患者出現血管的管腔狹窄和堵塞,進而使患者出現心肌缺血和缺氧的癥狀,最終使患者出現心臟壞死。慢性心力衰竭是冠心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如果患者病癥沒有得到及時的控制則會導致患者面臨復雜的病理表現[1]。室性心律失常則是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見的一種表現,當患者出現病變以后就會存在明顯的心前區域壓榨性疼痛,還會合并多種不良的癥狀表現,比如盜汗和憋喘[2]。所以為有效促進對患者的治療,本文主要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通過胺碘酮聯合美托洛爾進行治療,研究其用藥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到本院進行治療的92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6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23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61歲,平均年齡(73.25±5.05)歲。對照組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最大83歲,最小60歲,平均年齡(73.48±5.1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文所有患者經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和認可,而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本文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均被確診為冠心病,診斷符合《中國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中關于該疾病的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存在慢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表現,患者處于病情穩定期;③所有患者均不進行經皮冠脈介入術(PCI)治療[3];④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而且臨床資料完整。
1.2.2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的其他心血管病癥的患者;②無法準確的表述自身感受的患者;③對本文所應用的干預手段不耐受的患者[4];④對本研究不配合、不認可、不接受的患者;⑤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完成研究工作,而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3方法 患者入院進行常規的各項檢查,按照二級冠心病的預防控制要求,對患者實施相關的防治治療手段。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必須采用硝酸酯類藥物和阿司匹林等藥物進行干預,適當的為患者應用鈣離子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進行用藥,根據患者病情表現適當的應用他汀類藥物。對照組患者在基礎治療上以口服的方式用藥胺碘酮,3次/d,0.2 g/次,持續對患者進行2周的治療。并根據患者病情為患者適當的進行藥物劑量的調整,主要是每日以同等劑量用藥的前提下改為2次/d,同樣持續進行2周;根據患者病情再次進行用藥劑量的調整,在同等劑量用藥的前提下,改為1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服用美托洛爾,口服用藥,50 mg/次,2次/d,連續用藥4周。
1.4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患者臨床癥狀好轉,焦慮抑郁情緒明顯得到改善,心電圖沒有心肌缺血的表現,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部分消失,焦慮抑郁評分有所下降,心電圖和心肌缺血等相關情況得到改善,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和心電圖均沒有明顯改善,為無效[5]。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心絞痛和栓塞等。③比較兩組患者的心肌缺血次數、心肌缺血持續時間和BNP。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顯效22例,有效2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3.48%;對照組治療后顯效18例,有效15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71.74%。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5658,P=0.0059<0.05)。
2.2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心絞痛2例,栓塞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52%;對照組發生心絞痛7例,栓塞5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6.09%。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4519,P=0.01111<0.05)。
2.3兩組患者心肌缺血次數、心肌缺血持續時間和BNP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心肌缺血次數(2.12±0.22)次少于對照組的(5.91±0.63)次,心肌缺血持續時間(8.87±1.51)min短于對照組的(14.32±2.61)min,BNP(87.24±42.15)ng/L低于對照組的(155.45±39.23)n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肌缺血次數、心肌缺血持續時間和BNP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心肌缺血次數、心肌缺血持續時間和BNP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心力衰竭是臨床冠心病當中十分常見的并發癥,最近幾年冠心病的發病率在逐年的提高,雖然病死率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但是在幸存的患者群體當中,仍然存在有較高水平的心力衰竭發生率。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另一常見并發癥,該病癥發病頻率較高,臨床癥狀和患者預后效果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有臨床研究調查認為,室性心律失常會導致冠心病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死亡,并將其當做是一個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在該類患者當中,大約存在38%~55%的患者會因搶救無效而死亡,由此可見該病癥應引起臨床的重視。對患者在進行干預的過程中,常規的進行抗心律失常雖然能夠提高患者整體的生存質量,但是相關的效果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商榷。
臨床研究通常認為心力衰竭患者在心肌缺血方面存在更加明顯的表現,患者會因為各種心臟的紊亂和神經內分泌等因素而綜合制約,導致患者出現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又會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的心臟病變,如出現心室顫動和心動過速等,嚴重危及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室性期如果使患者出現了心率紊亂等相關的生理特征,就會在很大程度上使患者的心臟補血功能得到損害,會加重患者心力衰竭的病癥,導致患者出現惡性的循環。常規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是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幫助患者進行心肌結構的改善,促進患者心肌血供的恢復,以便盡可能的減少心律失常出現的幾率,但這種治療效果存在一定的限制。胺碘酮屬于臨床常用的一種第3類抗心律失常用藥,可以有效的幫助患者心肌組織的動作點位延長,還能夠幫助患者控制心房傳導纖維鈉離子的內流,發揮了減緩傳導速度的作用。這種藥可以促進患者竇房結自律性,對心律失常發揮抵抗作用。胺碘酮在用藥的過程中還能幫助患者對冠狀動脈周圍血管產生直接性的擴張作用,改善了患者的心肌缺血。美特洛爾也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藥物,無部分激動活性的β1-受體阻斷藥。其是臨床常用的一種β1受體阻滯劑,在用藥的過程中能夠選擇性的對患者進行β1受體的阻斷,還能對患者心臟進行心率的減緩,進而控制患者的心臟收縮能力,改善患者自律性和延緩性的室傳導時間,降低運動實驗的時候也能有效提高血壓和心率。用藥過程中不會對患者的血管和支氣管平滑肌產生較大的作用,也不會對呼吸道產生嚴重影響,因此用藥過程中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應用美托洛爾和胺碘酮聯合用藥可發揮理想的效果,不僅提高了治療總有效率,也能夠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對綜合改進患者臨床的癥狀發揮了顯著作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