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明
房顫合并穩定型冠心病的發病機制復雜,疾病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加,是老年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提升,房顫合并穩定型冠心病逐漸得到控制,但疾病的住院率超過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給家庭及國家的醫療衛生系統帶來較大的負擔[1]。血栓作為疾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一旦脫落會增加體循環血栓栓塞發生的風險,甚至引發缺血性腦卒中,增加疾病的死亡率及致殘率。臨床治療以抗血小板及抗凝藥物為主,如何抑制疾病發展,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減少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成為疾病治療的重要內容[2]。利伐沙班作為臨床新推的抗凝藥物,是一種選擇性抑制Xa因子及凝血酶原活性,能抑制凝血酶產生,扛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發生[3]。本文將108例房顫合并穩定型冠心病患者分組實施研究,分別給予華法林鈉片及利伐沙班治療,對比取得的成效,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4月在本院就診的房顫合并穩定型冠心病患者108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過《心內科》[4]篩選,并經過心電圖檢查,滿足房顫合并穩定型冠心病診斷標準;②對本研究藥物無過敏現象;③研究前2周未服用過其他抗凝藥物;④近期無手術史。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②對本研究藥物過敏;③6個月內發生過心腦血管事件;④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障礙。根據患者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4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24例;年齡50~85歲,平均年齡(66.31±6.23)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03±1.12)年;觀察組中,男28例,女26例;年齡51~86歲,平均年齡(67.18±6.28)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5.05±1.35)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降糖、降脂及抗心肌缺血等常規藥物治療。對照組采用華法林鈉片(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314,規格:2.5 mg)治療,采用口服的方式,初始劑量為1.5 mg/次,1次/d,根據國際標準化比值(INR)調整藥物使用劑量,最大劑量為3 mg/d,INR目標值1.5~2.5。觀察組采用利伐沙班(德國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注冊證號H20100464,規格:10 mg)治療,采用口服的方式,10 mg/次,1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用藥4周。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治療效果、心功能水平、不良事件發生情況。①晨起空腹抽取患者靜脈血,檢測治療前后炎性因子變化情況,包括CRP、TNF-α、IL-6。②療效判定標準:無效:患者心電圖結果顯示心功能未見明顯改善,癥狀未見明顯改善,常發生出血情況;有效:患者心電圖結果顯示心功能明顯好轉,癥狀出現好轉,偶爾發生出血情況;顯效:患者心電圖結果顯示心功能改善顯著,臨床癥狀消失,且治療期間未發生出血情況。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③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器檢測患者的LVEF、LVESD及LVEDD等。④統計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體循環栓塞及腦出血等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RP、TNF-α、IL-6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RP、TNF-α、IL-6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對比(±s,pg/ml)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對比(±s,pg/ml)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中顯效19例,有效3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15%;對照組中顯效14例,有效25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75.00%;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426,P<0.05)。
2.3兩組患者心功能水平對比 觀察組LVEF(59.43±4.0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0.11±3.9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925,P<0.05);觀察組LVESD(30.18±4.14)mm及LVEDD(43.58±4.11)mm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0.25±4.18)、(52.36±4.19)mm,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2.343、10.787,P<0.05)。
2.4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發生缺血性卒中1例,體循環栓塞1例,腦出血1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5.77%;對照組發生缺血性卒中4例,體循環栓塞2例,腦出血6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3.08%;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310,P<0.05)。
冠心病易導致房顫發生,兩種疾病一旦合并,易引發嚴重的并發癥,如心力衰竭、動脈栓塞及腦出血等心腦血管不良事件,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發生房顫后,患者血流受阻及血管內皮功能發生障礙,導致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易發生血栓。血栓是房顫合并穩定型冠心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一旦脫落會增加體循環血栓及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幾率[5]。臨床研究證實,房顫合并穩定型冠心病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抗凝是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以降低各種不良事件的發生幾率,使得疾病死亡率及致殘率得到控制。
房顫患者激動頻率可達600次/min,導致心房喪失正常跳動的能力,使得左心房血流速度得以降低,心房內膜受損嚴重,出現凝血的情況,增加血栓的發生幾率。美國2014年發布的房顫管理指南指出,抗凝治療需要全面評估患者的血栓出血及栓塞風險,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案[6]。華法林鈉片是一種雙香豆素類抗凝劑,可起到對抗維生素K的效果,阻斷凝血因子羥基化,具有較好的抗凝效果。該種藥物性價比高,是抗凝的一線藥物,在臨床使用廣泛,但該種藥物單用效果不太理想,難以控制血栓及腦出血等情況的發生[1]。利伐沙班是一種新型的抗凝藥物,其能抑制Xa因子,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良好的預防血栓的效果,且藥物生物利用度高,藥效持久[2]。
近年來多通過炎癥因子研究房顫合并穩定型冠心病疾病,證實炎癥因子參與到疾病的發生及發展過程中,CRP是炎癥因子的重要標志物,其能引發慢性炎癥狀態,對房顫、血栓及預后等情況進行預測。TNF-α作為系統炎癥標志物,可反映房顫的炎癥狀態。IL-6會刺激CRP,調節TNF-α分泌,加重炎癥反應。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RP、TNF-α、IL-6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利伐沙班可有效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機體的炎癥狀態,改善患者預后。同時研究證實,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LVEF高于對照組,LVESD及LVEDD均低于對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利伐沙班可抑制血栓的發生,促使患者的癥狀得到改善,使得患者心功能水平得到提升,抑制不良事件發生,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針對房顫合并穩定型冠心病患者,利伐沙班治療效果顯著,可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水平,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值得臨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