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寧 徐新禹
高血壓是一種臨床常見且多發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現為患者持續性的血壓過高,早期并沒有典型的臨床癥狀,許多患者對自身病情缺乏認知,而在病程進展的過程中,患者會出現包括血管、心臟及腎臟等器官的病變,開始出現例如頭暈、頭痛等較為明顯的臨床癥狀[1]。冠心病即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由于患者的血脂升高導致的病變,主要的臨床癥狀為出汗、呼吸短促及虛脫等,臨床上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并不少見[2]。目前,治療高血壓合并冠心病主要依靠藥物進行,主要目的在于控制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患者的血壓及血脂,而在藥物選擇上一直是臨床探討的焦點,為了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本文就氨氯地平與阿托伐他汀鈣片結合對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探討,進行臨床對照研究,現整理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102例,納入標準:符合高血壓及冠心病的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合并心肌梗死、繼發性高血壓、惡性腫瘤、風心病等疾病者。按照患者入院編號的奇偶性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5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7例,女24例;年齡55~82歲,平均年齡(68.23±5.72)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4.16±1.97)年。研究組患者中男28例,女23例;年齡55~83歲,平均年齡(69.04±5.94)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72±1.7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
1.2方法
1.2.1對照組 患者使用氨氯地平治療(規格:5 mg/片)口服,1片/次,1次/d。持續治療2個月。
1.2.2研究組 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阿托伐他汀鈣片(規格:20 mg/片)治療。氨氯地平用法用量同對照組,阿托伐他汀鈣片口服,1片/次,1次/d。持續治療2個月。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指標 包含SBP、DBP。
1.3.2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指標 包含TC、TG、HDL-C、LDL-C。
1.3.3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判定標準:治療后,舒張壓下降>10 mm Hg,心絞痛發作次數降至之前的10%或0,為顯效;治療后,舒張壓下降≤10 mm Hg且已處于正常范圍內,心絞痛發作次數降至之前的30%,為有效;治療后,患者血壓未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加重為無效[3,4]。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BP、DBP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SBP、DBP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SBP(123.78±7.14)mm Hg、DBP(81.99±6.24)mm Hg均低于對照組的(136.51±7.66)、(89.65±6.57)mm Hg,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TC、TG、LDL-C、HDL-C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TC、TG、LDL-C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HDL-C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且研究組TC、TG、LDL-C均低于對照組,HDL-C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8.04%,高于對照組的80.3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指標對比(±s,mm Hg)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指標對比(±s,mm Hg)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指標對比(±s,mmol/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指標對比(±s,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表3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
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劇,老年人口的基數不斷上升,罹患各類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也呈現逐年上升到趨勢,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飲食結構發生改變,也使得血壓、血脂升高,因此,我國的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人數也是不斷上升[5]。研究發現,高血壓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血脂的變化與高血壓的發病息息相關,而高血壓與冠心病都是對患者生命與健康威脅較大的疾病,僅是其中一種引發的各類并發癥便已經具有較高的病死率,而兩種疾病的合并發病,更是給治療帶來了極大的難度[6]。
目前,臨床上治療高血壓合并冠心病并沒有特效藥,主要的方式是采用藥物治療控制患者的病情,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氨氯地平是臨床上常見的治療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藥物,作為第三代鈣離子拮抗劑,其具有作用迅速、不良反應較少且藥效持續時間長等優點,在臨床應用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其主要的作用機制是松弛血管平滑肌及擴張外周動脈,使得冠狀動脈得到舒張,血管內的血流量能夠增加,從而緩解患者的心絞痛癥狀[7]。阿托伐他汀鈣片則是汀類降脂藥物,其可以與HMG競爭,從而促進與酶活性的結合,達到避免HMG還原酶作用的功效,這樣使得膽固醇的合成受到了一定的抑制,降低了患者血膽固醇水平,而血膽固醇水平的下降,也會對細胞表面的LDL-C造成刺激,從而降低了LDL-C的含量。與此同時,阿托伐他汀鈣片還能夠起到調脂作用,能夠延緩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保護患者的神經,避免血栓的形成。兩種藥物結合使用,不但能夠對患者的血壓、血脂起到調節作用,也能夠對患者的內皮功能進行保護,故而具有十分理想的治療效果,得到了臨床醫患的一致認可[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BP、DBP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SBP、DBP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SBP(123.78±7.14)mm Hg、DBP(81.99±6.24)mm Hg均低于對照組的(136.51±7.66)、(89.65±6.57)mm Hg,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TC、TG、LDL-C、HDL-C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TC、TG、LDL-C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HDL-C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且研究組TC、TG、LDL-C均低于對照組,HDL-C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8.04%,高于對照組的80.3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綜上所述,氨氯地平與阿托伐他汀鈣片結合治療能夠有效控制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壓及血脂,對臨床治療效果有促進作用,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