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
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屬于一種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存在較高致盲率。研究顯示[1],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病率與糖尿病病程呈正相關。臨床主要采用玻璃體切除術治療,但該手術療法難度較大,由于術中需剝離血管增生膜,所以極易引發多種并發癥。部分患者甚至需進行二次手術治療。有關文獻數據指出[2],雷珠單抗可對新生血管的形成起到抑制效果,減少血管滲漏。本次研究選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部分患者在玻璃體切除術前給予玻璃體內注入雷珠單抗,經證實效果良好,詳細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患眼共計141眼,隨機分為對照組(68眼,50例)與觀察組(73眼,50例)。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43~75歲,平均年齡(52.19±9.42)歲;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51.43±8.7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方法 兩組均進行玻璃體切除術,充分散瞳后對球周實施浸潤麻醉處理。晶狀體狀態若影響眼底觀察,則應先摘除白內障,完整的將后囊膜保留。開展坦部三通道玻璃體常規的切除術。取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于術后涂抹覆蓋患眼。觀察組在術前5~7 d給予雷珠單抗,將其在玻璃體內注入。注入前3 d,取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入眼內。表面麻醉結束后,清洗其結膜囊,后完成消毒、鋪巾,將0.5 mg/0.05 ml的雷珠單抗注入玻璃體內。完成注射后將抗生素滴眼液滴入。后給予玻璃體切除術。
1.3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包括術后平均視力、住院時間、手術時間、電凝使用次數。②比較兩組患者給藥前、手術前后的VEGF、PEDF水平。③比較兩組患者黃斑中心區的視網膜厚度和眼壓情況。④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后平均視力(1.74±0.60)、住院時間(7.62±1.22)d、手術時間(71.48±16.46)min均優于對照組的(1.48±0.53)、(11.91±2.88)d、(91.56±18.72)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電凝使用次數(1.11±0.24)次和對照組的(1.23±0.58)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給藥前、手術前后VEGF、PEDF比較給藥前,兩組VEGF、PEDF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前、術后的VEGF、PEDF值均較給藥前低,且較同期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兩組患者黃斑中心區的視網膜厚度和眼壓比較術前,兩組黃斑中心區視網膜厚度、眼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黃斑中心區的視網膜厚度、眼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給藥前、手術前后VEGF、PEDF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給藥前、手術前后VEGF、PEDF比較(±s)
注:與本組給藥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術前比較,bP<0.05;與對照組術后比較,cP<0.05
表2 兩組患者黃斑中心區的視網膜厚度和眼壓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黃斑中心區的視網膜厚度和眼壓比較(±s)
注:與對照組術后3個月比較,aP<0.05;1 mm Hg=0.133 kPa
2.4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術中發生玻璃體積血2眼,醫源性視網膜孔裂1眼,視網膜出血2眼,術后發生前房滲出1眼,前房積血3眼;觀察組術中發生視網膜出血1眼,術后發生前房滲出1眼。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74%(2/73)低于對照組的13.24%(9/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92,P<0.05)。
近年來,隨著糖尿病發生率逐年升高,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率也顯著提升[3]。糖尿病患者若不能有效對其血壓、血糖予以控制,視網膜極易出現病變,加大了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形成新生血管。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眼由于視網膜長時間處于缺血、缺氧狀態致使眼底新生血管形成,引起視網膜缺血、缺氧程度加重,又因新生血管彈性較差、通透性增加、加大出血風險[4]。出血現象一旦發生,會引起視力突發性減退,必須經手術清除。而玻璃體切除術治療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極易引發多類的并發癥。
雷珠單抗為單克隆抗體的片段,其形成是經貝伐單抗中一個片段修飾而來[5]。有關資料指出[6],與貝伐單抗相較之下,雷珠單抗具有更高的親和力,極易作用于靶組織,實現治療效果。近些年,雷珠單抗在眼科應用較為廣泛,其可對新生血管的發展起到有效抑制。相關研究指出[7],雷珠單抗可減少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玻璃體內積血的程度,抑制新生血管形成。
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平均視力、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雷珠單抗可抑制新生血管形成,降低出血風險,提升手術安全性。VEGF為血管通透因子,可誘導血管新生,有助于形成新生血管[8]。PEDF存在于人體多個部位,如肺部、眼部、血液等。眼部PEDF主要是營養神經,促進活化血管內皮細胞凋亡。通常來講,人體內PEDF和VEGF水平較為均衡,而PEDF有主導作用,抑制VEGF的表達[9]。在VEGF升高時可利用其自分泌的作用提升PEDF的含量,而對于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來講,其PEDF、VEGF狀態均處于較高水平。本文中觀察組術前、術后的VEGF、PEDF值均較給藥前低,且較同期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雷珠單抗可抗衡VEGF誘導新生血管的效果。眼壓在術后升高可能由于手術存在應激反應,本次研究中,兩組眼壓術后的數值均較術前高,但術后3個月,觀察組眼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雷珠單抗可對眼壓升高起到一定抑制作用。此外,觀察組術后黃斑中心區厚度低于對照組。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患眼的黃斑中心區視網膜厚度增加是由于視網膜病變導致黃斑出現水腫所致[10]。雷珠單抗減輕黃斑水腫,降低患者中心區視網膜厚度。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74%(2/73)低于對照組的13.24%(9/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雷珠單抗在術前應用可降低并發癥發生幾率,對其原因展開分析,因該藥可提升纖維增生膜剝離安全性,減少新生血管膜殘留,進而改善視網膜水腫狀況。
綜上所述,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玻璃體切除術前應用雷珠單抗,對術后患者視力改善十分有利,安全有效,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