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慶裕 蘇力 畢式明

沿路杉樹參天,兩旁稻浪滾滾,遠山逶迤連綿。9月26日,迎著微風細雨,來自廣州的林雅麗來到落羽杉大道打卡,與600名騎手一起,參與首屆廣東始興環車八嶺騎行活動,體驗“百里畫廊”生態美景。
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韶關始興縣的車八嶺不但是重要生態屏障,更是遠近聞名的綠色發展名片。保護區內,村民巡山護林、種茶養蜂,收入十年增長近3倍;車八嶺周邊,古村換新顏,旅游景觀、農業基地紛紛崛起,逾千平方公里的環車八嶺生態經濟圈正在形成。
包括車八嶺在內,韶關共有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15個,全市森林覆蓋率75.34%,居全省首位。在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中,韶關所處的粵北山區被納入北部生態發展區。
秋分剛過,韶關仍綠意盎然,碧道延綿山水間,鄉村旅游、現代農業等生態產業蓬勃興起,助力這座粵北山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南嶺明珠”孕育物種寶庫
高山密林間,薄霧纏繞,陽光透過葉隙投下斑駁的樹影,潺潺溪水伴著鳥語蟲鳴。
車八嶺有“物種寶庫,南嶺明珠”之稱,并躋身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今年3月至6月,紅外相機記錄到鴛鴦從一對到“一家”的生活繁殖史,這不僅是廣東首次記錄到野生鴛鴦繁殖,也刷新了鴛鴦在國內繁殖的最南線記錄。2017年以來,紅外相機還多次拍攝到全球瀕危的海南虎斑鳽。
車八嶺內共有100個紅外相機監測位點,平均每平方公里一個。“在野外安裝紅外相機只需要幾十分鐘,可翻山越嶺的時間動輒十幾個小時。”車八嶺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吳智宏說,今年,車八嶺建成了全國自然保護區中首個紅外相機實時傳輸全境監測網絡。
細致入微的生物監測,凝聚著車八嶺人對生態的珍惜與呵護。
“較建區初期的1992年,保護區新發現野生植物195種、野生動物110種、大型真菌456種。森林覆蓋率從1992年的65%提高到96%,森林活立木蓄積量達92萬多立方米。”吳智宏如數家珍。
穿著迷彩服的護林員不時潛行于密林之中,他們背著行囊、拿著儀器爬山巡查。吳智宏介紹,保護區分為5個管理片區,21個網格。每個片區除了網格巡護人員外,還有1名社區護林員。每個網格有1名護林員,每月至少3次進行網格巡護。社區護林員每月要巡山護林15天以上,其余時間在其所在村民小組、社區開展資源保護宣傳。
車八嶺不但是天然的“綠肺”和水源涵養地,還是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
在保護區外圍的山坡上,層層茶樹林赫然入目。車八嶺茶業有限公司在這里開辟了1600多畝的生態茶園。公司工作人員說:“這里是保護區的過渡區,方圓30公里內沒有工礦企業,空氣、水質清新。這里保留的大片森林,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很好的環境。”
保護區內人口有1200余人,守護青山綠水和村民們的生產生活和諧相融。作為幫扶單位的保護區管理局引入社會資金,帶動村民開展光伏發電、蜜蜂飼養。區內建有自然博物館、珍稀植物園、全長2.5公里的生態教育徑、20公里的生態文明教育長廊等六大科普教育場所。多名村民被聘為社區護林員、科研數據采集員。至2019年底,區內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0050元,十年間增長近3倍。
碧道連山水“連”起好生活
從上世紀的頻頻開山采礦,到而今的粵北生態屏障,韶關發展始終離不開優越的自然稟賦,其內涵卻在質量提升中悄然改變——從“挖”資源到“造”環境,從資源消耗走向綠色發展。
位于仁化縣的丹霞山,也是韶關境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蜿蜒的錦江如玉帶般繞山而過,遠處群峰疊嶂,近岸林木蔥蘢。最近,有“山水畫廊”之稱的丹霞山錦江段有了新變化。
“以前這里是一片灘涂,去年開始,我們選擇6.89公里的江段,打造環丹霞山碧道。”仁化縣水務局副局長楊永新說,經過一年時間,這段省級碧道試點建設如期完成。
如今,平整的步道穿過青翠的竹林,稻田邊建起了親水棧道,徜徉其中,“一水浮青碧,千峰競翠微”的詩意景象就在眼前。
在錦江邊的古村落夏富村,牌坊、水井、民居古色古香,親水平臺、驛站配套齊全,流連忘返的游客不在少數。
在夏富村長大的李柱,從2013年回家鄉建起了“古寨坪山莊”,客人游完碧道,可以到這里吃飯、住民宿,體驗磨豆腐、生柴火等農耕生活。“今年五一假期的客人比去年翻了一番,吃飯都要分兩輪,每天有上萬元營業額。”作為在外學藝歸來的“粵菜師傅”,李柱還培訓帶動夏富村18個村民在山莊就業,自養自種的食材供不應求,他還同時采購村民種養的黃豆、雞鴨。
“只有保護好丹霞、錦江的青山綠水,才會有金山銀山。”楊永新說,仁化縣將河流管護引入社會力量,全縣1000公里河流除了個別源頭及特別細小的支流外,有800多公里河段均聘請專業團隊負責保潔,像錦江這樣的重要河段,每8小時就會有人巡查清理一次。
碧道的綠色效應正不斷延伸。今年2月,仁化投資2000余萬元,在董塘河兩岸修建長10余公里、連通省道246和環丹霞山碧道的縣級碧道,利用沿河的田園、河灘、竹林,打造“河灘賞翠”“竹林水韻”等主題景觀。
“不僅沿線2萬村民的生活環境更好了。”仁化縣委書記林國華說,“碧道帶來的游客還將帶旺村居旅游。”
2020年,韶關計劃通過打造最美鄉村環境,既要讓游客“留下來”——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別增長12%和13%,也要讓農民“富起來”——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5%以上。
山區萬畝地“轉”出致富路
高水平的生態保護推動綠色發展,韶關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效益持續釋放,群眾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也越來越足。
群山環抱中,座座整齊的大棚一路延伸,棚內菜苗綠意盎然,果樹枝繁葉茂,風機、噴霧不時開動,為作物補水調溫。在始興縣澄江鎮,多個現代農業基地正在崛起。
車八嶺自然保護區周圍,始興正打造環車八嶺生態經濟圈,將森林、圍樓文化、生態農業等資源串點成線。澄江鎮正是個中典型。
“以前鎮里有不少土地丟荒,村集體收入低。通過土地流轉,占全鎮面積70%的萬畝耕地被盤活起來。”鎮長盧海燕說,連片土地引來農業企業入駐,現在各山區村建起了多個千畝種植基地,涌現出廣東最大的現代化有機蔬菜生產基地、農業農村部認定的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柏宏農業科技公司負責人鄧明禮拿下鐵寨村1000多畝流轉土地,搭起大棚連片種植熱帶水果。粵北山區種植荔枝一直難以成活,但在鐵寨村不僅能過冬,還能作為盆景在春節反季節高價上市,種植密度高達上百株,大大超過每畝20株的普通水平,畝產近7000斤。
據澄江鎮統計,全鎮每年農民打工工資收入和土地流轉租金收入達2600多萬元,600多名村民在土地流轉企業就業。
新豐縣則培育農民工匠,激活村民建設家鄉的熱情。推行人居環境整治時,馬頭鎮大陂村村民想把村中200年歷史的一座老宅修復成村史館。“專業公司報價高達300萬元,村里的預算只有30萬元。”副鎮長馬月說,“無奈之下,鎮里找到該村工匠黃竻雅,帶領一眾泥瓦匠、木工、水電工等農民工匠,就地取材,自己動手。沒想到,不到兩個月,竟在預算內高質量完成修復。”
如今,村史館成為大陂村的“文化地標”。農民工匠群體一時成為大家熱議焦點。30萬元修復工程,還為30多名農民工匠創造多則上萬、少則四五千元的收入。新豐縣政府看準其中“玄機”,出臺政策探索標準化農民工匠項目,打造本地農民工匠團隊。
目前,全縣登記在冊農民工匠有844人,92人獲得省住建廳授予農民工匠證書。他們承接了縣域內各鎮村諸如豐城街道長陂村史館、梅坑鎮梅坑村補短板基建等120多個小型實用工程。農民工匠找到新生意,涉農資金也“物盡其用”。
正如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委會委員汪三貴所說,廣東的綠色發展,特別是鄉村振興,引導村民進入由市場主導的產業鏈體系中,通過產業升級讓企業和村民雙增收,激發內生動力,是我國鄉村發展的重要經驗。
如今,通過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韶關正全力筑牢粵北生態屏障,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一幕幕小康生活的美好圖景,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