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陳晉

1949年10月,新中國開國大典后沒幾天,毛澤東收到一封來自湖南的信,寫信人是他已為革命犧牲多年的妻子楊開慧的表哥向三立,信中要求毛澤東為楊開慧的親哥哥楊開智在湖南省城長沙“謀一個廳長方面的位置”。楊開智的女兒楊展,也是位烈士,早在抗日戰爭中犧牲。但毛澤東沒有答應這個要求,讓他的兒子毛岸英給向三立回了一封長信。信中懇切地說:現在是“新的時代”了?!靶轮袊圆煌谂f中國”,有一個原因就在于:“皇親貴戚仗勢發財,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靠自己的勞動和才能吃飯的時代已經來臨了?!?/p>
在新舊時代更替的時候,新中國領導人便立意要用一種新的價值觀來塑造社會風俗,通過人們精神風尚的變化,真正地改造國家。為此,毛澤東提出要“移風易俗,改造國家”,甚至是“移風易俗,改造世界”。
除“毒瘤”,破舊俗
1949年8月初,為了以整潔的形象迎接10月1日的開國大典,決定對天安門進行整修。此時的天安門,一片破敗。城樓前的金水河河道淤塞,污垢腐臭。天安門前垃圾成山,光是從城樓上掃出的野鴿子糞,就裝了幾大卡車。經過整修,20來天后,天安門城樓以煥然一新的形象,留存在開國大典影像中,并從此成為新中國的地標性象征。
整治臟臭破敗的舊環境,不僅限于天安門。新中國成立伊始,就開展了廣泛的群眾性衛生運動。如北京城內一條叫龍須溝的臭水溝,溝邊聚居著大量窮人和逃難流民,成日里生活在垃圾成堆、污水橫溢、蚊蠅密布的環境之中。經過整治,龍須溝變成一條清水河,周圍環境變得清潔優美,周邊住戶過上了整潔健康的新生活。著名作家老舍把這個故事寫成了話劇《龍須溝》,在舞臺上長演不衰。
新中國大規模整治環境衛生,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撲滅和控制流行病的暴發。長期以來,在中國大地上肆虐的各種惡急傳染病,如天花、鼠疫、霍亂、傷寒、瘧疾、麻風等,以及血吸蟲病這樣的寄生蟲病、地方病,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自1952年起,以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20種傳染病為目標,以天花、鼠疫、霍亂為重點防治對象,一場全民性的衛生運動開展起來。每個社區都建立了“愛國衛生委員會”。這個管衛生的“委員會”之所以冠以“愛國”的名字,是因為發動這場運動的一個直接原因,是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為了抵御美國對中國東北地區的細菌戰威脅,阻斷傳染病的流行?!皭蹏l生委員會”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6月30日晚上,毛澤東讀到了當日《人民日報》上一篇關于江西省余江縣(血吸蟲病重災區)消滅了血吸蟲病的新聞,不禁“浮想聯翩,夜不能寐”。次日,他欣然命筆,揮筆寫下兩首題為“送瘟神”的詩,表達他的喜悅心情。
到1959年,以除“四害”、講衛生、消滅主要疾病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使昔日肆虐的各種急慢性傳染病,包括肆虐中國南方數省的大“瘟神”血吸蟲病,很快得到了全面有效的控制。天花、鼠疫、霍亂等烈性傳染病基本絕跡。
新中國成立伊始,人們常愛說一句話:“蕩滌舊社會的污泥濁水?!边@不僅意味著整治北京龍須溝那樣的臟臭環境,還意味著需要鏟除社會“毒瘤”。
鴉片之毒在中國已泛濫一個多世紀,危害深重。1949年前,中國的土地上種植罌粟曾達100多萬公頃,制毒、販毒等犯罪活動相當猖獗。吸毒的人數更為驚人,據粗略統計,全國約有2000萬人。煙民們不事生產,終日吞云吐霧,往往為之傾家蕩產,有的還淪為盜匪、娼妓,成為嚴重社會問題。
1950年2月24日,政務院發布了由周恩來總理簽署的《嚴禁鴉片毒品的通令》。隨后全國開始強力行動,強制戒毒、鏟除煙種、嚴懲制毒販毒分子,成效迅速顯現。鴉片產量長期居全國之首的西南數省,僅用一年時間就基本禁絕了鴉片種植。眾多煙民經過持續三年的強制戒毒,徹底告別了毒品。政府還嚴厲打擊制毒販毒,將罪大惡極的毒梟繩之以法。僅1952年,在重點禁毒區域就逮捕毒販8.2萬多名,罪大惡極的毒販880名被判處死刑。到1952年底,大規模禁毒運動宣告結束,毒品從此在中國大陸幾乎被斬草除根。
另一個社會毒瘤,是娼妓現象。舊時遍布的妓院,不僅是惡劣風俗的體現,也是社會上偷盜搶劫、吸毒販毒、拐賣人口、敲詐勒索等犯罪活動猖獗之所。新中國在社會秩序基本安定后,即明令禁止娼妓制度。
北京率先行動,取締娼妓制度、封閉妓院。1949年11月21日,北京市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封閉妓院的決議。市長聶榮臻鄭重宣布,立即執行這項決議。從當天下午5時半開始,到22日凌晨5時,一夜之間,將全市224家妓院全部封閉,對妓院老鴇、領家共400余人進行集中審查后處置。共收容妓女1286名,大多是18歲到25歲的年輕女子,年齡最小的13歲,最大的52歲。
隨后,各大城市紛紛效仿。上海先后關閉妓院800多家,全國共查封妓院8400余所。被解救收容的妓女,紛紛進入“婦女生產教養院”這樣的機構。教養院幫助飽受摧殘的妓女們醫治性病、學習文化,使她們中的絕大多數后來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婦女,并擇偶成家,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到1953年,娼妓制度在中國大陸已基本絕跡。對此天翻地覆的變化,當時有一首歌謠唱道:“千年的冰河開了凍,萬年的枯樹發了青。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了人?!?/p>
此外,賭博、匪患以及“一貫道”等會道門組織,也在新政府強有力的打擊下,短短幾年間在中國的土地上迅速消失。這些,確是當時的一個世界奇跡。
在變得干凈的社會環境里,人們的身心健康得到極大改善。體育事業的發展就是一個鮮明的指標。
新中國領導人把“改善人民健康狀況,增強人民體質”當作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中央政府特別選擇了喜歡打籃球的開國元帥賀龍,擔任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現國家體育總局前身)主任。中共中央批轉的一次全國體育工作會議紀要強調:“群眾體育運動是關系到六億五千萬人民健康的大事。”毛澤東題寫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這句口號,懸掛在許多體育運動場,逢有賽事,各個團隊的運動員們都喊著這兩句話整齊入場。
除了競技體育外,全民健身運動也開展起來。毛澤東本人喜歡游泳,還提出了各種具體易行的群眾健身方式:做體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極拳,等等。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主持行家們編創了多套廣播體操、眼保健操等。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提出的一個很鼓勁的口號在全國流傳開來:“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
在1956年的一次會議上,毛澤東感慨:
過去說中國是“老大帝國”,“東亞病夫”,經濟落后,文化也落后,又不講衛生,打球也不行,游水也不行,女人是小腳,男人留辮子,還有太監,中國的月亮也不那么很好,外國的月亮總是比較清爽一點,總而言之,壞事不少。但是,經過這六年的改革,我們把中國的面貌改變了。
的確,中國和中國人的面貌,從身體到精神都極大地改變了。
1959年4月5日,在聯邦德國多特蒙德舉行的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21歲的中國選手容國團登上男子單打冠軍領獎臺。這是中國在國際體育賽事中拿到的第一個世界冠軍。1960年5月24日,中國登山運動員王富洲、劉連滿、貢布,在世界上首次從北坡成功登頂地球最高點珠穆朗瑪峰。這些,在舊中國都是完全不敢想象的事情。
1960年代,毛澤東高興地說過一句話:“過去西方人加給我們的所謂東方病夫的稱號,現在不是拋掉了嗎?”
據統計,中國人的人均預期壽命,1949年是41歲,1966年是59.42歲,1976年,是66.386歲。
新的社會風尚出現了
在除“毒瘤”、破舊俗的過程中,新的社會風尚逐步樹立起來了。
最早感受到新風尚的是婦女,一個突出標志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解放婦女,男女平權,是社會改造的一個重要內容。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
在中華民國政府頒布的法律中,曾涉及改變舊的婚姻陋習的問題,不過實際上成了一紙空文。例如,1931年《中華民國民法》“親屬編”規定:婚約由男女當事人自己訂定,有配偶者不得重婚。但是,司法院在司法解釋中又稱娶妾并非婚姻,自無所謂重婚。這就導致有錢有勢者納妾,所謂“三妻四妾”者,大行其道。而大量實際存在的童養媳現象,在當時的法律中則根本看不見有任何說法。至于父母包辦婚姻、女性遭受虐待欺凌等,更是普遍現象。
1950年5月1日頒布的新《婚姻法》規定:廢除包辦婚姻、男尊女卑、漠視子女權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并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結婚須男女雙方本人完全自愿,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還明確規定:“禁止重婚、納妾,禁止童養媳,禁止干涉寡婦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關系索取財物?!?/p>
《婚姻法》公布后,對改造社會是否有實際成效,關鍵在于是否能真正推廣實行下去。在政府主導下,運用各種動員方式,在全國城鄉掀起了一場學習宣傳貫徹新《婚姻法》的群眾運動。各地民政、法律機構也積極受理婚姻案件,為當事人主張權利。
《婚姻法》的頒布和實行,使舊的落后的婚姻制度從此崩潰,男尊女卑的傳統意識也受到猛烈沖擊,新的健康的婚俗逐漸養成。從前傳統的由家長包辦的婚姻逐漸減少,自主婚姻日趨增多。眾多自由戀愛的青年男女,不顧家長的阻撓,結為恩愛夫妻。舊式家庭中處于受壓迫地位的婦女,為改變不幸婚姻,可以堂堂正正地提出離婚。童養媳、租妻等落后婚俗,到1950年代中期幾乎絕跡。
那時候,有兩部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文藝作品,為傳播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的新風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部是著名鄉土作家趙樹理的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寫的是一對相愛的青年農民小二黑和小芹,在政府的支持下,反抗干涉他們婚事的家長,最終幸福地走到一起。這部作品被改編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各種戲劇和電影,四處傳播。
還有一部是評劇《劉巧兒》,講述了農家少女劉巧兒參加村里的勞動模范表彰會時,愛上了受到嘉獎的勤勞憨厚的青年農民趙振華,遂自己做主與他訂親。但她的父親因貪圖財禮,逼迫她嫁給老財主王壽昌。劉巧兒堅決不從。劉父到縣政府告狀,地區馬專員用群眾斷案的方式解決了這宗案件,讓劉巧兒與趙振華幸福結合。
在該劇中,劉巧兒有一個著名的唱段是這樣的:
從那天看見他我心里頭放不下呀,
因此上我偷偷地就愛上他呀。
但愿這個年輕的人哪他也把我愛呀。
過了門,他勞動,我生產,
又織布,紡棉花。
我們學文化,他幫助我,我幫助他,
做一對模范夫妻立業成家呀。
這一真摯的抒情段落,傳達出十分豐富的新社會風尚的元素。與男女平等、婚姻自主這個主旋律交織在一起的,還有對婚后“他勞動,我生產”、兩人一起“學文化”的美好生活的憧憬。
美好的生活最終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來實現。在新中國,熱愛勞動成為普遍崇尚的美德。“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作為新的社會價值觀,得到大力倡導和普及。
1960年,一個關于馬蘭花的神話舞臺劇被拍成了同名電影,廣為流傳。它講述主人公小蘭和她的丈夫馬郎,因為辛勤勞動而過著富足的生活;而她的雙胞胎姐姐,好吃懶做的大蘭,十分嫉妒她的幸福,以為她的財物是頭上佩戴的馬蘭花帶來的。邪惡的老黑貓慫恿大蘭去搶奪馬蘭花,并將小蘭推下懸崖,而由大蘭去冒充她回到家。最后,故事以黑貓陰謀敗露,在逃跑中摔下懸崖,而小蘭在馬蘭花的護送下回到愛人身邊結束。電影里有一支歌唱道:
馬蘭花,馬蘭花,
風吹雨打都不怕。
勤勞的人兒在說話,
請你馬上就開花!
學文化,是與愛勞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尚追求。創造新的精神面貌,不可不重視文化教育的涵養作用。在跨進新中國門檻的時候,毛澤東憧憬著:“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钡牵瑖谰默F實是,全國青壯年中有80%的人為文盲或半文盲,農村文盲率則高達95%以上。因此,掃除成年文盲,提高識字率,使普通的勞動者能夠學習農業和工業建設所需的勞動技能,成為國家教育工作的迫切問題。
1950年9月,第一次全國工農教育會議召開,決定開展識字教育。1951年10月,政務院制定的《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規定,初等教育包括兒童的初等教育和青年、成人的初等教育。對自幼失學的青年和成人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為工農速成初等學校、業余初等學校和識字學校。對于已經在校讀書的學生,新中國還實行過半工半讀的制度,以使他們在學文化的同時,不離勞動本色,同時能將學習的知識迅速地運用到工作實踐中去。
新中國開國元勛陳毅元帥說過一句話:掃盲是使6萬萬人民睜開眼睛的工作,非干好不可。農民們也逐漸認識到文化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們說:“社會主義是天堂,沒有文化不能上。”“工業化、農業化,沒有文化不能化!”學習認字,學習勞動技能,由此成為社會的普遍自覺,各地和各行業都想出了不少好辦法。比如,編寫適合農民識字需要的“識字記工課本”,幫助農民從自己的姓名學起,然后學土地的名稱,學各種農活、農具和牲畜的名稱,學記賬格式等。由于貼近農民的日常生活,僅用兩三個月的業余時間,就可以使農民初步掌握記賬、記工的本領。
解放軍西南軍區某部文化教員祁建華發明的“速成識字法”,在掃盲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據稱,運用此法,15天可以使每人平均識字1500個以上。各地推行“速成識字法”,使參加掃盲識字學習的人數大量增加,1953年,參加學習的工農達2000萬人,其中按“速成識字法”學習的就有700多萬人。
從1955年冬季開始,一場前所未有的群眾性識字運動在全國開展起來。當時曾有一首《夫妻識字》歌,傳遍全國:
黑格隆冬天上,
出呀出星星。
黑板上寫字,
放呀放光明。
什么字,放光明?
學習,學習二字我認得清。
千千萬萬個“劉巧兒”和她們的愛人一起學文化,感受著這“光明”。1964年全國開展第二次人口普查時,也對國民的文化素質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結果顯示,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由80%下降到52%,先后有1億中國人“睜開眼睛”,摘掉了文盲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