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學義
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起步于上世紀二十年代,謝無量和梁啟超有開創之功,三四十年代又陸續出版了十余部相關著作。五十年代以后,臺灣對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繼續推進,而大陸到了八十年代后才迎來政治思想史的又一個春天,其中,劉澤華及其合作者是主力軍之一。《中國政治思想通史》于2014年9月問世,是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中國政治思想史通論性著作,由劉澤華先生親自操刀,眾多知名學者共同完成。《中國政治思想史》有九卷之多,是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三卷本的豐富和擴充。和三卷本一樣,《中國政治思想通史》必將成為中國政治思想史發展中的又一里程碑。《中國政治思想通史·綜論卷》(下簡稱《綜論卷》)是《中國政治思想通史》的第一卷,起到提綱契領的作用。很多著作僅把綜論作為第一卷的一小章,而《中國政治思想通史》卻把綜論用整本書來寫,且足足有80萬字之多,足見其重視程度。通讀完后,感觸頗多,悉列如下:
第一,各取所長,合作完成。《綜論卷》由劉澤華先生承擔主稿、設計、編排、統稿等任務,張分田、葛荃、張榮明、何平、李冬君、鄧麗蘭也參與了部分編寫工作。這些學者都各有專長,比如劉澤華擅長對政治思想宏觀建構,張分田專于帝王觀念和民本思想研究,葛荃善于政治價值和政治倫理分析,張榮明精于政治宗教和生命宗教,何平尤善政治神話模型分析,李冬君擅長近代政治思想分析,鄧麗蘭擅長現代政治思想分析。這些學者在劉澤華構建的宏觀模型之下發揮專長,強強聯手,保證了綜論卷的優秀品質。
第二,注重理論,善講方法。《綜論卷》第一編主講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除了從不從角度探討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之外,還論述了政治思想史研究的開放性,理念、價值與政治思想史研究,政治思維的陰陽組合結構與研究進路等問題。其中,陰陽組合結構是劉澤華先生的理論創新,影響很大。第二編圍繞政治思想是思想文化的主干這個主題展開,分別論述了先秦百家爭鳴與王權主義理論的成型、中國傳統的人文思想與王權主義、帝王對“學”與士人的控制、帝王觀念的普遍性與覆蓋性、尊經與王權主義、君尊臣卑觀念的普遍性、傳統儒學的政治價值結構及其在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意義、宗教與政治、從中西之爭到主義之爭等問題展開。王權主義理論的提出是對陰陽組合結構理論的進一步提煉和升華,也是劉澤華政治思想的核心要素,他認為王權主義是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總樞紐,也有人因此稱劉澤華及其合作者為“王權主義學派”。這兩編主講政治思想史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通過這兩編可以對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對象、方法、發展脈絡、核心要素、理論模型以及政治思想與各種政治概念的關系等等了然于胸,這也是劉澤華多年來研究政治思想史的心得體會和理論總結。
第三,學術回顧,承上啟下。《綜論篇》專辟第四編作為附錄來介紹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學科發展歷程、學術流派、分期問題以及與西方政治思想史的關系等問題,表明《中國政治思想通史》的務實態度和嚴謹精神。一門學問,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科的發展歷程以及相關研究情況的基礎上才能有所推進、有所創新,閉門造車必定不會對學術發展有所裨益。在學術回顧這一點,《綜論篇》做得很好。與其他版本的相關著作進行對比,也更加突出了劉氏《政治思想通史》的創新性。就像書中所提到的那樣:“研究中國政治文化宜從多角度著眼,從宏大處立意,從細密處著手,努力擺脫諸如天人、君子小人、民本、人治、倫常等傳統概念的約束,通覽古今中外,對中國政治文化進行貫通式的研究。實現這樣的目標并非奢望,其關鍵在于對政治文化的方法論的領悟,以及操作中的創新意識。”這為整套《中國政治思想通史》的寫作打下了良好基點。
第四,兼容并蓄,統領全篇。《中國政治思想通史》包含九卷,其中,《綜論卷》和《先秦卷》由劉澤華主編,《秦漢卷》由林存光主編,《魏晉南北朝卷》由張榮明和董志廣主編,《隋唐卷》由張分田、張鴻、商愛玲主編,《宋元卷》由孫曉春主編,《明清卷》由葛荃主編,《近代卷》由劉剛、李冬君主編,《現代卷》由鄧麗蘭主編。與上文可以看出,各卷的主編大部分也都參與了《綜論卷》的編寫工作,這就保證了《綜論卷》的統領作用。通讀整套《中國政治思想通史》就會發現,各卷基本上貫徹了《綜論卷》的要旨和精神。《綜論卷》中提到:“政治關系在各種社會關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它影響、制約甚至支配其他各種社會關系”、“各個階級、階層、集團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它們之間的政治和利益關系以及公共秩序和利益的調節,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通過國家結構表現出來。各種政治現象大都圍繞國家這個中心展開。國家問題必然成為歷史上各種政治學說所關注的重點。因此,政治思想史的研究重點也應隨之確定。”對政治關系以及政治結構等概念的高度關注和高度重視成為整套書的寫作靈魂。
早在1987年劉澤華就在《王權主義的剛柔結構與政治意識》一文中對“王權主義”的概念進行了明確的闡釋:“王權主義,這是傳統政治文化的核心,其特點是宣揚君權至上;君主是全社會的最高主宰,神圣不可侵犯。王權主義的形成是中國古代社會君主政治的需要;反過來,王權主義鞏固和強化了君主專制統治。在政治運行過程中,王權主義直接促進君主專制政治系統的建立和完善,是指導政治輸入和輸出體系,即政令法規的制定與實施的理論依據。王權主義的表現形式以理論形態為主,本質上是統治階級的政治價值體系。在長期的社會政治實踐中,王權主義多種社會化渠道,直接控制和影響著人們的政治意識。”到2014年,時間已經過去了27年,王權主義理論已經成為成熟的理論,也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可和推進。“王權主義”學派的學術理論再一次在九卷本《中國政治思想通史》中煥發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