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要:隨著經濟發展,互聯網普及,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傳播,人們逐漸深入理解同性戀的社會現象,同性戀逐漸被人們以“正常”的態度接受。社會包容度提高,公民權利意識增強,人權越來越得到尊重,同性伴侶實現生育權的要求逐漸得到人們的關注。在此背景下,本文將對同性伴侶生育權問題中道德與法的關系展開探討。
關鍵詞:同性伴侶;生育權;道德與法
一、道德與法的關系
道德,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法,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受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道德和法都是社會規范的一種,都調整人們的行為,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但它們的作用和規范范圍是不同的。
道德作為規范人們行為的準則,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有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為人們樹立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提供方向,起著引導、促進人們向善的功能;法的作用分為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一旦人們違反了法的規定,不僅受到輿論的壓力,而且還會受到國家強制力的制約。
法律有效施行依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離不開法律約束。道德是調整人們的行為和觀念,但道德只是人們長期生活所形成的一整體想法,每一個人的道德標準都有可能不同,且不能強制遵守,因此沒有法律保障的道德是虛妄的;同時,許多糾紛利用道德的力量就可以解決,法律約束是滯后的,社會沒有道德支撐會極大浪費法律資源。
二、現代道德觀念與傳統道德觀念不同
“隨著社會經濟形態的演變,人們的道德規范也在不斷變化著……沒有一個永恒的、終極的、適用于各個歷史發展時期的道德規范,道德職能是時代的產物”,
道德在一定程度上是保持穩定的,但并非靜止的而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不同國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道德。道德不僅與國家、時代等因素相關,還與經濟、政治、法律、宗教等一系列因素有關。
中國是異性戀正統的社會,加上中國“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以“孝”為核心的家庭倫理觀念根深蒂固,人們對生育存在信仰。但隨著經濟發展,互聯網普及,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傳播,人們的家庭道德倫理觀念發生改變,生育的目的不再是為了傳宗接代,“丁克家庭”“墮胎”等成為人們生育自由的表現形式。
在當今的中國社會,人們對“婚姻是生育發生的基礎”在認識上雖然沒有根本改變,不過已經進入相對寬容的階段。婚外生育者和其生育的子女,不再為社會強力排斥,他們的人格尊嚴能夠得到應有的尊重,這是文明社會進步的表現,但這并不是認可婚外生育或者未婚先育的理由。法律要求生育以婚姻為基礎,與”“肯定生育自由是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屬于人權權利”的認識和定位并不矛盾。因為即便是人的基本權利或人權,也不意味著它的行使可以是權利主體的恣意妄為,基本權利或人權權利也對應著一定的義務和責任。
三、我國傳統道德倫理阻礙同性伴侶生育權的實現
中國傳統社會等級森嚴,家庭以父權與夫權居于絕對的地位,家族以長輩優于晚輩居絕對地位,主體的地位極度不平等。在專制性質的古代中國,只有上位主體才可以享受權利,下位主體則不具有享受權利的資格,只有履行義務的責任。
現今中國法律原則則是權利與義務相結合。我國憲法規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確認和保護公民在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處于平等的地位,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權。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以身份等級為特征的主體地位與現代法以平等的契約關系為特征的主體地位相沖突的,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主體地位是以人們的義務為主,重義務而輕權利,甚至否定人們的權利;現代法則是權利與義務并重,甚至更注重權利的賦予。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主體地位已經不適合中國現代法的發展,甚至與現代法的根本理念相矛盾,所以不應把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應用到制定法上來。中國法的制定,必須以現代法的價值為主,也就是以“平等”價值為優先,而中國傳統道德倫理文化的封建等級制度,只會阻礙中國同性伴侶生育權方面的法制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17條規定:“公民有生育的權利,有依法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夫妻雙方在實行計劃生育中負有共同的責任。”公民的生育權是一項基本的人權,公民的生育權是與生俱來的,是先于國家和法律發生的權利。就公民角度來看,同性伴侶同樣屬于一國普通公民的范疇,他們與普通公民一樣具有同等的民事權利;從國家角度來研究,對公民權利的規定直接關系到本國的法制的完善和國家的穩定。
道德和法律都是調整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但其性質和作用各不相同,兩者規范的范圍也因此不同。此外,道德是流動的,隨著社會經濟形態演變,人們的道德規范也會發生變化。對于生育問題,相較于傳統道德,現代道德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傳統論理道德阻礙現代同性伴侶生育權方面的法制建設。
參考文獻
[1]胡啟嵐.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理研究[D].廣州大學,2011.
[2]人權概念起源[M].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夏勇著,1992.
[3]李銀河.中國人的性愛與婚姻[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