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鳳
摘要:社區治理是基層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年的突發事件中,社區是防控的基礎環節和前線“戰場”,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基礎的防線和堅強堡壘。目前防控形勢向好,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基本恢復。但隨著溫度轉冷進入冬季,這根弦必須時刻繃緊,守嚴守牢社區防控陣地尤為重要。該文以這次突發公共事件為契機,結合豐南實際,從群眾關注的重點、難點、痛點著手,總結出社區治理中暴露出來的黨建基礎不牢,協同防控力量不足,社區信息化程度偏低,社區干部隊伍薄弱等問題,對今后事件常態化下如何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引領作用,擴大黨組織在城區新興領域的覆蓋面,實現社區治理科學化精細化的目標,摸索出了一些新經驗,提出了新見解。
關鍵詞:黨建引領;常態化;社區治理
今年年初,豐南區區委動員各社區帶動群眾迅速投入特殊時期防控阻擊戰,采取聯防聯控措施,有效切斷了病毒擴散蔓延渠道,為這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交上了一張關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狀的真實答卷,并形成了很多社區治理的體制機制和經驗做法,值得總結。
一、豐南區社區治理在特殊時期防控中的成效
黨建引領,激活社區治理活力。回顧這次突發事件:豐南區直共建單位共抽調401名黨員干部進駐社區,趕赴街居防控一線,全身心投入到檢查點值守、摸排以及防控知識宣傳等具體工作,街道各社區黨(總)支部共有68名退休黨員向黨(總)支部遞交了請戰書。同時又給予各社區自主空間——調度自己的人員,不同的小區有不同的治理策略和手段。比如:社區聯合物業公司對小區公共部位進行殺菌消毒處理,在小區進出口處設置體溫檢測點,暢通聯絡機制,一旦發現特殊情況可做到立時匯報,及時處理。這是一種特色社區治理機制?——“精細化+差異化”的治理機制的體現。
形成了以抗疫為主線的“全民參與”社區治理機制。突發事件期間,各小區各種物資源源不斷、秩序安定有序,24家區直共建單位進駐社區,與豐南區胥各莊街道21個社區居委會攜手做好防控工作。這是在防控大旗下集結形成的“全社會”社區治理機制。例如,一是對小區實行閉合式管理。通過制作兩張證,管好兩扇門,擰緊“安全閥”、筑牢“防護墻”。推出“居民通行證”和“防控夜間通行證”,?無物業管理小區由社區工作人員及志愿者、居民代表負責值守,有物業管理小區由保安和社區工作人員聯合設卡,全面實施“從嚴從緊、憑證出入”,切實從源頭上減少出行人數和次數,實行“全封閉”管理。二是全面消殺,全民參與。205名街居黨員參與到排查、巡邏、消殺、檢查點值守等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到全覆蓋、無死角,發揮了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居民服從統一安排以自覺居家方式“把病毒困死”;機關抽調人員、社區工作者、物業管理保安、志愿者挨家挨戶摸排統計嚴防死守;警察、消防人員、環衛工人、保障水電氣路通暢等各種工人硬核保障社區秩序;農民生產的蔬菜肉蛋保障社區供給等一系列的服務隊伍帶著黨的溫暖,穿過志愿服務“最后一公里”,飛入了“尋常百姓家”。聯防聯控的社區治理機制如靜脈血管連接社會,形成了以防控為主線的“全民參與”社區治理機制。
形成了以社區“微服務”為特色的群防群控主戰場。防控助推社區完善和創新“微服務”方式,黨組織協調各方共同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比如,新興社區組織群眾,通過微信群等方式為居民團購蔬菜和日用品,同時,社區積極聯系各超市等生活物資供應商,采取“套餐+配送”等方式為小區居民提供蔬菜、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著力減少居民出入,做到人員流動可管可控,最大限度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湖岸龍城小區由社區工作者和“雙報到”黨員幫助孤寡老人、對在家隔離人員始終保持密切關注,一日三次詢問體溫及健康情況,并做好詳細記錄。此外,此次事件催生小區管理流程創新,比如,唐人街一號小區設計臨時物資自提點,將物資移入小區公共通風區域分開設點,避免人群聚集,方便小區業主。社區各種“微服務”群防群控既取得了防控疫情的顯著效果,又贏得了社會認同。
二、防控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病毒在國內早期以及后期境外的急速傳播,給我國執政黨執政能力和水平帶來考驗,也是對我國社會治理體系是否完善有效的一次考核。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其管理能力和治理成效的水平也在此次疫情中得以顯現,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國城市社區治理在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以下突出問題。
(一)社區黨建基礎不牢
社區自治理念缺乏,同基層治理發展存有差距:此次突發事件,表現出社區在落實防治管理制度的進程中出現的最大突出問題就是缺乏自治理念。社區居委會作為城市社區的日常管理組織,在應對突發事件的過程中暴露出了缺乏自治意識,缺少自治經驗的治理短板。面對突發狀況,大部分社區居委會靠著上級的指示意圖,弱化了居民主體地位,以至于無法在應對突發事件中自主有效的展開工作,最終導致居民的行政化思維僵化,上級政府的日常工作更加繁重。這不僅影響居民自治理念的培養形成,同時也妨礙社區居委會的自治引導,不利于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系。
組織覆蓋率仍然不高。新興領域黨建"真空區"依然存在,組織覆蓋基礎不牢導致黨的工作覆蓋面低。
黨建與防控工作融合深度不夠。沒有把不同系統的黨組織和不同組織關系的黨員、群眾有效組織起來,在此次事件中沒有形成合力,不能實現黨建和防控工作的同頻共振。在職黨員“雙報到”落實效果不理想,部分黨員只能利用業余時間參與社區防控服務,部分只報道不參與實際服務,甚至有個別黨員從未報道。
(二)協同防控力量不足
社區治理主體單一化,統領作用弱。當前社區主要是社區黨委和居委會履行治理職責,因他們都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雖有一些行政職權,卻并非行政執法的主體,職責缺乏明確的規定,不能完全整合轄區內各類資源,社區往往無法調動駐區單位、社會組織、社區居民的積極性。另外,各個社區所擁有的資源也有不同。
社區居民參與度低。受人員、場地、資金等因素的制約,社區群眾工作的形式和內容不能有效滿足群眾需求,在此次防控時期部分居民社區意識淡化問題集中凸顯出來,如對社區難以有認同感、歸屬感,既不關心公共事務,也不參與社區活動,突發事件轉入常態化后,有些居民更是產生了逆反情緒,破壞圍擋、駕車闖卡、辱罵工作人員等現象頻發。例如,據豐南某社區反映,有居民不遵守防控規定,與好心勸阻的社區工作者發生肢體沖突,導致其傷殘。隨著社區群防群治、聯防聯控的深入推進,此次防控常態化需要居民更加積極參與社區共建。
社會組織發展慢。目前城市社區擁有社會組織少,差距大。不能滿足常態化防控和社區治理需要。
(三)社區信息化程度偏低
受思維觀念局限影響,一些社區工作者仍然采取"紙上防控"、"表格防控"、"開會防控"等傳統方式,不善于利用已有的信息化手段——社區APP等大數據科技手段開展工作,防控工作效率低下、準確性差。
(四)社區干部隊伍薄弱
社區工作者隊伍構成"年齡偏大、女性偏多、學歷偏低",人員數量不足等特點明顯,普遍缺乏此次防控專業知識和應急處突經驗;任務繁重、薪酬偏低、發展空間有限,連續超負荷工作,壓力巨大導致人才流失嚴重。特別是此次防控常態化形勢下,面對各項工作日益精細化的要求,社區工作人員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社區治理和服務要求。
三、對策及建議
(一)堅持黨建引領社區治理
提升基層黨組織在社會組織中的地位。提升基層黨組織在社會組織中的地位。突發事件后期,社區治理應高度重視社會組織中黨的建設工作,多措并舉抓防控、抓保障、抓平臺、抓引領,鼓勵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成立黨組織。通過發展社會組織來扶助業主組織的成長,確保社區治理有抓手,從根本上來解決社區管理問題。
擴大基層黨組織輻射范圍。突發事件中,基層干部和社區工作者始終戰斗在第一線,為人民健康安全保駕護航。隨著事件的常態化,社區工作的持續性特征更需要以群眾路線作為防控長效機制。基層黨組織應引領廣大黨員干部在關鍵時刻不懼風險,當先鋒、作表率,用實際行動詮釋責任。把基層黨組織力量、社會力量、市場力量和群眾力量有機結合起來,凝聚全社會抗擊突發事件的治理合力。
發揮基層黨組織主導作用,推進社區共同體建設。社區治理需要社區、轄區單位、非盈利組織等多方參與,重點發揮黨建優勢,推動區域化黨建,搭建街道、基層黨組織、社區、社區社會組織四級聯動基層黨建共同體。有效整合多方資源,推動各類資源下沉一線前沿,對癥下藥、精準施策;加強政府與基層多方監督和管理力度,提升居民委員會地位,協調業主與物業服務企業之間的關系,提高居民素質和參與度,把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增強人民幸福感和滿足感。
(二)完善協同防控格局
理順治理主體權責關系。強化依法治理,用合法的方式授予社區在公共突發事件中的必要權限,,明確社區黨組織在社區治理體系中的領導地位,加強街道、社區、物業三駕馬車的作用。例如,突發事件狀態下,可以允許社區征用物業公司財物來救災,平時定期對物業公司人員進行風險培訓;賦予社區某些權利,如出面搭建社區醫院與三甲醫院的遠程服務橋梁,進一步完善"互聯網+家庭醫生"的服務體系,并利用此次特殊時期形成的多類社區共同體,加強公眾參與和友善共治,鼓勵志愿者參與。
調動居民積極性,主動參與自治。為了有效應對突發事件,胥各莊街道在全區率先行動,出臺意見,以社區最小網格單位為基礎,推選一名具有一定群眾基礎的居民擔任樓棟長(或核心志愿者),組織和發動群眾成立居民互助組織,著力形成街道—社區—樓棟長(或核心志愿者)—志愿者隊伍—全體居民參與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金字塔型架構體系。
(三)推進治理手段現代化
依托信息化手段減負。明確相關部門責任和任務,加大對社區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引導社會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特別要加大對數據模塊的采集,依托現代信息化手段為社區減負。例如:豐南區各社區,以"智慧黨建"信息平臺為載體,對排查出來的武漢返唐人員進行信息上網,每日通過"黨群速遞"模塊更新監測信息、發布防控信息,做到防控信息宣傳全覆蓋,人員健康狀況和思想動態適時掌握。
使信息化手段達到雙重效果。社區工作者要具有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突發事件應急工作的意識和能力,能夠運用微信群、小程序等現代信息化手段工具,對社區內與事件相關信息進行動態跟蹤和管理,達到"人防+技防"的雙重效果。
(四)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
選拔高素質隊伍進社區。通過組織選任、公開招聘、機關掛職等多種選任渠道,選拔一些高校和具有基層社區經驗的人才來擴充隊伍,既能保持隊伍活力又能解決人手緊缺問題;建立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到社區掛職的常態機制,對表現優秀者可提任街道擔任領導職務,推動社區工作的專業化。
強化激勵保障。提高社區工作者薪酬待遇,基于社區工作者女性居多的現狀,采取帶薪休假和生活困難補助等措施。拓寬社區治理資金籌措渠道,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政府層面應通過具體政策推動基層社區人才隊伍建設,將對基層社區工作人員的培訓納入地方政績的考核中,鼓勵基層社區工作者積極參與專業培訓,提升社區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整合從國家到社區的管理路徑,減少基層工作者為應對不同上級部門要完成重復的工作的情況。
此次突發事件中,豐南區所有城鄉基層社區作為主戰場,取得了重大成果,為今后加強和深化社區治理積累了經驗,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應將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治理效能,確保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參考文獻
[1]吳玉玲,夏靜靜.疫情防控視域下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N].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0(07)
[2]許馨文.疫情防控背景下社會治理制度的堅持和完善[N]時代人物 ,2020(01)
[3]楊艷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視角下的社區治理效能研究—以北京社區疫情防控為例[N].中國應急救援,2020(03)
[4]田毅鵬.理視域下城市社區抗擊疫情體系構建[N].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