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近幾年我國檢驗檢測行業發展迅速
從2009—2019年全球檢測市場數據來看,全球檢驗檢測市場基本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2016年以來保持較快增長。2019年底全球的檢測市場營業收入達2063億歐元。
1)產業規模
2019年我國檢驗檢測行業仍然快速增長。
共擁有各類儀器設備710.81萬臺套,全部儀器設備資產原值3681.17億元,儀器設備裝備水平持續提升。2013—2019年,單價在50萬元以上的大型機器設備臺套數由7.05萬臺增至14.55萬臺,增長106.4%;進口儀器設備數量由29.18萬臺增至62.63萬臺,同比增長了114.63%。人均設備擁有量由4.23增至5.5臺。實驗室面積7940.01萬平方米。
2)產業結構
我國檢驗檢測機構數量保持10%以上的年增速,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事業單位制檢驗檢測機構11071家,占機構總量的25.16%,比重較上年下降2.52個百分點;共有企業制檢驗檢測機構29905家,占機構總量的67.96%,比重較上年增長2.09個百分點。
近5年,民營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占機構總量的比重持續上升,已經超過行業總數的半數,標志著我國檢驗檢測市場格局已發生結構性改變。
在2019年民營檢驗檢測機構繼續快速發展,全國共有民營檢驗檢測機構22,958家,實現營業收入1175.22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19.38%和26.47%。
從統計數據來看,目前全國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機構數量從2014年的554家增長至2019年的2220家,增幅達到2.3倍以上。但獲得高企認證的機構占比僅有5.04%。
3)科研開展
從開展科研的情況來看,2019年全國各類檢測機構參與科研項目總計是29059項,其中,國家級的科研項目565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9449項。獲得了科研經費共計是191.06億元。從專利情況來看,全行業申請境內專利受理數26636件,其中發明專利的受理數是15836件。申請歐美日專利154件;申請PCT國際專利122件。當年授權專利15935件,其中,授權歐美日專利50件。截止2019年底,檢驗檢測服務業擁有有效專利63238件,其中有效發明專利30108件。擁有境外授權專利251件。
4)上市情況
截止到2019年底,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中上市企業數量100家,近兩年的增長速度逐漸放緩。目前,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5家,深交所創業板上市5家,中小板有3家,新三板82家,還有其他5家。
二、小散弱的基本面貌還未改變
1)小機構多
全國檢測機構最近七年來的一些總體發展的態勢,從宏觀指標來看,發展速度比較快,總體的能力水平,人數,設備數出報告的數量,實驗室的面積等等,都有大幅的增長。但是我國檢測行業小散弱的基本面貌未得到改變,人數在100人以下的小微型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占比達到99.46%,戶均人數29.2人。
2)服務半徑小
檢測機構的這個服務半徑比較小,20472家檢測機構僅在地級市域內的行政區劃提供服務。如果加上為本省內提供服務的12288家機構,大概78%~80%的比例屬于在本省內、本地活動的。
3)品牌意識還需要培養
目前,全國檢測機構申請商標的數量只有4187件。另外,檢測行業小散弱的一個特征之一是成立年限短,現在全國成立不滿五年的檢測機構有14143家。
三、各省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分布
從數據來看,機構數量分布最多的是山東省和廣東廣東省,分別以3384家、3381家排列第一、第二,數量相差較小。
在分布地圖上來看,華東的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以及華南的廣東地區,檢測機構分布最多。與我國的經濟的發達程度以及制造業分布的情況呈正相關。制造業越發達,生產越發達的區域檢驗檢驗檢測機構數量也越多,中西部分布較少。
各地檢驗檢測機構經營狀況差異顯著。從各省檢測機構數量的分布和各省的機構經驗收入分布圖對比來看,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以及華南的廣東地區營收高。經濟越發達,城市化越高的區域,檢測機構數量越多,營收也越高。地區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
各省人均年產值的比較來看。全國的人均年產值在2019年是25萬左右。全國各省超過這個數量的有廣東,上海,江蘇,北京,浙江,安徽,天津,重慶和西藏9個省份。
從各行業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分布來看,機動車的檢測機構數量最多,有9837家,環境監測有7295家,建筑工程7029家,食品及食品接觸材料3299家。
整體數據來看,新興領域發展比較迅速,傳統領域的增速放緩。新興檢驗檢測領域業務增長迅速,例如,電子電器,機械,汽車,材料測試,醫學,電力,能源和軟件信息化等等,實現收入562.94億元,同比增長23.16%,較去年增長1.2個百分點。而傳統的建工建材,環保,食品,機動車,農林牧漁等領域。雖然營收也在增長,但是所在的中置收入比重在持續的下降。
四、集約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
近幾年我國檢驗檢測行業集約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年收入一千萬以上的機構,目前是5795家,數量在全國機構數量中占的13.17%,營收占比76.86%。
從營收來看,機構規模越大,營業收入越大,機構產值越大,機構的利潤越大,員工人均產值越高,更利于發展。
目前,中大型檢驗檢測機構保持增長,但是比重持續下降。檢驗檢測體系的機構已經發生根本變化,事業單位制檢驗檢測機構比重逐年下降。2019年事業單位占比25%。
民營檢測機構利潤薄,單份檢驗檢測報告平均收入327.21元,比全行業平均數低108.45元,表明很多民營檢測機構依靠“低價”來維持生存,利潤稀薄,同時也表明其運營壓力巨大,存在“不檢測出報告”的違規動機,管理風險較高。
從2019年的統計數據來看,中國檢驗檢測行業目前還處于增長擴張期,其市場需求和機會仍然巨大,各方面的統計指標基本上保持了一個穩健的增速。
2019年,盡管中美貿易戰在拉鋸反復,年度GDP增速繼續放緩,但沒有對中國檢驗檢測行業發展帶來太大影響,表明中國檢驗檢測行業還處于上升期。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415家外資機構取得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實現營業收入238.25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3.51%、18.71%。中國蘊藏的巨大經濟潛力,以及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將為全世界的優秀檢驗檢測機構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和空間。
近幾年中國檢驗檢測行業及市場正在發生結構性的根本變化,將來還會帶來一系列的發展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