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金融產業是一個沒有被業界普遍使用的提法,產業金融則是一個近期流行的熱點用詞,二者不僅字義相近,而且在基本概念與邏輯關系上也存在著內在聯系。根據產業經濟學理論,產業是指某種同類屬性的經濟活動的集合或系統,是利益相互聯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相關行業或部門構成的經濟業態總稱。如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以及各獨立的產業部門等。
金融產業顧名思義,是指從事各類金融活動(包括資金融通、銀行信貸、資本市場服務和保險服務等)的國民經濟部門,即業界通常所稱的金融業或者金融部門。產業金融則是現代金融體系趨向綜合化過程中形成的、能夠有效促進特定產業發展的金融活動總稱。基于產業的定義,理論上講所有為企業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的生產性活動提供服務的金融活動都可稱為產業金融。與之相對應,為居民生活提供服務的金融活動則可以稱為“民生金融”。
金融產業作為國民經濟部門的組成部分,可以涵蓋現代經濟活動的大部分金融組織機構和行為。同樣,產業金融作為國民經濟部門提供特定產業的金融服務,是由產業化的金融機構來完成的。因此,國民經濟構成體系包含了金融產業,金融產業也包含了產業金融。如果按照歷史進程來動態考察,可以看出金融產業和產業金融都是科技革命引發人類生產方式進步的結果。金融部門的產業化可以使金融服務更廣泛地滲透到各行各業和千家萬戶,而產業金融的發展則體現了金融產業最核心的價值存在。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金融產業并沒有同其他產業部門一樣被視為國民經濟的組成部門,而是被視同了政府行政管理機構,行使著宏觀經濟調控和社會管理工具職能。在組織管理上,集中體現在金融機構不論所有制性質如何,其人事組織任命基本沿襲著行政級別體系。在理論認識上,也過于強調金融產業部門同其他實體產業部門的差異性,而將金融產業與其他實體產業區別對待。這種忽視金融部門產業本質屬性的“白馬非馬”認識,不利于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的結構優化和協調發展。
眾所周知,不同于其他產業部門,金融產業是保證國民經濟體系正常運轉的“血脈”,也關系到社會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切身利益。如果以滿足金融產業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必然會導致金融資源的“脫實向虛”,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就不可能很好地服務實體產業部門的發展,并不斷累積金融風險。因此,推動金融產業化發展,不能偏離金融“本源”,即服務實體經濟和保障民生的根本宗旨。這也是在社會分工細化的背景下,推進產業金融發展的客觀要求。產業金融是金融產業化發展的重中之重,其對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升級和金融創新,以及完善要素市場體系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從經濟發展的視角來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綜合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國際貿易市場,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高居世界第一,擁有世界第二大的資本市場。在實體產業發展方面,中國已是世界最大的工業生產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企業。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完善的產業體系,為金融部門產業化發展和產業金融業務創新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條件和市場需求。
從制度環境的視角來看,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符合國際慣例的金融監管體系和產業政策體系。隨著深度融入全球化進程,我國金融產業開放和改革創新步伐將進一步加快。金融監管部門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與國內金融改革實踐相結合,打造了符合基本國情、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體制機制創新漸進有序的金融監管環境。不斷優化完善的金融生態環境,為金融部門提升服務實體產業部門的綜合能力創造了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從金融創新的視角來看,金融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對金融產業化和產業金融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以金融部門日常管理和業務經營信息化、數字化轉型為突破口,推動著金融組織機構體系的不斷優化,使其更加適應金融產業化場景和金融生態演進要求。另一方面,以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可以助力金融機構精準對接實體產業部門的多樣化需求,助力金融機構開發出更加市場化的產業金融產品。
我們還要充分認識到,目前我國金融部門產業化發展水平和產業金融競爭力總體上還比較弱,金融產業部門大而不強,產業金融服務實體產業部門的能力和主動性還有待提升。為此,我們就推動我國金融產業化和產業金融創新發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首先,有序推進實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發展。進入21世紀,伴隨著我國加入WTO,“產融結合”成為金融改革的熱點話題。產融結合的突出表現形態是,從事實體經營的企業,通過兼并收購、資產重組或者發起設立金融機構等形式,進入金融產業部門或領域,成為業務橫跨金融產業和實體產業的綜合性金融控股集團。2020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關于實施金融控股公司準入管理的決定》,進一步規范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準入門檻,這將對推進產融結合的健康有序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產融結合是現代金融與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實體企業參與金融產業部門投資,以產業經營的思維開展金融業務,精準對接實體經濟,可以從金融產業和產業金融兩個維度同步發力助推金融改革。為此,在產權明晰、風險可控和監管到位的前提下,可以鼓勵支持具有產業實力、具備準入條件的實業集團參與金融產業投資。與此同時,在條件成熟的前提下,可以考慮允許金融機構嘗試在實體產業領域的業務布局,雙向推進產融結合。
其次,合理優化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結構比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金融產業獲得了長足發展,目前融資總規模已超過百萬億元,但融資結構卻明顯失衡。突出表現在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比重過大,而依托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比重偏低。為此,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應成為推進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與此同時,間接融資的作用也不能忽視,要合理優化二者的結構比例。
以銀行信貸為代表的間接融資符合社會化大生產特征,反映了金融產業化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依托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可以更廣泛地吸收全社會各類資本的集聚。從投資經濟學的視角分析,金融機構以及其他投資主體,在間接融資中獲得的投資回報相對較低,限制了資本逐利的積極性。但在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上,金融部門以及資金提供主體可以獲得遠高于間接融資的資本回報。為此,發展直接融資應成為推動產業金融發展最具廣闊前景的方向。
再次,積極推動金融產業與產業金融的政策協調。目前,我國金融產業部門與實體產業部門,在金融政策和產業政策制定上缺乏溝通協調機制。實體經濟的產業政策主要由產業主管部門制定執行,對涉及金融支持的產業政策僅做方向性規劃,缺乏切實可行的協調措施。反觀金融政策特別是地方金融規劃,往往強調數量指標的增長,較少考慮金融產業化的現實需求。這種金融政策與產業政策的不協調不匹配,不利于金融部門的產業化經營,更難充分發揮產業金融對實體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
針對上述情況,在金融政策和產業政策制定中,金融產業部門和實體產業部門應當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認真研究金融產業與實體產業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建立相互協調的政策體系和運作機制。實體產業部門在產業政策制定中,要充分考慮金融產業部門的運行規律和風險防控要求;金融產業部門在金融政策制定特別是金融改革創新中,要以解決實體產業部門的瓶頸為落腳點,避免“為創新而創新”的無謂“嘗試”,遏制產業部門因無序擴張所造成的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