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偉


在諸多老北京小吃中,“薩其馬”絕對占有一個較為關鍵的地位,從飲食文化、歷史文化的角度來說,其自身都十分具備文化底蘊。作為一種滿族特色甜味糕點,伴隨歷史的進展,滿族八旗入關之后在北京地區首先開始流行,并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與大眾群體的飲食習慣高度聯系在一起,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飲食文化。民俗研究發現,“薩其馬”與豐糕的制作呈現高度關聯性,工藝相對較為相似,這種食品也是“薩其馬”的延伸,意味著其菜品特色方面更加具備歷史淵源。針對這一特點,本文主要介紹老北京小吃中“薩其馬”的菜品特色、文化淵源和做法以及其營養價值,闡述相關飲食文化。
“薩其馬”這一詞匯來自于滿語,是滿語“sacima”的音譯,在我國香港地區也被稱之為“馬仔”。作為滿族的一種特色糕點,“薩其馬”在諸多老北京小吃中具備較強的歷史性。這一食品主要是將面條炸熟再用糖拌均勻,切成小塊食用。其色澤金黃、口感松軟、香甜不油膩,從古至今都深受大眾群體的歡迎。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滿清入關之后也帶來了相應的飲食文化,開始逐步在北京地區流行,成為京式糕點具備代表性和具備特色性的一種,也是京式四季糕點主要組成,最重要的小吃之一。
菜品特色
談及飲食就必須要談到背后的文化,從其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了解美味飲食背后的故事,讓飲食有口感更有靈魂,領略小吃背后的文化和歷史。從歷史淵源角度來說,“薩其馬”在《燕京歲時記》中就有記載,其中記錄該小吃用奶油、冰糖和白面一同和,其形狀如糯米一般,再用灰木烘爐烤制,烤熟之后切成方塊,味道甜膩十分可口。伴隨清王朝的不斷發展,滿族的文化、飲食也逐漸發生了交流、流通,在《光緒順天府志》中記載“薩其馬”原本以貢品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除了外觀讓人垂涎欲滴,味道也是可圈可點。正因如此,“薩其馬”得到了廣泛普及,深受大眾喜愛。“薩其馬”一般都是用面和果脯,加入糖和豬油進行制作,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其風味也日漸多樣起來,形成了獨特歷史。老北京諸多出售“薩其馬”的鋪子,尤其以北新橋泰華齋餑餑鋪的“薩其馬”味道最好,奶油味最濃。同時,由于其距離皇家寺廟不遠,那邊也經常購買這里的“薩其馬”作為佛前上供的供品,喇嘛僧眾也成為該鋪的大主顧,銷量十分可觀,名氣相對較大。
發展歷程
從其發展過程來說,這與滿清政權呈現高度關聯性。自1644年清軍入關之后,其飲食習慣、飲食文化也由東北帶入到了北京,走向了全國,“薩其馬”也因此備受歡迎,開始在北京流行。其松軟可口、入口香甜,備受人們歡迎。而且在當時,“薩其馬”是為數不多的高熱量飲食,吃了之后十分耐饑餓,從而被京西古道的馬幫、駝隊所青睞和寵愛,大眾也更加喜愛這樣的食品。
與此同時,這樣的食品也跟隨著京西古道的發展,跟隨馬幫、駝隊的腳步,逐漸走向了全國,沿著這條路被更多人所熟知和喜愛。根據現代營養學方面的研究,“薩其馬”脂肪占比54%,而一件“薩其馬”熱量超過200卡路里,這對于古代行軍、通商的長途跋涉提供熱量來說是十分可貴的。根據目前的歷史考證也可以發現,山東沂水縣當地人從清雍正年間,就有很多人制作豐糕,這種豐糕的樣式和“薩其馬”十分相似,其中主要是增加了砂糖和青紅絲,也都是切成塊食用。同時,這道風味也賦予了一定的文化特色,當地人也將與“薩其馬”高度相似的豐糕當作祭祀食品,用來和月餅一起祭祖、祭月。
名稱與傳說
“薩其馬”是滿語的音譯,根據清代的滿語字典,即《五體清文鑒》等書中所闡述,其主要認為,單詞“sacima”根據其意思,應該對應漢語中的“糖纏”二字。而《御制增訂清文鑒》中則對其給予了更詳細的解釋,闡述為用芝麻油炸后的白面撒上糖稀,放洗過的芝麻所制成的餑餑類面食。但是這樣的義譯對于人們來說吸引力并不大,早些年的時候“薩其馬”的音譯已經伴隨飲食及其文化的發展走入到了人們的生活、祭祀之中,“薩其馬”這個音譯的名字更加具備代表性。
這一食品名字的出現眾說紛紜,具體是如何被發明出來的,怎樣命名的,目前沒有確論。但是有相對較為出名的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是,清朝初年廣州有一位任職的薩將軍,打獵之后要吃點心,而且不許重復。廚子在制作糕點的過程中,不小心把蛋液撒在了糕點上,經過炸制之后呈現給薩將軍。將軍品嘗后十分滿意,問叫什么名字,廚子隨口即答“薩其馬”。第二個傳說則是,一個制作點心的老翁發明出一種新糕點拿到集市上買,結果被騎馬奔馳而過的人打翻了糕點籮筐。老翁只能再一次制作售賣,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問及糕點名字時,老翁想到之前被騎馬的踢翻了糕點,則答道“殺騎馬”,后被雅傳為“薩其馬”。比較有根據的是第三種傳說,第三種傳說是努爾哈赤遠征時一位叫做“薩其馬”的將軍帶著妻子做的糕點,這種糕點味道好而且耐放,不容易變質,當作行軍打仗的干糧最合適不過,受到了努爾哈赤的贊賞并賜名為“薩其馬”。
做法
舊時的“薩其馬”和現在的“薩其馬”存在著一定不同之處,原本在用料的過程中,會選用一種野生漿果作為果料,但伴隨清朝時期農業發展之后,皇室的“薩其馬”用料日漸多樣起來。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有了葡萄干、芝麻、山楂糕和青梅、瓜子仁等等,這些作為果料投入到“薩其馬”制作中。現代做法中,雞蛋的使用會對“薩其馬”成色等方面帶來較大的影響,其色澤會根據雞蛋液減少量增大變淺,主要是與蛋黃減少呈現高度關聯。油炸的過程中,雞蛋蛋白量減少,美拉德反應就會減弱,蛋香味也會明顯減少。同時,“薩其馬”的水分也會對其最佳食用期限帶來影響,水分增大之后更容易變質,但由于其糖量較大,變質的情況相對較少。
營養價值
現代營養學證明,一塊50g的薩其馬熱量在230卡左右,但如果是100g,則要有470卡,主要是由于該類糕點是糖熬漿所粘合,熱量也會明顯增加。由于熱量較高,飽腹感也相對較強,在正餐前后不宜食用,同時還需要適當地減少主食攝入,避免熱量攝入較高引起肥胖等一系列問題。
如上所述,老北京小吃中“薩其馬”具備豐富的歷史底蘊和飲食文化,是十分具備特色的一種,了解其文化之后還需要對其營養價值充分認識,健康飲食、科學食用,合理進行膳食搭配。
作者單位: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