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妮 何蓉
摘要:通過綜合分析恩施州中醫藥產業發展基礎,系統歸納制約該地區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并提出有利于該地區中醫藥產業發展的路徑與對策,以期進一步豐富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戰略實踐研究的內容和視野。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中醫藥;產業發展;恩施州
中圖分類號:F426.72;F719?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19-0031-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n Enshi prefectu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n this region we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and the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that wer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n this region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further enrich the content and vision of practical research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ethnic area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shi prefecture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迎來了重大的戰略機遇。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中藥材主產區和全國重要的商品藥材基地,素有“華中藥庫”的美譽,具備將“華中藥庫”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條件。基于當前中醫藥及相關產業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發揮的重要作用,可以結合地區資源稟賦,通過系統評價恩施州中醫藥資源及產業的潛在價值,探索有利于推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生態化之路。
1 產業發展基礎
作為湖北省中藥材主產區和全國重要的商品藥材基地,恩施州充分認識到中醫藥產業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近年來恩施州州委、州政府逐步將“華中藥庫”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了中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
1.1 原生藥用資源豐富
恩施州位于巫山、武陵山與大婁山聚集之地,是云貴高原植物區系向東過渡和亞熱帶植物區系向北過渡的交匯地。境內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其中名貴天然藥物較多,藥材資源種類分別占全省約76%和全國約20%,素有“華中藥庫”的美譽。現已查明的藥用植物資源有186科854屬2 258種、動物類藥材86種、礦物類藥材22種。此外,全州還擁有一批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的道地藥材品牌,如雞爪黃連、恩施板黨、紫油厚樸、巴東玄參、巴東獨活、五鶴續斷、皺皮木瓜、湖北貝母、石窯當歸、雞腿白術等,還有江邊一碗水、七葉一枝花、頭頂一顆珠、文王一枝筆、金錢白花蛇、竹節人參等名貴珍稀藥材也極具開發價值。目前,雞爪黃連、利川山藥、雞腿白術、紫油厚樸、恩施板黨、巴東玄參、巴東獨活7個品種已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可見,恩施州擁有發展中醫藥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
1.2 原料種植規模具備
恩施州發揮中藥材產地適宜、品質優良等資源比較優勢,大力實施“百千萬工程”,建設了紫油厚樸“百里長廊”、48個中藥材“千畝村”、12個中藥材“萬畝鄉鎮”,打造了黃連、白術、玄參、黨參、山藥、百合、厚樸等中藥材板塊經濟帶,建成了華中地區規模最大、優質藥材種質資源最多的高山藥用植物園。全州中藥材留存面積常年穩定在8.7萬hm2左右,其中木本藥材5.7萬hm2左右,草本藥材3萬hm2左右。全州中藥材人工種植品種60余種,加上野生藥材資源,中藥材常年收購品種近300種,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藥材基地。
1.3 制藥生產體系成形
截至2019年6月,恩施州現有各類藥業企業80家、藥材專業合作社368家。藥業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10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家、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通過國家GMP認證的制藥企業6家、藥品生產批準文號89個。6家通過國家GMP認證的制藥企業中,又有中成藥企業2家、中藥飲片企業3家、原料藥和化學藥企業1家。全州基本形成了藥材種植、醫藥化工、中成藥制劑、飲片加工、醫藥保健、藥業營銷一條龍的生產體系。
1.4 產業創新氛圍初顯
為提高中醫藥產業現代化水平和創新能力,恩施州在中醫藥產業標準化生產、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2017年,中青健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30億元組建了恩施州中醫藥產業發展基金,建設中藥材種植、加工基地和流通市場平臺,其中建成的巴東玄參、利川黃連、恩施黃連基地已獲得國家GAP基地認證。全州制訂的20個道地藥材種植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規范,被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為省級地方實施標準。地處恩施市新塘鄉的華中藥用植物園,作為集科研、生產、教學、科普于一體的中醫藥產業科技孵化基地,近年來與韓國首爾大學、臺灣清華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和中國中醫科學院等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科技合作關系,在藥用植物資源調查與保存、藥用植物育種與栽培、天然產物提取與開發等多個研究領域展現出較強的實力[1]。
1.5 文化養生產業興起
恩施州中醫藥文化豐富而厚重,境內擁有“藥祖”神農氏在搭架采藥后順溪而下獲名的神農溪,也留存著諸如《玲瓏醫鑒》《醫學粹精》《雜證靈方》《女科提要》等散落民間的重要的土家醫學著作。隨著國家及各級政府的重視,目前以中醫藥文化為依托的養生產業正在恩施州興起。全州現建成78家國醫堂、7家名醫堂、7家養生堂、34家知名中醫工作室。在養生旅游產業方面,境內作為“清江畫廊”精品旅游線路重要節點的華中藥用植物園,顯示出愈發重要的作用。
2 產業發展制約因素
近年來,盡管恩施州中醫藥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體系,但是就整個產業而言,仍然存在較多問題。作為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恩施州經濟發展落后,客觀分析當前制約當地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有利于政府部門有的放矢,找準相應的發展策略。
2.1 重視程度較低,扶持力度不夠
目前,全州對中藥材種植戶并沒有特殊的扶持政策,而相鄰的貴州、重慶等省市除國家政策落實較好外,還對中藥材種植大戶實行每公頃約13~40元的種植補貼,這些政策差異直接挫傷了州內部分中藥材種植戶的積極性。為推進當地發展,部分基層干部也選擇向種植戶宣傳政策優惠更多的經濟作物,而放棄了對中藥材產業的推廣。此外,大部分縣市藥業產業化領導小組辦公室非獨立法人單位,與當地縣林業局、農業局或外援辦合署辦公,均未專門設立編制和專業技術人員,藥業產業化建設及統籌管理工作缺失。
2.2 藥企規模較小,缺乏龍頭企業
恩施州中醫藥產業發展迅速,但在整體結構上仍然存在專業化程度不高、結構不盡合理等諸多問題。目前,全州產值過億元的藥業企業僅利川市的湖北香連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恩施市的湖北圣峰藥業有限公司2家運行較好。湖北香連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現有國家批文29個,但新品種較少,產品結構不優,利潤空間小,產能無法配套,不能滿足全州中藥材就地加工轉化的需要,州內中藥材轉化增值利用率不到10%。由于缺少龍頭企業帶動、精深加工不夠,大部分中藥材以原藥材出售為主,導致大基地沒有大收益,大產業難有大發展。
2.3 銷售平臺落后,行業帶動力弱
受制于中藥材生產粗放、產品深加工不足、現代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影響,恩施州中藥材產品銷售手段滯后,銷售范圍也受到極大限制。恩施州僅在2005年和2006年舉辦過2屆“中國恩施藥交會”,之后便很少有以中藥材為主題建立的市場交易平臺。目前全國有17個大型藥材市場,而湖北省惟一的中藥材專業市場在黃岡市蘄春縣,恩施州尚無大型的綜合性中藥材交易市場。道地中藥材主要通過安徽亳州、河北安國等地市場銷售,長期面臨著有藥無市的困境,導致中藥材流通不暢,市場信息反饋慢,應對措施遲緩,交易成本增加。
2.4 規模化種植少,科技投入不足
恩施州中藥材主要來源于家庭種植。由于缺乏科研資金支持,加上收購商之間在收購時對藥材數量與品質三緘其口,使得農民在藥材種植選用、種植方式選擇方面具有較大的隨意性。此外,靠傳統的種植經驗容易出現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的現象,使得中藥材品質難以達到標準化、穩定化及綠色無污染的要求,最終影響到產業的科學化、持續化發展。
2.5 專業人才缺乏,傳承遭遇瓶頸
在中藥材種植與服務方面,縣市一級的藥業產業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人員少、專業不對口,原鄉鎮農技部門技術人員在綜合配套改革后大多從事第二職業,缺少從事中藥材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指導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在中藥材生產加工方面,州內絕大部分藥業企業產品沒有自主知識產權,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嚴重制約了藥業企業的快速發展;在中醫藥技術傳承方面,人才青黃不接,中醫類執業醫師僅占執業醫師總數的16%,醫學院校畢業的中醫專業人員不愿到基層從事中醫藥工作,中醫傳承和基層人才短缺的問題十分突出。
3 產業發展路徑與對策
要促進恩施州中醫藥產業的整體可持續發展,需要在政策體系支撐、產業集群重組、原料規范化建設、綜合服務擴展及人才隊伍供給等各個環節,充分實現相互之間的內在協調配合,才能形成合力,促進產業功能最大化,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3.1 構建完善的政策支撐體系
構建完善的政策支撐體系是恩施州中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推動中醫藥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
3.1.1 健全產業發展領導機制 各級黨委、政府要重新認識中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作為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產業,中醫藥資源是恩施州的特色和優勢所在。要將發展中醫藥產業作為解決高山和偏遠地區貧困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并將發展中醫藥產業與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使其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可持續性動力。健全適應中醫藥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組織領導機構,理順州及縣市藥業產業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機構設置,充實工作隊伍,明確目標任務,加大督辦考核力度,切實發揮各級組織領導機構的作用。
3.1.2 完善產業項目支持機制 地方政府應注重對中醫藥深加工、貿易流通等新興產業項目的審批與管理。國土資源、食藥監管等部門對中醫藥產業化項目的申報、供地以及新藥、保健食品的研發、審批和備案提供技術與政策支持,開辟綠色通道。將中藥材種植良種良法推廣應用納入鄉鎮公益服務項目,加大對重點藥業企業、藥材基地、藥業品牌和華中藥用植物園建設的扶持力度,努力培育壯大藥業企業。積極爭取國家、省級政策性投入,推進科研創新、基地建設和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將中藥材標準化初加工及倉儲設施設備納入農機補貼,對農業倉儲設施項目給予支持。加工企業除享受工業經濟發展“二十五條”外,還可允許享受州高新區投資政策,如獲得改良型新藥、國外上市但國內尚未上市的藥品和生物制品、一類或二類之外生產批件、三類醫療器械證書,在州內生產結算且年營業收入超過5 000萬元的,給予企業200萬元獎勵;大型醫藥企業轉入州內生產結算的藥品批準文號,每個文號年營業收入超過5 000萬元的,給予企業每個文號200萬元補貼。
3.1.3 優化產業融資激勵機制 優化產業融資渠道,允許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藥農大戶利用基地擔保貸款、延長貸款還款期限,對中醫藥產業優勢項目實行貸款貼息政策,為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加大產業發展激勵力度,州內企業通過國家仿制藥品一致性評價、獲得前3名的,給予企業每個藥品100萬元獎勵;州內企業制劑藥品獲準歐盟、美國等國際組織和國家上市的,給予企業每個藥品200萬元獎勵;新獲國家創新藥、生物制品一類或二類生產批件、保健食品生產批件以及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生產批件,在州內生產結算且年營業收入超過1億元的,給予企業500萬元獎勵。
3.1.4 建立行業規范與監管機制 建立中藥材行業生產加工標準,為中醫藥市場營造良好秩序,是推動中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食藥監管部門應及時為相關企業提供諸如中藥材安全標準、質量檢測、品質認證、專利產權保護和質量監控等政策咨詢與技術指導服務,確保中醫藥質量安全和市場健康運行。同時,州政府應組織力量加快研究和制訂有關的中藥材產品生產加工、質量標準和中藥材GAP基地建設規范,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中醫藥產品現代質量控制體系,確保生產出高質量的中醫藥產品,搶占市場先機[2]。
3.2 加快重組中醫藥產業集群
隨著中醫藥現代化的推進,為實現中醫藥產業的迅速發展,需要不斷增強中醫藥企業、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各類機構的集聚效應,構建創新型中醫藥產業集群。
3.2.1 整合區域優勢產業資源 對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產品的開發,必須在思路上有所突破。積極探索生態藥業與旅游觀光、科普教育、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等有機結合的新模式,增強產業鏈整體效應。深挖藥、茶、古、道等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元素,打造集休閑娛樂、觀光度假、健康體驗、文化傳承、養老服務于一體的中醫藥健康文化旅游區,推動中醫藥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對中醫藥健康旅游重點區域、重大項目、重點線路、智慧旅游建設等統籌考慮和安排,推進中醫藥健康旅游線路的開發建設。一方面,可與恩施州當地民俗及節日活動結合,如自治州州慶、女兒會、月半節、端午節等,讓中藥飲片企業中的老藥工登臺,展示鍘刀切制、片刀切制等中藥材炮制的精湛技藝,彰顯中醫藥的獨特魅力,也進一步擴大人文旅游資源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可與地方特產相結合,如恩施市的茶葉、合渣,利川市的黃連、柴胡、柏楊豆干、根粑涼粉、葛粉、莼菜,建始縣的桃片糕、葡萄,巴東縣的高粱酒,宣恩縣的苞谷粑粑,咸豐縣的紅衣花生、生漆,來鳳縣的姜、松花皮蛋,鶴峰縣的箬葉、椪柑、魔芋等,在產品的生產和包裝環節,充分挖掘養生價值[3]。此外,還可與恩施州的其他旅游類型有機結合、聯合開發,如將華中藥用植物園與生態旅游、溫泉旅游、民俗旅游、紅色旅游等相結合,不僅可以為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擴寬客源,還能促進多種旅游形式共同發展,實現旅游產業的整體可持續發展。
3.2.2 開拓市場交流合作平臺 恩施州中醫藥產業市場尚處于初期發展階段,急需加大平臺建設,推動中醫藥發展“走出去”。要促進中醫藥流通,推進中醫藥物流中心和中藥材城的建設,搭建中藥材標準化倉儲平臺,創建中藥材期貨交易市場。一方面,加強招商引資工作,基于中醫藥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發揮的重要作用,加大對中醫藥的投資未來可期。目前,積極營造中醫藥招商環境,將有利于恩施州在短期內快速抓住招商機會。同時,中藥材種植具有地域性,對氣候、土壤等都有一定要求,自然資源的稀缺剛好成就了恩施州獨特的招商優勢。要形成專班主動出擊,與國內各大制藥企業對接,圍繞生物制藥、中間體提取、功能保健品生產,開展重點領域招商活動,爭取龍頭制藥企業落戶。明確政府在中醫藥不同發展時期扮演的角色,由恩施州國資委牽頭組建中藥投資開發公司,孵化一批中小企業,形成一定的產業配套規模[4]。另一方面,加大宣傳和對外推介工作,樹立中醫藥產業形象,實現中醫藥科普宣傳的規范化,從而加大民眾對健康保健的需求,為拓展中醫藥產業市場創造有利條件。此外,適時組建全州藥業產業協會,壯大全州中藥材合作社的聯合力量,實現抱團發展,充分發揮協會在行業規范、聯結市場、以商招商、融資服務、產學研結合等方面的職能作用。
3.2.3 完善營銷宣傳推廣服務 完善中醫藥科技服務體系,主抓高附加值、深加工產品的研發,著力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速形成創新研發高地、成果孵化高地。一方面,加強品牌培育,通過對傳統產品的技術改造和創新產品的推廣宣傳,培育核心競爭力,提高市場知名度,打造知名品牌。另一方面,提高中醫藥產品的有效性和時效性,并從包裝、規格、劑型等方面跟進市場需求,同時提供免費送貨、信貸、質量保證、售后服務、咨詢等一系列附加服務,從而拓寬產品的深度和廣度,增強市場占有率。此外,制定政府采購中醫藥科技成果的政策,通過政策安排,引導中醫藥企業和個人研發更多的中醫藥新產品。
3.3 推進中醫藥原料規范化建設
中醫藥原材料供應能力和可持續性是中醫藥產業得以發展的前提,也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保障。
3.3.1 提高中藥材育種品質 中藥材的品質和藥性取決于中藥材種子的好壞,并最終影響中醫藥產品質量。一方面,整合科技資源,發揮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的科研優勢,建立產學研科技孵化平臺,加強應用開發和研究,提供科技支撐。加大科技專項資金對生物醫藥產業關鍵技術攻關、產業化開發、中藥材品種選育培育、良繁基地建設、制訂種植技術規程和產品標準等方面的重點支持。另一方面,要提高規范化種植中藥材的財政補貼,引導農民加入中藥材生產合作社、種植合作小組,以科學種植技術為指導,提高中藥材種植的規范化程度。此外,鼓勵中醫藥生產企業與農民合作,通過宣傳發動和典型示范,轉變廣大農民的種植觀念,鼓勵農民選擇優良品種。建立企業自身的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通過“企業+農民”的訂單合作模式,引領和帶動中醫藥原材料數量、質量的提升。
3.3.2 規范產業基地建設 突出資源特色、選準品種、合理布局,建成中醫藥生產“第一車間”和產業扶貧增收基地。一方面,大力培育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藥農大戶等新型市場主體,帶動中藥材產業基地建設。在鞏固提升現有中藥材生產專業鄉鎮、專業村的基礎上,布局建設40個中藥材生產重點鄉鎮、200個中藥材生產重點村,力爭全州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達到6.67萬hm2。在產區建設一批中藥材規范化加工基地和標準化倉儲設施,創建一批道地的中藥材公用品牌。另一方面,以自然保護區為重點,加強藥用植物野生資源保護,建立珍稀瀕危道地中藥材種質資源庫,建設華中藥用植物園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育基地,實現可持續開發。如利川市重點建設黃連、山藥、大黃、蒼術、瓜蔞、金銀花6個板塊基地,咸豐縣突出小村、活龍2個白術“萬畝鄉”建設,巴東縣、建始縣重點發展玄參、獨活、貝母產業,恩施市重點建設板黨、白術、黃連、粉葛基地,宣恩縣重點建設百合產業,來鳳縣重點發展藤茶產業,恩施市、宣恩縣、鶴峰縣、建始縣繼續推進紫油厚樸“百里長廊”建設。此外,提高和完善符合中醫藥產品生產需要的中醫藥催化劑、塑化劑等配套制劑、輔料的質量和環保健康標準,改進中醫藥產品輔料的生產環節和生產流程,確保輔料數量和質量的提升。
3.4 擴展物流信息綜合服務能力
建設完善的物流信息綜合服務平臺能迅速擴大中醫藥產業貿易流通的范圍和能力,加大整個中醫藥產業系統的開放程度,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3.4.1 提高中醫藥產業物流水平 物流是中醫藥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一方面,要改善中藥材基地水、電、路等基礎配套設施條件,促使物流體系跨省、跨地區協作機制的形成,便于州內中醫藥產品更方便地進入國內重要交易市場。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州內中醫藥物流體系,支持制藥企業建設中藥材物流中心項目如湖北圣峰藥業有限公司建設的中藥材物流中心港項目,同時吸引現代化物流企業加入到中醫藥產業體系中,通過完善物流體系來降低物流成本。
3.4.2 打造中醫藥信息服務平臺 建設信息服務平臺能夠提升中醫藥產業系統的開放程度。一方面,依托恩施發布、云上恩施等微網絡平臺,建立中醫藥專業信息欄目,及時收集和更新有關中醫藥種植加工、市場需求預測等方面的信息,為中醫藥企業等生產經營單位提供更便捷的信息服務。另一方面,中醫藥產業管理部門及龍頭企業也應健全自身網絡體系,積極利用信息平臺對外展示自身形象、產品和技術。通過網絡及時向社會和公眾宣傳中醫藥的特色優勢、療效及產業監督管理狀況等,從而為中醫藥產業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此外,加快推進中藥材電子商務平臺和流通追溯電子信息體系的建設,鼓勵中醫藥企業在國內大型藥市開設窗口,加強市場信息交流,拓寬市場貿易渠道。
3.5 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供給
豐富的中醫藥人力資源是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基本保障。要在人才培育投入、人才結構調整以及人才資本積累等方面,給予政策保障和優先支持,以期形成中醫藥產業人才支撐的良性循環機制[5]。
3.5.1 加大人才培訓力度 衛生健康部門要繼續貫徹落實《恩施州基層中醫培訓計劃(2016—2020年)》,支持州內高校加強生物醫藥專業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利用國家培訓項目,開展中藥材種植、加工技術培訓,每年培訓1 000人次。充分利用湖北民族學院的中醫學、中藥學等專業資源,為全州中醫藥機構輸送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3.5.2 拓寬人才培養范圍 州內高校要突出培養中醫藥創新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增加中醫藥服務貿易等新興領域人才的培養。針對企業引進的“兩院”院士、研發機構首席技術專家、知名企業高管人才、碩博人才等,給予政策補貼。設立州級中醫傳承人補助和中藥炮制科研獎勵資金,分別給予老藥工每人每月800元、學徒工每人每月500元的補貼,鼓勵他們舉辦傳習班、培訓班,將中藥材炮制技藝發揚光大。
3.5.3 創新用人留人機制 人社部門在制定用人政策時,要允許在職在編科技人員承擔企業科研項目、開展有償服務或技術入股,確保人才在政策支持、便利條件、創新平臺、作用發揮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
4 小結
當前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是民之所需、政之所向。恩施州作為國家主體功能區劃中的生態安全區域,需以生態立州為本,重視和挖掘中醫藥深厚的資源優勢。通過立足州域實際,在強化組織領導的基礎上,發揮資源稟賦、做強本土企業、完善中醫藥產業鏈布局,進一步打響“華中藥庫”的品牌。
參考文獻:
[1] 張紹能. 楚雄州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問題研究[J].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4,15(2):108-111.
[2] 王海燕. 中國西部中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學,2014。
[3] 宋惠安. 野生葛粉的加工[J]. 農家顧問,2011(12):41.
[4] 劉 磊. 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J]. 農業知識,2012(5):47-48.
[5] 劉永東. 貝科能公司的經營策略分析[D]. 北京:清華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