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峰


摘要:農業經濟增長是“三農”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陜西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業資源豐富,農業經濟增長在宏觀經濟增長布局中作用顯著。因此,研究陜西省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對其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對陜西省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內涵進行界定;其次,提出陜西省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面臨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產業鏈不完善、農業人力資本投入不足和農業科技利用率低等問題;最后,結合陜西省省情,針對陜西省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的路徑選擇進行闡述。
關鍵詞: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路徑選擇;陜西省
中圖分類號:F327?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19-0064-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is not only a hot issue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but also a major issue rela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 As a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Shaanxi province is rich i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layout of macro-economic growth. So, the research on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in Shaanxi provi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Firstly,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growth of Shaanxi agricultural economy was defined; Secondly,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high-quality growth of Shaanxi agricultural economy was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unreasonabl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erfect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human capital and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the path selection of high-quality growth of Shaanxi agricultural economy was expoun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conomy; high quality growth; path choice; Shaanxi province
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增長階段,農業經濟將處于變革、轉型的關鍵時期。陜西省作為中國西部的農業大省,農業資源豐富,農業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陜西省農業經濟正處于對中東部省區的追趕超越階段,中高端、多元化消費需求快速增長,需要加快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通過研究,對陜西省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內涵進行界定,分析陜西省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符合陜西省特質的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的路徑選擇,有效提高陜西省農業經濟競爭力及對經濟高質量增長的促進作用。新時代陜西省農業經濟增長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對于經濟增長的促進在傳統三大產業中比率較低,農業經濟貢獻主要集中于農業第一產業,對于現代農業產業鏈、農業產業結構新業態等問題研究不夠深入,剖析陜西省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問題,對于促進陜西省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陜西省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內涵
經濟增長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農業經濟增長可以描述為農業生產水平在一定時期內的持續增長,既包括數量的增加,也包括質量的提升[1]。陜西省地處中國西部與東中部的結合區域,“一帶一路”的節點位置,是中國的農業大省,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內涵豐富。陜西省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內涵應包括在農業經濟技術創新條件下,農業生產要素高效合理配置,農產品數量增加,農產品品質提升,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和產出比不斷提高;農業產業生產效益高,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發展迅速,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強農業資金及人力資本投入,不斷采取新型農業科技促進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應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多元化的鄉村產業,加大農業投入力度,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合理規劃財政資金在農業與工業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投入比例;不斷優化農業一二三產業的產業結構,由第一產業占主導地位轉為由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主導發展[2]。
2 陜西省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2018年,陜西省全年生產總值為24 438.32億元,農業在GDP中的貢獻率為7.5%。其中,陜西省全年種植業增加值為1 380.77億元,林業增加值為62.54億元,牧業增加值為370.18億元,漁業增加值為16.69億元。從數據可以看出,陜西省農業經濟依賴于傳統種植業與牧業,在農業經濟增長中所占的比重較高,其他產業比重較小。
種植業主要包括糧食、棉花、油料、蔬菜及食用菌、園林水果和茶葉。其中,糧食、蔬菜及食用菌、園林水果(陜西省特產主要為蘋果)所占比重較高,其他產品比重較?。ū?)。按照經濟規律,農林牧副漁幾大產業應協調發展,現代農業中經濟作物的比重應該不斷提高,糧食作物比重應逐年下降,尤其是都市農業、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的發展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3]。
2.2 農業產業鏈發展不完善
受制于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目前陜西省農業產業鏈發展并不完善。第一,缺乏農業產業鏈中的龍頭企業,無法有效帶動和輻射產業鏈中其他涉農中小企業的發展;第二,多數農業產業鏈不能有機結合,產業鏈中不同經濟體間連接不緊密;第三,農業產業鏈條較短,農產品缺乏技術創新,附加值較低;第四,涉農企業發展資金有限,制約產業鏈的形成與發展[4]。以農產品加工為例,根據2017年12月原農業部制定、國家統計局批準的《全國農產品加工統計調查制度》,陜西省部分農產品加工行業分類表如表2所示。
陜西省涵蓋關中、陜北、陜南三大板塊,區域自然條件差異極大,不同地區農業生產很難形成完整的產業規劃,農、林、牧、副、漁業生產模式較為單一,沒有形成農業規模經濟和精細化分工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農產品生產以種植業為主,且主要集中于初級產品,沒有與農業其他相關產業形成有效銜接,亟待建設符合陜西省情的農業全產業鏈。
2.3 農業人力資本投入不足
農業人力資本是指通過教育、培訓、健康投資和勞動力遷徙流動等形式而凝結在農村勞動力身上的資本量[5]。陜西省地處中國西部,近年來農業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但是和中東部省區相比發展仍然較為滯后。截至2018年,陜西全省共有3 864.40萬人,按城鄉分,城鎮常住人口2 246.38萬人,占總人口的58.13%;鄉村人口1 618.02萬人,占41.87%。由于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陜西省大量農業人口向東部沿海及南方流動。陜西省內以西安市為中心的主城區吸引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使得適齡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陜西省內農村剩余勞動力總體數量呈增長趨勢,農村剩余勞動力人力資本質量較低,農村剩余勞動力人力資本結構不盡合理。與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需求相比,陜西省農業人力資本投入不足。
2.4 農業科技利用率低
農業科技進步是農業經濟增長的原動力。農業科技進步應包含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經營管理技術。其中,生產技術包含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生物技術等;農業經營管理技術包括農業科技的推廣和轉化等[6]。由于陜西省地跨3個不同的氣候區域,農作物多樣性特征導致農業科技投入較為分散,沒有形成統一模式。陜西省涉農企業總體而言規模較小,未創建全國知名品牌,企業創新能力不強。農業科技人員流動機制沒有建立,農業科技在經濟高質量增長中的核心作用沒有有效發揮[7]??萍紝r業經濟的推動作用不明顯,農業科技利用率低。陜西省應該充分依靠農業科技力量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轉化,發揮農業科技創新在新時代農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
3 陜西省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的路徑選擇
3.1 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形成新農業產業集群
第一, 陜西省應利用好陜北能源重化工基地、陜西自由貿易實驗區、“一帶一路”及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政策優勢,利用陜西工業、服務業優勢反哺農業發展。第二,根據陜北、關中和陜南三大區域特色,強關中、穩陜北、興陜南,充分利用三大區域獨特的自然條件、農業產業優勢和資源,不斷優化其農業產業結構,力促現代農業發展。第三,不斷提高農產品產業效益,調整優化三大板塊農業產業結構,適當調整農業內三大產業結構及農林牧副漁比重,實現農業生產與市場的有效銜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優質、安全、適銷對路的農產品,不斷滿足市場需求。第四,根據“穩糧、優果、興牧、擴茶”的戰略布局,進一步明確不同區域發展定位,推動生產要素向優勢產區聚集,形成新的農業產業集群。
3.2 建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
農業全產業鏈作為一種農業產業化創新模式,將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儲藏以及物流配送等環節打通,通過對各環節的有效組織和管理,對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及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農業產業鏈是不同農產品鏈的集合體,是聯結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有機整體。一般由產品鏈、價值鏈、創新鏈、資金鏈、信息鏈和組織鏈構成。陜西省應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紐帶,按照特色化、規?;⒓s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的原則進行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的構建。陜西省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必須針對陜西省10個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甄選當地龍頭農業企業,適應市場需要,在政府指導下建立糧食、棉花、油料、蔬菜、園林水果、茶葉等產業上、中、下游全產業鏈。
3.3 加強農業人力資本投入
陜西省經濟高質量增長要求不斷加強農業人力資本投入。第一,應建立農業共享平臺,提高農業生產要素流動,加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人力資本存量和質量,促進三大產業及農業內三大產業融合發展,引導涉農人才合理流動[8]。第二,針對農村勞動力流失問題,應從政策源頭著手,積極出臺惠農、利農政策,增加農業補貼,培養現代化涉農人才。第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休閑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鄉村旅游。第四,不斷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治理農業生態環境,提高陜西省農業競爭水平。重點扶持糧食生產、畜禽養殖、農機服務等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完善基礎設施,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第五,不斷加強農業人力資本投入,增加農業從業人口收入水平,提高現代農業吸引力,解決農業生產人員短缺問題。
3.4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科技,促進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農業科技對于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的促進作用明顯。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其成果運用于農業生產中,能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經濟增長。陜西省既是教育大省,又是科技大省。陜西省內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全國“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擁有巨大的農業技術優勢。楊凌是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區、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惟一的農業特色鮮明的自貿片區。陜西省具備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科技的條件和得天獨厚的優勢,故應加大農業技術投入,創建區域性農業科研實驗與示范基地,加強技術密集區和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圍繞現代農業發展,重點建設楊凌現代農業高技術示范園、渭北蘋果科技示范園、渭南肉牛科技示范園等高標準農業科技示范園。大力發展農業傳感器、無人植保機、農業可穿戴電腦、具有預見性的下壓系統等最新農業技術,不斷發展智慧農業,以現代農業科技帶動產業發展和區域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
參考文獻:
[1] 魏金義.要素稟賦變化、技術進步與農業經濟增長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6.
[2] 王 紅,王鄂湘.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以湖南省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7,37(6):119-124.
[3] 李 真.陜西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6(10):27-28.
[4] 胡衛華.陜西省現代農業產業鏈發展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2):259-261.
[5] 潘林鍵.我國農業經濟增長問題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8(4):141-144.
[6] 李方犁.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農技服務,2018,35(3):116-118.
[7] 劉 薇.陜西省農業科技工作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思路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17):19-21.
[8] 劉 超,熊 建,張文軒,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人力資本投資效率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