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若柳 徐夢霜


摘?要:中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環境急劇變化,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加劇了大學生文化的變化和延展。本文采用調查研究和深度訪談的方法,對宜賓市五所本專科院校的學生進行調查,以了解當代青年對待“佛系”亞文化的認知情況、情感態度,以及“佛系”亞文化對他們學習生活方面的影響程度。在調查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一個基于大學生社會化場所的“五維文化引導合力”的大學生亞文化引導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亞文化;“佛系”文化;“五維文化引導合力”
中圖分類號:G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11-0148-04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文化的更迭加速,當代青年文化也發生著劇變。習近平總書記的青年觀中提到:青年要擔當“一代更比一代強”的青春責任。然而,在“喪文化” “佛系青年”等亞文化的文化狂歡中,大學生被認為具有“逃避現實” “不思進取” “習得性無助”等消極負面傾向。當社會主流文化價值觀與大學生的現實文化出現較大差異時,探索大學生真實的文化認知和文化情感成為解決問題的前提。
一、 問題的提出
“佛系”是個舶來詞,源于2014年日本某雜志介紹的一種“佛系男子”。2017年年底在中國盛行,廣泛傳播,以“佛系XX”形式命名的部分青年現象話題成為熱議。“佛系”是指一種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佛系”亞文化在網絡化熱傳播中經歷了創造性轉換和本土化,成為青年亞文化的最新代表。“佛系”亞文化展現了大學生群體在賽博空間與現實世界的社會心理狀態,成為當代中國青年人群的現實映射。
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青年“佛系”亞文化,得到的結論基本一致。大部分學者認為“佛系”亞文化的核心特征是頹廢、消極、逃避的生活和工作態度。鄭國軍提出,“佛系”亞文化的主要表現是不思進取的生活態度、隨遇而安的享樂心態、向死而生的存在理念、去理想化的精神訴求,其生成機制是社會經濟劇變、多元價值觀涌現、網絡傳播技術的興起等外環境的突變,加之大學生不穩定的深層心理,加速了亞文化的生長。李芳英認為:“‘佛系青年背后反映了年輕人焦慮、迷茫和無助的心態”,表面的淡然實際上是對現實的無力、妥協和退讓。基于這些學者的研究結果,筆者深度采訪了幾位大學生,發現這些大學生的想法和前者有一些分歧,因此,本文試圖通過社會調查研究方式,探訪大學生對“佛系”亞文化的文化認知和文化心態。
二、研究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研究的對象是宜賓市5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問卷調查法和深入訪談法。調查主要從橫向、縱向、斜向三個維度進行:橫向維度主要探索大學生對“佛系”亞文化的了解程度,即意識層面;縱向維度是探究大學生對待“佛系”亞文化及“佛系”現象的態度,即情感層面;斜向維度是基于前兩者之上的大學生的日常“佛系”行為表征,即行為層面,并且探尋大學生在文化方面需要的引導和幫助。本文調查通過互聯網發放問卷,共發放613份,回收有效問卷為533份,有效率為86.9%。調查目的在于透過“佛系”亞文化現象,探究大學生對當代亞文化的認知情況,最終構建引導大學生應對亞文化的策略。
三、結果與分析
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在調查者中,77%的學生表示對“佛系”有一定的了解,其中,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受到“佛系”亞文化影響。61.54%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可能是“佛系青年”,14.45%的大學生堅定地認為他們自己就是“佛系青年”。因此,整體上來看,“佛系”亞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廣泛且深刻,是當代大學生文化中較為突出的文化形態。
如圖1所示,探索“佛系”亞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盛行的原因時,“現下生活節奏快,就業學業壓力大”是重要因素,其次是“媒體的宣傳影響,盲目從眾”,推動亞文化的興盛。最與現實認知有差異的是,占比最少的“大學生生活條件比較好,沒有追求”,并沒有引起共鳴與共識。由此說明,就業和學業壓力是促進大學生亞文化流行的主要因素。
關于大學生對于“佛系”亞文化的態度。相對而言,39.02%的被調查者認為,“佛系”亞文化是利于大學生緩解壓力的。在應當采取什么態度來對待“佛系”亞文化的問題中,絕大部分受調查者認為,應采取“長期以奮斗樂觀為主,偶爾以佛系心態為輔”的態度,去正面客觀地面對“佛系”亞文化,此選項認同度高達96.44%。由此可知,“佛系”亞文化是社會激烈競爭壓力下的“緩沖器”,是大學生標榜自我的一個時代符號。與之前的研究觀點認為“‘佛系亞文化作為‘喪文化的延續,標志著低欲望社會到來”的觀點差異較大。實際上,大學生亞文化是以遵從主流文化為前提的當代大學生的特殊文化符號,是記錄屬于他們時代的文化表征。
大學生“佛系”亞文化在行為表現層面,主要是對個人生活和情感影響較大,如圖2所示。從“佛系”影響行為的廣度分析,“佛系”亞文化思維已經在影響大學生對于情感和生活的態度,大學生正在憑借著“佛系”思維去處理日常問題。例如,“佛系朋友交際” “佛系購物”現象的出現。從“佛系”影響的深度進行分析,其影響普遍為“輕微”和“一般”的狀態,雖然“佛系”一詞盛行,但其影響還是比較淺層的,并沒有像部分社會輿論所說的動搖主流、極端消極。與此同時,“佛系”亞文化在學業和工作上影響很小,說明亞文化的影響主要是日常生活等感性行為,而對于工作和學業等理性行為來說,大學生仍能保持客觀的理性。
根據大學生的生活場景,問卷從學校、家庭、大眾媒介角度,探索大學生對文化引導的需要。大部分學生支持學校對青年進行系統性心理授課,從而正確了解新生亞文化,占比73.73%。在大眾媒體作用方面,70.36%的受訪者選擇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善不足,宣揚優良”,說明大學生群體對“佛系”亞文化是有一定的認可度,并且希望“佛系”亞文化的發展能夠在媒體的加速作用下,起到正面積極的作用,潛在性地提出大學生期待的文化理想。在家庭教育方面,78.05%的受訪者認為家長應當把大學生合適地引導到正確方向,但需給與大學生相應的自由獨立,不能介入過多。因此,在青年亞文化的引導方面,大學生認為他們是需要系統地學習相關知識,也需要大眾媒體進行正面的傳播,希望家庭能夠給予一定的獨立性,最終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文化價值觀念。
四、大學生“佛系”亞文化的引導策略
大學生亞文化的引導策略研究,既是透析社會發展的文化維度,也是在最大限度上消除和抑制文化消極負面情況的滋長,并提供良性循環的社會支撐。根據調查研究結果,基于大學生的五個社會化場所,本文提出“政府引導”“大眾媒體引導”?“學校引導”“家庭引導”“同齡群體引導”等五個維度,來形成大學生亞文化引導的策略框架和實施路徑,即“五維文化引導合力”。
(一)政府:著力主流文化宣傳,輔以亞文化的多樣性,塑造多元文化環境伯明翰學派指出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基本關系是“抵抗”與“收編”的關系,政府作為文化權威引導機構,需從辯證的角度看待“佛系”亞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佛系”雖然表現為大學生對現實壓力的逃避,實質上是以自我調侃的方式來緩解情緒的自我調整,以更積極的心態去追逐自己的人生目標的文化形態。它既存在與主流文化的“反叛”,也存在“相似”。
因此,在允許言論自由以及包容多元文化的前提下,政府要積極發揮獨有的政治職能和文化職能,要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文化地位,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既要發揮主流文化的主體地位,又要結合亞文化現實存在的實際,給予切心、切情、切實有效的引導。
政府要依法對文化事業實施管理,在凈化網絡空間輿論方面,將“人治”與“法治”相結合,將民眾的監督與法律的監管相結合,積極引導虛擬環境規則建設,以幫助青年大學生群體樹立良好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進而提升自我的社會責任感,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
(二)大眾媒體:做好網絡信息“把關人”,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大眾媒體既有傳統媒體,又包含新媒體,其中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頻率極高。在賽博空間中,由于信息流的不斷分流,構成賽博空間的空間支柱,營造出映射現實的“擬態環境”。在這個媒介架構的“擬態環境”中,傳播的信息內容被網絡意見領袖所引導,標題黨、博眼球現象屢見不鮮,其真實度日益降低。
大眾媒體要擔負起網絡傳播中“把關人”的責任,扮演好二級傳播中意見領袖的角色,客觀認清現實、反映事實、引導社會現狀,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在某些熱議的話題中保持理性,明辨是非,減少因信息的判斷不當而出現認知偏差。并且媒體應該去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不能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其主要責任應是構建相對理性的相互交流的多元網絡社會。
“佛系”是當代大學生的標簽,也是普遍的社會現象和盛行的亞文化,其隨網絡信息流而擴散,進入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大眾媒體應發布高質量的媒介信息,發揮節點傳播和圈層傳播的優勢,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引導大學生提高理解、選擇、評估和質疑媒介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媒介素養,更好地判別文化中糟粕的部分,進而塑造大學生的文化理性。
(三)學校:基于關懷教育,設立心理輔導課堂由于大學生特殊的階段性心理特征,在思想方面還不夠成熟,作為教育主體的學校,應發揮其“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功能,予以引領。據本調查報告數據分析,有73.73%的被調查者認為,高校需要對青年進行系統性心理授課,讓他們了解并正確對待亞文化中負面心態的影響。“佛系”亞文化是社會中青年焦慮心理現象的普遍表達方式,如果不進行科學性、系統性的教育引導,可能會由于負面影響的擴大,產生病態消極的社會風氣,如日本大前研一提出的低欲望社會。
高校應該發揮心理學專業知識和優良師資力量的優勢,開設心理輔導課程,以諾丁斯的關懷理論為教育理論基礎,注重個體化、具體化以及根據學生真實的感受,進行關懷性教育,才是有實際效用的關懷教育,要成為有幸福感的關懷者,學會與學生交流,引導他們正確對待負面情緒,而不是將壓抑情緒以“佛系”的方式自我消解。
高校還需關注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上的行為習慣和思維關注聚焦點的變化,進而發現高校教育過程中存在的誤區,再以科學的方式及時改進,以達到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促進社會良性發展。
(四)家庭:引領正確價值觀念方向,加強家庭家風建設原生家庭環境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開端,與孩子發展有必然的聯系。優良家風傳承可以有利于大學生價值觀的正確樹立,多元亞文化環境下對家風建設補充,將其和大學生亞文化的柔性結合,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文化心境。有78.05%的受調查大學生也認為,在家庭需要有相應的指引行為,去引導積極的“佛系”亞文化傳播方向,但不能介入過多,需要為孩子提供自由的思想空間。
具體來說,在對“佛系”大學生的教育中家庭要塑造榜樣形象,父母應該從自身做起,起表率作用,客觀地認識“佛系”亞文化的正面本質:緩解情緒,以積極的心態去追逐人生目標的文化形態。做好大學生思想成熟路上的擺渡人,而不是讓他們隨大流,從而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
(五)同齡群體:發揮同輩效應,增強社會關系與社會認同由于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青年群體價值觀的不穩定性,易受到周圍人思想觀念和精神的影響。因而,由相近年齡、愛好、興趣、價值觀、家庭背景或相似心理的人群組成的同齡群體,他們之間更容易相互傳達、交流、融合各自的價值觀,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影響彼此的思想觀念,以獲得社會關系和社會認同,產生具有普遍性與廣泛性的內在心理與社會行為。因此,在同輩群體中,促進文化交流,加強社會關系,可以幫助大學生認清“佛系”并不是厭世的心態,反而會帶來樂觀積極的文化作用。
因此,針對大學生亞文化的引導策略,本文提出以大眾傳播媒介的線上方式為主要的引導渠道,再由現實的線下引導為輔助,通過大學生所接觸的權威機構——“政府”“學校”,引導對“佛系”亞文化以及亞文化的認知,推及到生活之中就是由“家庭”和“同齡群體”進行監督和潛移默化的引導,共同形成“五維文化引導合力”。
五、小?結
通過對宜賓市大學生群體的調研,再結合相關調研數據整理分析,本文認為:“佛系”亞文化是指青年群體中用消極性文字進行自我調侃,從而緩解情緒的自我調整,進而以更積極的心態去追逐人生目標的文化形態。筆者根據大學生社會化的五個場所,提出具有創新性和建設性的“五維文化引導合力”的新引導策略。
參考文獻:
[1]鄭國軍.佛性青年亞文化的存在邏輯與價值引導[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36).
[2]李芳英.對“佛系青年”背后的社會心態剖析[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8,28(6).
[2]楊桃蓮.“佛系”傳播與網民的認同重構[J].當代傳播,2018(4):97-100+104.
[3]蔡騏.新視野與青年亞文化研究[J].青年學報,2017(3):7-12.
[4]張志堅.青年“佛系”現象的透視與解讀[J].青少年學刊,2018(4):3-7.
[5]陳霖.新媒介空間與青年亞文化傳播[J].青少年導刊,2016(4):199-205.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