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利
摘要:?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而教育是最基礎、最根本的扶貧工程。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問題逐漸凸顯,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進入初中階段這一人生的“關鍵期”“逆反期”后,農村留守兒童的受教育問題更令人擔憂,只有讓農村留守兒童真正享受到健康、公平的教育,才能助力教育脫貧攻堅,推動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脫貧攻堅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而教育是最基礎、最根本的扶貧工程。教育部副部長孫堯指出教育扶貧工作當前面臨的問題:“找準問題、補齊短板,著力解決教育脫貧攻堅存在的薄弱環節。”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因此,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城務工,而他們的子女便成為了我國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農村留守兒童。近年來,這個特殊群體的問題逐漸凸顯,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這一特殊群體的教育問題也就成為教育脫貧攻堅的短板、薄弱環節之一。農村留守兒童進入初中階段這一人生的“關鍵期”“逆反期”后,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隔代監護人自身綜合素質偏低,以及受身邊不良誘惑的影響等原因,極易產生價值上的偏離和性格、心理發展的異常,教育問題令人擔憂。
一.農村留守兒童接受初中義務教育仍存在的問題
文化教育方面。現在社會上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觀點,如“讀書無用論”“畢業即失業”等,受這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一部分學生就認為“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已經過時了,就算學習學業有所成就也不一定能出人頭地。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就只看到眼前的享樂,在校學習時普遍表現出缺乏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上課時常出現打瞌睡、說話、看課外書等現象,擾亂課堂秩序,不能認真聽講;作業不能按時按質完成,或者完全依靠手機查找答案,敷衍完成;有一部分學生還要承擔一定量的家務活和農活,導致他們經常請假、缺課,一些自制力差的學生因此養成了曠課逃課的習慣,成績較差,成績好的農村留守兒童在班級學生中所占比重極小。
心理教育方面。教育界有句至理名言“一個母親能勝過100個教師,一個父親能勝過100個校長”,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要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有的甚至離異,因缺乏父母的關愛、教育,加上撫養人無力或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和心理需求,這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進入初中以后,他們的生理發育處于一個高峰期,學習壓力增大,人際關系變得復雜,這些問題的出現就會引發他們各種心理問題:性格孤僻、感情脆弱、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他們有的對自己的監護人和老師的管教產生反感;有的不能理解長期不回家的父母,和父母產生感情上的隔閡,甚至怨恨父母。
品行教育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記事開始,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從小缺少父母的言傳身教。當出現不良行為習慣時,不能得到父母及時的教育指正;另一方面,農村留守兒童的撫養人本身文化素質較低,有的甚至存在不良的行為習慣,對孩子易產生不良的影響,加之撫養人溺愛、袒護或者不愿管不敢管,久而久之,孩子極易養成不良行為習慣,如: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上學遲到早退,擾亂課堂秩序、校園欺凌、盜竊等行為。
二.問題的應對之策
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會有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仍將長期存在,他們進入初中這一重要時期后,對他們在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品行教育等方面存在著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重拾家庭教育
家庭是每個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為了有效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家庭要積極地承擔自身的職責。父母要與子女加強情感交流,投入更多父母的關愛。如果子女已經上學,最好留一個在家監護、陪伴孩子,管理孩子的學習與生活,并且在家監護孩子時,不能只顧自己的娛樂,應該注重提高對孩子的監護水平。在外務工的父母要創新親子溝通的方式方法,加強與留守兒童的交流與互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打電話、微信、視頻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此外還可以采用書信的形式,將心里對孩子的關愛通過文字的形式表達更能觸動孩子的心靈。
加強學校教育
注重農村留守兒童的全方面發展。學校要充分利用、開發更多有效資源,開足開齊課程,不能因為要參加各種考試就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教育;配備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加大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同時在學校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生理衛生、安全、品行等方面的教育。積極宣傳農民工對城市發展、社會發展帶來的貢獻,讓學生能夠認識到父母在城市的努力并以此為榮,摒棄過去對體力勞動的自卑和歧視心理,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是密切相關的,具有一致性,有時候做好學校教育就是做好了家庭教育。
加強家校聯系,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作用。通過家校溝通,相互了解還在在校在家的表現,更多給予留守兒童生活上和心理上的關注。不應只是孩子出現問題、犯錯時才與家長聯系,還應在孩子取得進步時及時告知家長,讓家長看到孩子的優點與進步,減少親子之間的矛盾,增進親子關系的和諧。教師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使農村留守兒童得到學校和老師更多的關心與幫助,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的方式交給孩子調節情緒的方法、與人相處的方法,培養留守兒童情緒調控的能力,有助于他們和其他孩子和睦相處,大大降低心理問題產生的可能性。
社會各界齊抓共管
凈化校園周邊環境。良好的校園周邊環境,對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十分重要。加大對農村文化市場管理和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針對學校周邊的網吧、游戲廳、臺球室等應堅決減少并加以取締,徹底清理“三室兩廳一吧”;禁止營業性歌舞廳、電子游戲廳、網吧等接納未成年學生,對違規違法的行為加大懲處力度,減少校園周邊對未成年人的不良誘惑,讓留守兒童能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
整合各行業志愿者人才的力量,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活動。積極吸納大學生村干部以及其他文化水平較高的人士到志愿者人才隊伍中,開展“關愛留守學生行動”,不斷將關愛活動推向深入。志愿者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為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教會他們一些生活技能。每位志愿者可以定期與自己所幫扶的留守兒童或在家中或在學校里見面,與孩子們交朋友,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和他們一起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同時與學校積極配合,形式多樣的愛國、愛家庭、愛父母、愛自己的教育活動,讀書活動和感恩教育活動,讓留守兒童在活動中體味父母對他們的希望,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加強法制教育。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嚴格管教,再加上接觸社會較少,缺乏社會閱歷,對社會的復雜性認識不足,一旦被社會不良風氣所染,極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除學校及家庭外,相關法律部門應深入農村,深入學校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以案釋法,讓留守兒童學習更多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不做出觸碰法律紅線的行為;讓留守兒童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掌握自我保護的方法,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同時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保護力度,以減少不發分子對他們的傷害。
加強對智能手機的管理。近年來,中小學校園的手機管理,就如一場攻防大戰,學生、學校、家長等各方斗智斗勇。在法國,明令禁止小學和初中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英國明確規定,除緊急情況,16歲以下的學生不得使用手機;美國大部分學校不允許學生使用智能手機。我們國家的一些專家也提出建議:國家應通過立法,以法律條文的形式規定:16歲以下中小學生禁用智能手機;學校要把好執行關,加強宣傳教育,加大檢查和管理力度,發現學生攜帶智能手機可授權老師沒收并進行統一管理,視情況對攜帶手機的學生進行處分;對家長來說,不得為16歲以下少年購買智能手機,還要積極配合學校,禁止學生攜帶智能手機進校園,同時還必須嚴格控制學生在家玩智能手機的時間和內容。
此外,國家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社會其他部門也應各司其職,保證農村留守兒童更好的接受初中義務教育,如:司法行政部門要做好面向農村留守兒童的控輟保學相關法律宣傳、援助工作;用人單位不得違規違法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等。
提升農村留守兒童接受初中義務教育的質量,離不開父母的關愛陪伴和教育,離不開學校的教育和人文關懷,更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建立起一整套切實可行的管理教育機制,使農村留守兒童真正享受到健康、公平的教育,才能助力教育脫貧攻堅,推動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
參考文獻
[1]宋國棟. 蘭州農民工子女教育現狀及對策[J]甘肅理論學刊,2006
[2]劉鋒.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困境及對策[J]文學教育(下),?2019
[3]牛小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學周刊,?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