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星迪
摘要:2018年底,廣西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已完成第一個五年建設周期,開啟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2.0時期。該文認真梳理和總結了在前一時期區內部校共建新聞學院1.0版的建設與成果,反思面臨的問題,并結合2.0時期的意見精神,為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措施,推動廣西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深入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部校共建;地方高校;新聞學院
2013年底,中宣部、教育部聯合發出《關于地方黨委宣傳部門與高等學校共建新聞學院的意見》,此后,部校共建新聞學院項目在全國各地各級深入實施。2014年7月8日,廣西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宣布與廣西大學共建新聞學院,成為廣西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開端。至2018年底,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第一個五年建設周期完成之時,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已與區內12所高校簽訂共建新聞學院協議,
2018年,總結前一階段部校共建的經驗后,教育部和中宣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計劃2.0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對部校共建提出了新的要求。為第二個五年建設周期的地方宣傳部與高校共建新聞學院提供了新的指導依據。在此背景下,廣西黨委宣傳部繼續深入推進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共建規模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逐漸增多。本文旨在認真梳理和總結廣西部校共建新聞學院1.0時期的建設與成果、反思當前部校共建新聞學院所面臨的問題,并根據區內實際為存在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和解決方案。
廣西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已有的成效
部校共建架構基本成型。截至2020年7月,廣西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已有15所,規模范圍居全國首位,基本涵蓋了區內開設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高等院校。在機制設置和建設方面,一是搭建自治區、各市市委宣傳部、新聞媒體與高校共建橋梁,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的領導下,各市市委宣傳部及其分管媒體與共建新聞學院一一對應,通過定期督查機制,明確雙方分工和經費使用,有效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二是創新性地聘請新聞主管部門負責人擔任新聞學院院長。如廣西大學新聞學院聘請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唐華擔任新聞學院院長,學院配備常務副院長一名,由院長主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及中國特色新聞思想引領工作,由常務副院長負責日常執行工作。
馬新觀系列課程改革穩步推進。根據部校共建工作的具體要求,新聞學院應普遍開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倫理、新聞職業精神、職業到的等專門課程,深挖新聞傳播專業課程中的育人功能。2014年起,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與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共辦開放式讀書教學活動,通過“讀原著”深入學習馬新觀理論知識,2020年,廣西大學新聞學院《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課外:開放式讀書教學活動)》入選首批國家級線下一流本科課程。
在課程設置上,除開設《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新聞倫理與法規》等常規課程外,舉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系列講座”“新聞名家進課堂”,開展“宣傳部長進校園”等系列活動成為區內馬新觀課程建設的切入點,旨在部校共建的背景下,深入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推動學界和業界聯動、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進宣傳思想部門與高等學校之間的優勢互補、有效對接。讓師生了解當今學界、業界的前沿動向,拓寬師生的學術事業,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從共建新聞學院向共建新聞專業發展。部校共建的總體要求是聯合共建新聞學院,廣西作為西部偏遠地區,在教育水平上相較于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區內各院校的專業建設水平也參差不齊,有的高校雖然開設了新聞專業,但并未成立獨立的新聞學院。針對這樣的情況,廣西黨委宣傳部結合區內實際,拓寬了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內涵,通過采取部校共建新聞專業的方式,深入推進部校共建工作的深度發展,如崇左市委宣傳部共建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的新聞專業、桂林市委宣傳部共建桂林旅游學院的網絡與新媒體、傳播學專業。
這些共建新聞專業的地方高校大多為新型本科院校,雖然在教學水平上不占有優勢,但在部校共建新聞專業的政策背景下,它們充分發揮自身的特色性優勢,因地制宜,結合各自所在的區域特點,培養符合當地需要的新型傳媒人才。
廣西部校共建新聞學院中存在問題
共建新聞學院單位主客體聯動意識淡薄。部校共建的客體是新聞學院,同時有宣傳部和高校兩個主體,這三者在共建的實際工作推進過程中,缺乏對各自角色對前瞻,多元一體對聯動意識淡薄。
各地市宣傳部和高校在下撥經費后,除了每年對總結大會外,并沒有更多對共建新聞學院進行定期的實地考察調研、也沒有定期的會議匯報,對共建工作項目的落實和進展情況,也沒有進行及時跟進,沒有建立完善的監督和評價機制。在共建過程中,大多地市的宣傳部僅僅是將經費進行單向劃撥,缺乏溝通的雙向機制,難以真正傾聽到對口共建的新聞學院在實際共建過程中的需求與困難。
從參與共建的新聞學院自身來看,大多數新聞學院在共建后,缺乏主動性,缺乏合理的規劃發展,在使用部校共建經費上。未將經費真正落實在共建工作項目當中,對經費使用缺乏合理規劃。在擁有主動權的情況下,缺乏與共建宣傳部門的溝通,無法準確把握共建工作項目的運作方向,在共建過程中,難以形成特色化的產學研實踐平臺,人才培養模式不明朗。由于部分高校是與宣傳部共建新聞傳播類專業,這類專業多是落在文學院名下,或者是文化與傳播學院、人文學院等,沒有獨立建院,使得新聞專業在共建過程中,呈現邊緣化特征。如教師隊伍配備不合理、經費到位不及時、新聞人才實踐基地較少等問題。
共建新聞學院管理有待優化。部校共建體制機制給對口的新聞院校每年都有一筆教育經費投入,旨在幫助性質上屬于應用型的新聞學院添置實驗設備和教學實踐設備,從而改善區內新聞學院的辦學條件,深入落實實踐育人的教育方針。近年來,區內大多部校共建的新聞學院都開始建設新聞演播廳、購置高端攝影攝像設備,其教學實踐條件相較于縣級甚至是地市級電視臺都要好。但由于學院為維護這些環境與設備,寧愿將這些閑置和束之高閣,有的是學院教師缺乏最新的新聞一線工作經驗,對新設備的使用有困難;有的是學院擔心學生對設備的使用缺乏經驗,造成設備損壞,對學生設備借用設置重重審批環節,造成設備長期處于閑置和浪費狀態,而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業務實踐能力并沒有得到提高。
在“千人計劃”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仍有共建地方高校沒有落實教師到媒體掛職、互派的業界人員也沒能按時到學校開課或是進行講座,大多原因都是卡在了政府相關管理部門“走程序”的流程上,根據調研發現,高校教師到媒體掛職,必須要等政府下文,然后再“走程序;互派的掛職人員也是同理,有時會因為派前工作無法完成而延后到位。
專業教師隊伍共建意識欠缺。少數教師對共建新聞學院持保留意見,認為黨委宣傳部作為行政部門因不懂高等教育規律而采取行政手段干預學院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導致學生在接受完本科教育后,只“紅”不“專”,難以滿足新媒體時代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專業能力訴求,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實踐、輕理論,忽視了對馬新觀的培養,只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
此外,自2014年開始實施的高校與新聞單位從業人員互聘”千人計劃”,初衷是充分發揮受聘人員的有時,推動高校優化課程設置、完善實踐教學,使互聘單位和個人各施所長。但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實際問題:一是一些教師由于缺乏共建意識,不愿意到媒體去掛職鍛煉,一些教師從學校直接到學校,沒有實際到媒體工作經歷,到媒體單位掛職鍛煉時,也不愿從基層的記者編輯做起,難以勝任所聘任的工作,無法完成崗位職責。二是新聞媒體的從業人員到高校掛職,由于缺少教學手段和經驗,在講臺上根本站不住,且身兼教師和記者兩個工作,導致教學任務一再壓縮,難以進行完整授課,教學效果欠佳。
推進廣西共建新聞學院持續發展的改進建議
從部校共建到媒校共建。在《意見2.0》中中宣部、教育部發布的共建意見中指出,中央主要新聞單位也要共建一所新聞學院。目前,在廣西黨委宣傳部的統一管理下,15所高校均有各地市的宣傳部進行共建,但由于廣西共建學校較多,有的分管的地市宣傳部并不在高校所在的城市,如:廣西民族大學與柳州市委宣傳部共建、南寧師范大學與貴港市委宣傳部共建,廣西財經學院與防城港市委宣傳部共建;有的一個市委宣傳部對應兩所高校,如:桂林市委宣傳部與廣西師范大學和桂林旅游學院兩所學校共建新聞學院。異地管理和一對多的管理對共建新聞學院監管和實施產生了一定的難度。
結合廣西實際,可將部校共建的外延延伸至在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結合《意見2.0》的文件精神,要求地方各類媒體也作為共建主體參與到共建新聞學院和新聞專業到隊伍中來。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在進行嘗試,如廣西日報社、廣西電視臺、廣西人民廣播電臺、《當代廣西》雜志社等參與共建了廣西師范大學、南寧師范學院、廣西民族大學等新聞院系。以上實踐均為省級主流媒體參與共建,后續可在地市級主流媒體中進行嘗試以提高共建工作的質量,豐富共建的形式。
加強教師隊伍專業能力建設,加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科研隊伍建設。一是建立相對成熟和穩定的專業教師隊伍,目前廣西多所共建新聞學院雖然在生師比上達到了教育部的額定標準,但在教師隊伍中,有部分教師是由原有的文學院或是計算機學院等相關專業合并到新聞學院教師隊伍當中的,這一部分老師對馬新觀的理論積累和儲備是存在缺漏的。 二是真正從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和研究的教師少之又少,教研隊伍參差不齊,難以滿足馬新觀系列課程的開設,以及此類課程的教學質量。加強教師隊伍專業能力建設,尤其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和研究能力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馬新觀教研隊伍培訓方面,可以效仿中國人民大學開設“人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發展與創新骨干師資高級研究班”的做法。在區內定期開設骨干師資馬新觀講座和高級研修班,以達到培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與研究骨干師資和壯大教研隊伍的目的。
打造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新模式,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武裝學生頭腦,適應融媒時代的新聞人才需求。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特色傳播思想》等課程的建設,在其他課程中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內涵化、具象化,建立學生獨立的新聞人格和健全的新聞理想信念。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下,瞄準并適應媒體融合深度發展的新趨勢,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形式,使學生具備“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四力傳播能力,培養全媒化復合型的新聞傳播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龐書緯.學習共同體視野下的西部部校共建新聞學院[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20):55-56.
[2]沈正賦.部校共建新聞學院2.0版的深度打造與發展圖景——基于《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的出臺與實施[J]新聞春秋,2019(04):85-91.
[3]馬星宇,周宗龍.擴張與深化:部校共建的現狀與趨勢[J]青年記者,2019(11):111-112.
[4]曾建輝.部校共建背景下地方院校新聞傳播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討——以廣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為例[J]廣西教育,2019(11):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