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璇 霍亞婷 Ladan Abouali

中國傳統服飾承載著深厚的人文價值,是民族風貌和東風文化之美的典型外在物質載體。本文探討了清朝傳統服飾文化中所傳遞的美學思想與文化底蘊,闡述其包涵的設計思維和獨特的圖紋創意形式。同時,本文梳理整合了中國傳統服飾發展歷程,針對清朝時期的社會樣貌與其服飾的形制、紋樣、色彩等美學元素進行研究,通過對清朝傳統服飾的探索,深入了解清朝服飾歷史發展與獨特的美學內涵,挖掘其藝術價值,以提升現代設計的創造性和生命力。
一、探清朝服飾之源
(一)中國傳統服飾溯源
早在原始時期,中國服飾便已經出現雛形,人們以樹葉和動物皮毛為物質材料,手工制成遮蔽身體的衣裳。新石器時代,由于紡織技術的發明,服裝材料開始更變為布帛,其色彩、形制、功能等開始人為地控制與選擇。隨著中國奴隸社會的興盛,衣服形制的等級制度逐步劃分確立,如上衣下裳形制、冠服制度和章服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呈現“百家爭鳴”之風貌,文化和藝術高度發展,服飾也隨之變得精美起來,最具代表性的形制“深衣”也由此誕生。秦漢時期的大一統對深衣服制的完善與發展起到了鞏固和推動的作用。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不斷的傳承與發展,深衣作為服飾形制的典范,確立了中國傳統服飾設計的整體風貌與風格特色。
(二)清朝服飾樣貌
清朝初期,政府頒布了“十從十不從”的制度,強制讓中國社會服飾趨于滿族化。康乾時期,上層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確定了更為嚴苛的階級制度,服飾的等級性與森嚴性為其顯著特征。清朝傳統服飾是滿漢文化交融的外在體現,在沿用滿族旗裝形制的基礎上吸納了漢人服飾的色彩及紋樣作為補充。清朝晚期,因經濟的發展和染織技術的進步,服飾的紋樣藝術顯得更為繁縟華麗,也促使象征美好吉祥寓意的紋樣文化發展到了頂峰。清代服飾紋樣吸納了前代傳承的紋樣基礎,也因統治者為加強集權而強調階級次序和儒家道德的思想,更加強調“圖必有意”,以不同類別的紋樣代表等級和權力。清朝后期,由于西方文化的涌入,服飾紋樣在形狀和題材上又兼容了西洋畫的寫實技法,變得更加豐富。
二、賞清朝服飾之美
(一)清朝服飾制度
縱觀整個中國服飾發展史,清朝服飾的形制是等級最為森嚴、詳盡的一代。
清朝服飾為了保持統治者的民族性和審美觀念,在外觀上摒棄了漢族服飾傳統,將寬袍大袖的漢族服制改為衣袖短窄的旗裝服制,分為單、夾、皮、棉四種,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素樸肅穆。清朝服飾遵循了嚴密規范的制度和系統,既體現出滿族的風俗特征,又保留了中華數千年所保留的等級制度。
(二)清朝服飾紋樣
清朝服飾紋樣在滿族服飾美學的基礎上融合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特有圖案,延續傳統并加以拓展。由于清朝服飾特殊的文化多元性和融合性,其紋樣凝聚著深厚的歷史意義和時代特征。如圖1所示,清朝傳統服飾紋樣以寫實手法為主,運用適形、復合、局部量變等藝術手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具有象征寓意的圖案,表達人們對國家興旺、生活幸福、福壽綿長的現實愿望。其豐富多彩、寓意深刻的圖案形式為清朝服飾文化加以錦上添花之效,構筑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內涵。
1.帝王官宦紋樣
由于清朝社會森嚴的階級制度,紋樣作為服飾設計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一定的等級區分性。例如,王宮貴族服飾上的龍紋、云紋、蝙蝠圖案、補子圖案、海水江崖紋等皆為平民百姓不能用。
如圖2所示,十二章紋具有最高等級性,寓示皇帝政治權威的至高無上和道德智慧的完美無缺。其中,日、月、星辰、龍等十二種圖案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高統治者所獨有的紋飾。清初,順治和康熙兩朝皇帝的服飾上還未有十二章紋的記載,而到了雍正時期才開始出現尚不完備的十二章紋,最終于乾隆時期形成定制,此后其一直沿用至清末。
補子圖案是古人對“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期望的外在體現,也是自然事物與主體情感相互交流、物我結合的視覺化產物的典范,更是清朝服飾中身份和等級的標志。文官多用飛禽,武官多用猛獸,如武官二品獅子(見圖3)、九品海馬(見圖4)等。
2.清朝民間紋樣
清朝服飾民間服飾的裝飾性較弱而更重視其使用功能,因此以簡單的植物類圖案居多,特別是花卉圖案的廣泛應用。清朝民間服飾花卉圖案常用于衣物襟邊、袖口和裙片的裝飾,男子服飾紋樣以團花、折枝或整枝大花為主,平民女子服飾紋樣以刺繡花卉圖案為主,富裕者則繡有滿地繡花圖。清朝民間服飾的動物類紋樣中最常見的便是姿態優美靈動的蝴蝶圖案。在中國傳統吉祥文化中,蝴蝶具有美好寓意。其沒有身份等級的象征性,在民間服飾的裝飾中廣受喜愛。當然,無論是植物花卉類圖案還是動物圖案,清朝民間紋樣皆傳達了清朝民間百姓對平凡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二)清朝服飾色彩理論
色彩作為服飾美學中重要研究的對象,如同一面鏡子般映射出服飾內在的文化特色、精神高度、政治以及經濟情況,而其色相、明度和純度的變化組合也都能夠讓服飾呈現出不同的風韻和審美觀。在中國的封建等級制度中,色彩有著極為深刻的階級性和獨裁性。清朝繼承了周朝色彩禮儀制度,將赤、黃、青三色彩定為統治階層的色彩,王公服飾用色明朗、強烈、艷麗,顏色以黃、藍為主基調,常配以具有滿族民族特色的紅、白兩色,而民間百姓服飾以灰暗顏色為主。中國傳統“五色學說”的理論影響之深遠,由清朝服飾的色彩運用即可探出一絲蹤跡。從八旗制度中八旗的旗幟與盔甲的色彩可以發現,清朝服飾色彩正是五色學說的實際應用,亦是中國陰陽五行學說的視覺體現,即八旗的顏色與所處方位皆可用五行相克來闡釋。例如,黃色代表皇權,屬土,居于北方,兩黃旗由皇帝親自統帥;正藍旗、鑲藍旗屬水,位于南方;正紅旗、鑲紅旗屬火,居于西方;正白旗、鑲白旗屬金,居于東方等。清朝八旗制度的嚴格等級的用色規定,進一步說明了色彩在中國封建社會所具有的不可違背的權威性和階級性,是整個民族和時代藝術審美價值的外在體現。
三、結語
清朝服飾文化是中國傳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將傳統人文哲學思想貫穿始終的物態轉換。它滿足于人們生活之必需,與各階層人們的宗教信仰、政治生活、經濟水平和審美文化息息相關,是內在涵義與外在表現、物質與精神、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與有機交融。本文從歷史的、民族的服飾文化所包含的內在意蘊與其造型設計角度出發,深度挖掘其審美特征及設計美學價值,可為現代服飾形制、紋樣和色彩提供文化支撐和借鑒之用,煥發現代設計的新生力量。
(南京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趙子璇(1996-),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