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婕 劉發婷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各類社交軟件的普及,各類拍照制圖軟件的升級,人們在互聯網上所接觸到的內涵豐富、形象的表情包越來越多,不僅包括明星等公眾人物的表情包,而且也包括他人自己制作的真人表情包。在這個網絡傳播飛快的大數據時代,公民肖像權的保護則成為日益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人格權;肖像權;真人表情包
網絡聊天中存在大量圖片表情包的使用,主要包括動態和靜態兩種形式。各式各樣表情包的出現,一類是公眾人物的表情包,一類是普通公民個人的表情包,本文探討普通公民個人表情包中的肖像權問題。那些熱衷于用自己照片制作生動形象表情包的公民,在表達完自身豐富情感后,也存在真人表情包被他人濫用的問題,如被他人下載、保存收藏后發給其他人,即使沒有以營利為目的,但這些隨手轉發亦是對公民肖像權的侵害。肖像權是人格權的一種,是自然人所享有的對自己肖像的制作權和使用權。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將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編(人格權)第四章(肖像權)對肖像權保護、肖像權合理使用、肖像許可使用等做了明確規定。《民法典》加大了對肖像權的保護,取消了《民法通則》中“以營利為目的”作為侵犯肖像權的要件。
一、使用他人真人表情包的現象及特點
目前表情包使用的普遍現象
隨著各類社交軟件、論壇、貼吧的的流行與普及,表情包的精準使用既能恰到好處的表達個人內心之意又不失俏皮可愛。如微信的普及,我們在與家人、朋友聊天時都會多多少少使用表情包表達情感,在沒有精準表情包準確表達時,一些個人會打開手機中的各類美顏制圖軟件,拍照并生成真人表情包,以及時出現在聊天框里。然而,這些形象的表情包在公民本人使用之后,會通過網絡的傳播,出現在部分受眾手機或電腦里,當這些受眾再次使用時,就存在對表情包肖像權的侵權問題。關于他人表情包的使用,有的利用他人表情包時并無惡意,只是表達彼時情感,但有些存在惡意詆毀,而這些未經他人許可擅自轉發他人表情包的現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常態。
目前表情包使用的特點
媒介依附性:表情包的呈現依賴于手機、電腦或其他電子產品,通過電子產品得以存在,并不是實物形式,區別于其他傳統肖像的存在形式。表情包的使用不僅依賴這些電子產品,還通過互聯網在各類社交軟件中傳播,如果沒有傳播,就不存在肖像權侵權問題。[1]
受眾的不特定性:如在微信里,表情包不僅在家人、朋友等個人對話框里出現、使用,甚至在群聊里使用。當在群聊里使用時,尤其是各種大型群聊,如砍價群、薅羊毛群,受眾人群變得復雜多樣且不特定。且當這些受眾認為這些表情包具有價值時,二次傳播后受眾人數更多且不特定。
傳播的廣泛、迅速: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上一秒剛發出來的表情包,下一秒就會出現在全國各地網友的社交軟件上。即使發現表情包里的差錯,也因已傳播出去而無法及時更改、補救,即使可以在兩分鐘內撤回,但可能發出時已被保存下載下來。
使用類型豐富性:既有靜態、動態之分,靜態表情包是指由傳統的靜止性圖片形成的表情包,其特點是直觀性強,所表達意圖明確集中。動態表情包是指跳動性的、展示一定活動狀態的圖片,通常表現為幾秒鐘的短暫性動圖,通過該動圖展示某一種運動過程;又有真人版、卡通版之分,真人版表情包直接以真人形象使用,卡通版表情包是將真人形象通過卡通形象表現出來并使用。
二、公民表情包肖像權的保護
公民肖像權侵犯不受“以營利為目的”作為構成要件的限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第四編(人格權)第四章(肖像權)對肖像權保護、肖像權合理使用、肖像許可使用等做了明確規定。《民法典》加大了對肖像權的保護,取消了《民法通則》中“以營利為目的”作為侵犯肖像權的要件。未經公民的許可,他人不得擁有該公民的肖像,也不得損壞公民的肖像。公民可以對他人未經自己許可、擅自使用其表情包的侵權行為拿起法律的武器,即使他人不以營利為目的,仍有權保護。
公民肖像權保護不受是否丑化其形象限制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條第一款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丑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構成侵害肖像權的行為,應具備以下兩個要件:一是要有使用肖像的行為,二是未經肖像權人同意或沒有正當理由。在使用真人表情包時,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他人不得擅自使用肖像權人的肖像,即使沒有丑化肖像權人形象,仍構成侵害肖像權。
在社交軟件成為社交主流的今天,表情包的使用已經普及,真人表情包的使用更是隨處可見,但隨之而來的侵權問題、保護問題也應受到重視。表情包的使用是把雙刃劍,表情包作為網絡時代的“新表情”,在豐富人們話語表達形式、共享娛樂價值的同時,應朝著更加規范化的方向發展。互聯網并非法外之地,言論自由也并非沒有邊界,莫讓表情包成為“侵權包”。[2]表情包文化不是一個簡單的娛樂現象,其發展的起因、本質等問題都需要持續關注,這也需要各界專家人士不斷研究,為相關部門獻計獻策的同時,也為網民合法使用網絡社交工具提供參考。[3]
參考文獻
[1]李幸幸. 使用真人表情包的侵權責任分析[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03):68-72.
[2]朱閣. 別讓表情包成“侵權包”[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08-15(005).
[3]牛甜甜. 表情包傳播中的倫理失范現象研究[C].西北政法大學、新華社《中國記者》雜志社、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教育史研究專業委員會.“何微新聞獎”優秀文選第二輯.西北政法大學、新華社《中國記者》雜志社、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教育史研究專業委員會: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8:24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