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鈺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的不斷發展,幼兒園教育肩負著嬰幼兒啟蒙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更應該跟隨時代的號召,不斷完善教育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研發,可以將班本課程引入幼兒園教學中來。本文從《傘韻》角度對幼兒園班本課程的生成與創建作出分析。
【關鍵詞】《傘韻》;幼兒園班本課程;生成與構建
幼兒園班本課程是以幼兒興趣愛好為出發點,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而生成一種以班級為單位的生態課程,而班本課程的形式是多樣的,因此班本課程的構建與創新需要教師、家長、社會共同參與,提高幼兒教學質量,使幼兒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一、關注幼兒的興趣愛好進而來開展班本課程
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幼兒園教學工作應該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地觀察幼兒的行為,了解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的習慣,找到激發幼兒探索欲望的實物與事件,進而讓班本課程成的教學內容吸引了幼兒學習的興趣,以提高幼兒學習的主觀意愿。因此,以幼兒興趣愛好為出發點進一步開發與研究班本課程教學內容,成為班本課程的教學中指。中午,幼兒卻發現太陽公公不見了,天上黑色的棉花糖變多了,突然下起了雨,走到門口,發現老師正打著傘進入了教室,雨水一滴一滴地正從傘下滑落,雨傘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于是大家紛紛過來圍觀,有的小朋友更加好奇,伸手觸摸雨傘,對雨傘防雨的研究產生興趣,有的幼兒說:“這個傘好漂亮,我家也有這么漂亮的雨傘”,還有幼兒說:“雨傘是用什么做的呀,為什么能夠擋雨”,還有的幼兒說:“我家的雨傘打開特別大,一點都淋不到雨”幼兒對雨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進一步給幼兒提出了思考的問題:“雨傘有什么用啊、你們家的雨傘是什么樣子的?雨傘都有什么樣式呀?”于是《傘韻》這一班本課產生了。
二、《傘韻》班本課程的開展
教師在提出關于傘的諸多問題后,可以與幼兒一同進行探討,讓班本課程自然而然地進行。由于之前教師提出了各種關于傘的問題,而幼兒也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聊天式的討論,而在此過程中教師對幼兒回答的問題作出分析與總結,發現幼兒回答問題所關注的不同方面,有的幼兒關注傘的防雨功能,有的幼兒對雨傘的樣式感興趣,有大點的幼兒則對傘的材料與構造感興趣,有的幼兒甚至聯想到降落傘等。教師針對學生對傘產生的好奇心,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索更多感興趣的方面。
三、通過課程實施生發新知識
在班本課程實施階段,相關教師首要任務就是要對所開展的課程創設相應的教學平臺,根據課程需要采購并準備材料,為班本課程提供充足的保障。例如,在環境課程創設過程中增加有關課程的教學材料;在班級的閱讀區提供相關傘的圖片書籍,引導幼兒在閱讀區閱讀,進而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與興趣;在文化藝術領域給幼兒供應充足的實驗材料,進行“傘”的創作,給幼兒提供關于“傘”的多媒體視頻和音頻資料,以供幼兒欣賞;以專業且科學的角度為幼兒供應降落傘自做的實驗材料。
在班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幼兒一定會產生新的興趣愛好。因此相關班本課教學的幼兒教師要作為班本課程敏感的觀察者,找到更有價值的教學信息,進一步發現幼兒的興趣愛好,找到教學的出發點,使班本課程能夠順利、可持續地開展與進行。在《傘韻》這一班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午餐時的蘑菇湯引起了幼兒的探討,明明說: “這也蘑菇像一把雨傘呢。”樂樂說: “是的,正是蘑菇傘。”敏敏又說:“我曾經見過鄰居家種蘑菇的,發現蘑菇不是中在土里的。”幼兒進行著各種關于“傘”的討論,因此在班本課程進行過程中產生了更多的興趣的時候。教師應該在班本課程中設立新的教學觀點與教學內容,并對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與組織。而在“傘”討論過程中幼兒說出“蘑菇”話題時,幼兒關于傘已經進行了進一步的發現與探索,因此,班本課程的教師應該及時地在教學材料上做好準備,為幼兒提供各種蘑菇菌種,讓他們來種植。通過實踐,教師培養了幼兒自身的觀察力、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通過這樣的班本課程,幼兒不僅可以增加對事物探索的興趣,還提高了對探索未知的熱情,能夠做到十分積極地投入探索學習中來,進而鍛煉了幼兒的思維能力乃至綜合能力。通過《傘韻》這樣的班本課程教學,教師也應該在課程中不斷地總結,進而在班本課程中不斷地發動思維,付諸行動,將本班課程開展得更加專業且優質,給幼兒帶來更多的幫助,實現班本課程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四、結語
班本課程的開展,培養了幼兒的思維能力以及綜合能力,在幼兒園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相關幼兒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地完善班本課程的教育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水平與創新能力,進而為幼兒啟蒙教育做出更好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邢鵬燕.從《傘韻》淺談幼兒園班本課程的生成與建構[J].家長,2020(13).
[2]邱艷靜.淺談幼兒園班本課程的構建[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