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水蓮
【摘要】目的 分析針對性護理干預對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影響,探究其應用價值。方法 將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接收的92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計算器隨機法將其分成兩個組別(常規組和干預組),常規組應用傳統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組應用針對性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干預,比對常規組與干預組患者術后康復干預后的臨床指標與護理滿意度。結果 干預組患者在下床活動時間和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方面的數據,均短于常規組,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子宮肌瘤患者手術后應以針對性護理方式進行干預,進而改善患者的臨床指標,提高患者康復的速度和效果,有利于患者盡快康復,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薦。
【關鍵詞】針對性護理;子宮肌瘤;手術;康復;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8..02
子宮肌瘤屬于臨床中一種較為常見的婦科病癥,其發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其病癥的發生率在婦科疾病中占比超過30%[1]。子宮肌瘤臨床表現以貧血、月經多以及痛經為主,臨床上的子宮肌瘤更多的屬性為良性,應用較多的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但手術治療作為一種創傷性療法,患者術后多需護理干預[2]。本研究針對針對性護理干預對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影響予以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接收的92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計算器隨機法將其分成兩個組別(常規組和干預組),其中,常規組患者46例,年齡24~50歲,平均(36.27±2.01)歲,子宮肌瘤3.5~9.7 cm,子宮肌瘤大小中位數為(5.78±1.01)cm;干預組患者46例,年齡25~52歲,平均(36.29±2.11)歲,子宮肌瘤3.6~9.9 cm,子宮肌瘤中位數為(5.82±1.03)cm。常規組與干預組患者的臨床信息進行比對后,其差異不顯著,可以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經過臨床診斷與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且明確本研究的內容與意義,自愿參與并在相關協議書上簽字確認;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與批準。
排除標準:精神異常或者精神障礙者;心肝腎肺器官功能嚴重衰竭者;惡性腫瘤者;認知功能障礙者;語言功能障礙者;視聽功能障礙者;未能全程參與研究者;依從性較差者。
1.3 方法
常規組應用傳統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內容為:在患者術后對患者生命體征情況予以密切的監測,同時在患者清醒后對患者及其家屬施以口頭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術后注意事項,并對患者的飲食提出相應的建議,按照醫囑對患者的用藥方式予以指導。
干預組在常規組方法的基礎上應用針對性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干預,內容為:①術前護理。在為患者進行手術前,對患者進行手術體位模擬演練,降低患者對陌生環境與治療方式的恐懼感;利用畫冊或者電視向患者講解子宮肌瘤手術的全過程,并利用以往較為成功的案例進行舉例,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保持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和焦慮,了解患者在手術前的情緒變化,如患者負性情緒較為嚴重,則需施以針對性的心理安撫,利用鼓勵性話語減少患者負性情緒[3]。②術中護理。對手術室的溫度進行調節,根據手術室要求進行無菌消殺,確保治療環境的安全性;密切注意患者生命體征相關指標的變化,如患者在血壓或者心理方面的數據出現異常波動情況,則需立即向臨床醫生進行報告,并配合醫生對患者施以對癥治療[4]。③術后護理。根據術后注意事項建立護理干預小組,針對性的對常見的并發癥進行介紹,提高患者與其家屬的健康知識水平,使其能夠理解且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利用溝通、肢體交流的方式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并可利用按摩、推拿等方式對患者施以輔助治療,減少外界對患者的干擾,使患者能夠在獨立的空間中保持放松的狀態;如患者對術后疼痛程度難以忍受,則可在醫囑的指導下對患者用藥,注意切口感染和導管管道安全,降低并發癥的侵害。此外,當患者身體機能基本恢復時,為患者制定早期康復計劃,使患者可以盡早的進行康復鍛煉。
1.4 評價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對常規組與干預組患者術后康復干預后的臨床指標與護理滿意度。臨床指標主要包括下床活動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護理滿意度利用患者護理滿意度問卷進行調查,對應的分數分比為大于84分,60~84分以及低于6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較高。
1.5 統計學方法
在研究完成后,詳細將常規組與干預組患者涉及的相關數據進行整理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予以處理和分析,其中,百分比為計數資料,對比分析后需利用x?檢驗,“x±s”為計量資料,對比分析后需利用t檢驗,當最終檢驗結果P<0.05時,表示進行對比的相關數據之間具有顯著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干預組患者在下床活動時間和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方面的數據,均短于常規組,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 論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女性出現子宮肌瘤的概率也隨之增多,且其發病趨勢呈現年輕化的狀態[5]。手術治療作為臨床治療子宮肌瘤病癥的有效方式,雖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但患者在手術治療后多會因創傷、疼痛、認知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對臨床治療效果產生質疑,具有較大的心理負擔,不利于患者臨床治療[6]。傳統護理以基礎性護理干預為主,對患者的提供的護理服務多從客觀角度出發,對于患者作為人的特性存在忽略情況。針對性護理干預將“以患者為中心”作為服務宗旨,從實際情況出發為患者制定且提供更為合理的康復干預措施,進而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享受護理人員的細致服務,縮短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與下床活動時間,對患者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
總而言之,子宮肌瘤患者手術后應以針對性護理方式進行干預,進而改善患者的臨床指標,提高患者康復的速度和效果,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薦。
參考文獻
[1] 馬麗嫻,劉 滔,唐 莉.臨床路徑護理干預對子宮肌瘤患者圍術期護理效果及并發癥預防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08):152-155.
[2] 葉串連,葉胡娜,彭 薇.臨床護理路徑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患者圍手術期的心理情況及預后效果觀察[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8,26(04):78-79.
[3] 王婷婷.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配合精細化護理對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心理狀態的影響分析[J].貴州醫藥,2019,43(02):328-330.
[4] 金蓮芳,張海芝.婦產科患者臨床護理中應用中醫護理方案對術后尿潴留與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系統醫學,2019,4(07):190-192.
[5] 徐衍景.臨床路徑護理對子宮肌瘤患者護理滿意度與健康知識掌握水平的影響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12):172-174.
[6] 唐 婉,郭憲民,牛 亮,邵艷輝.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于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臨床效果[J].貴州醫藥,2018,42(0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