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前山 劉亮 朱建華
摘要:消息是常見的一種新聞文體。移動互聯網給媒體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對文字消息采寫和標題制作亦有影響。轉型、融合、創新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面臨的抉擇。媒體內容生產全面移動化,求快的同時,新聞工作者多年積累的經驗如何發揮?本文就201 8年度和201 9年度湖北新聞獎評出的文字消息和網絡及移動端文字消息作品為例,探討融合創新背景下的文字消息采寫與標題制作。
關鍵詞:文字消息采寫;標題制作;新聞獎;融合創新
一、新聞獎具有風向標和指揮棒作用
組織評選優秀新聞作品有利于發揮獲獎作品的示范和導向作用。湖北新聞獎是湖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全省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在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的領導下,每年評選一次。新聞獎具有風向標和指揮棒作用。每年一次的全省優秀新聞作品評選,是對過去一年全省新聞宣傳輿論工作的一次總結,通過評選優秀新聞作品可以發揮示范和導向作用,推動新聞宣傳輿論工作更上一層樓。
新聞獎評選隨時代變化不斷調整和完善。第三十七屆(2019年度)湖北新聞獎評選的最大變化是全面對標中國新聞獎,從評選項目的設置和評選標準的制定上,都以中國新聞獎為參照。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在于,有利于選送優秀作品參評中國新聞獎,同時也為全省新聞單位今后的內容生產提供導向和參考。
另一個鮮明的變化是,在獎項上設立了網絡及移動端文字消息和網絡及移動端文字評論。互聯網成為信息傳播與輿論宣傳主戰場。網絡及移動端文字消息成為新聞獎評選中新的類別,不單是湖北,全國其他省份也都在這樣做。互聯網成為信息傳播與輿論宣傳主戰場之后,把網絡及移動端文字消息和網絡及移動端文字評論納入到新聞獎評選中來,是面對時代變化的積極應對。對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而言,要積極進入網絡傳播和網絡宣傳的主戰場。
二、文字消息不再局限于報紙作品
第三十六屆(2018年度)湖北新聞獎與第三十七屆(2019年度)湖北新聞獎相比,變化已經顯著發生。第三十六屆(2018年度)湖北新聞獎評出報紙刊發的文字消息作品39件,占當年獲獎作品總數的9.75%,其中一、二、三等獎分別為6件、11件、22件。第三十七屆(2019年度)湖北新聞獎評出報紙刊發的文字消息作品36件,占當年獲獎作品總數的9.1%。單純這樣看,與上屆變化并不大,僅僅減少了3件而已。
最大的變化在于第三十七屆(2019年度)湖北新聞獎評出了8件網絡及移動端文字消息,其中一、二、三等獎各占1件、3件、5件。這些作品有的刊發在報社的新聞客戶端上,有的刊發在報社的官方微博或微信號上。這8件網絡及移動端文字消息獲獎作品占到了年度評出的文字消息獲獎作品總數的1/5。可以預測,未來無論是湖北新聞獎還是中國新聞獎評選,網絡及移動端文字消息無論是數量還是比例,在整個文字消息中的占比中都會增加。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十七屆(2019年度)湖北新聞獎評出的8件網絡及移動端文字消息獲獎作品中,有2件出自縣區融媒體。其中,唯一的1件一等獎作品是武漢開發區官方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又一家“國字頭”機構落戶!國家新能源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落戶車都》。這篇推文的點擊量雖然沒有過千,但參評材料在社會效果中稱:作品先后被湖北衛視、武漢電視臺、長江日報、搜狐網等主流媒體轉載刊播。至于獲評一等獎,既是對縣區融媒體建設的鼓勵,也是對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的一種鞭策。
三、好的文字消息應該充滿“消息味”
在第三十七屆(2019年度)湖北新聞獎評出報紙刊發的36件文字消息獲獎作品中,既不乏優秀的作品,但也有一些作品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有改進和提升的空間。
一是標題制作過于抽象或口號化。好的文字消息作品,一定是充滿“消息味”的作品。就標題而言,充滿“消息味”的作品具有簡潔、鮮明、生動、有力等特點。好的新聞標題,能準確概括和反映稿件的主要新聞事實,讀者看了標題就知道這是一件什么事了。例如,《武鋼近7萬人不再吃“鋼鐵飯”》《看個“咳嗽”要掏1065元》《7常委參觀<復興之路>出行不封路》這幾件獲評湖北新聞獎文字消息一等獎的作品,后來又相繼斬獲中國新聞獎文字消息一等獎,僅就標題而言就非常出彩。而《我省春運現歷史性變局》《竹山綠松石小鎮邁向新征程》《一組帶多村先富帶后富》《防空警報,在軍運圣火照映下響起》等稿件在標題上沒有告訴讀者鮮明的新聞事實,標題制作也過于抽象或口號化。相反,獲一等獎的作品《96家院士專家工作站被摘牌》《武大一學生畢業后被撤銷學位學歷》優點之一是新聞事實在標題上就體現出來了。
二是“首”字報道扎堆,個別說服力不足。《我國首條“地方主導”高鐵張揚中國力量》《中國首款64層三維閃存芯片光谷量產》《首批156名“土專家”誕生》《世界首例古代大熊貓全基因組成功測定》……很多時候“首個”等具有新聞價值和歷史價值,媒體應該報道。但從評選結果看,“首條”“首款”“首批”“首例”“首個”“首秀”等“首”字報道扎堆,但個別說服力不足,報道難以令人信服。例如,有的報道對“首個”怎么來的沒有權威解釋,有的報道僅僅用個“據悉”就把讀者給打發了。
三是個別稿件在寫作規范上和編校上有提升空間。文字消息作品評獎的基本原則是:新聞性強、時效性強,語言文字簡明扼要,表述準確,邏輯清晰,有完整的新聞要素。
四是個別稿件還停留在信息發布層面。新聞最大的魅力在于新聞發現,如果一篇新聞僅僅是對政策的發布,難以體現媒體的價值。例如,有篇主題為“首批”的稿件,全文四段話,看不出采訪痕跡,還停留在對政策的介紹層面;還有一篇“首例”的稿件,全文三段話,還停留在工作層面的報道上,不夠接地氣,可讀性不強,未能見人、見事、見細節。
四、提升采編能力和標題制作水平
簡單地把網上的內容搬到報上,或把報上的內容搬到網上,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融合。每個平臺有每個平臺的特點,融合背景下的文字消息采寫和標題制作,應結合報、網、端等不同平臺的特點進行采寫和制作標題。
網絡和移動端文字消息最大的特點是快。《荊州日報》客戶端推送的《今日凌晨4時4分,浩吉鐵路第一車煤運抵江陵》充分體現了網絡和移動端文字消息快的特點。除了快,還要結合不同發布平臺的熱點進行內容采寫和編輯發布。長江日報微博發布的《首發!#武漢發出首張自動駕駛商用牌照#》一文,正文僅113個字,但標題上的話題符號讓微博特性充分體現。
需要警惕的是,網絡和移動端雖然發布快,但還要切實把好導向關、事實關和輿論關。
也要注意,湖北新聞獎首次評出的8件網絡及移動端文字消息獲獎作品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應在實踐中予以改進。例如,一等獎作品《又一家“國字頭”機構落戶!國家新能源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落戶車都》標題32個字,偏長;《天安門廣場上,一個老兵的敬禮》“消息味”不足,有些靜態,標題上不出現“張富清”,削弱了新聞性和傳播陛;《汪耀峰烈士回家了》標題雖然簡潔,但信息量單一,缺乏動人的細節,如果對“汪耀峰”不了解,就很難吸引人點擊。
《長江日報》文字消息《96家院士專家工作站被摘牌》,系新聞發現而非官方信息發布。報道在全國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生動闡釋了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和新聞工作者的“四力”。這為融合背景下的文字消息采寫和標題制作提供了參考。
五、結語
總之,提升文字消息采編能力和標題制作水平,關鍵還在于新聞工作者不斷增強“四力”。
(作者單位:長江日報報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