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的陳凡,今年24歲,第一次成為家中買菜的主力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從春節假期開始,陳凡一家幾乎不再出門。他的父母第一次知道,原來網上也能買菜。與此同時,全國各地千千萬萬個家庭,也加入了搶菜大軍。
陳凡已在連續多天的實戰中總結出一套搶購攻略,重點是牢記各大生鮮電商的上新時間。“零點盒馬鮮生,6點Dmall,7點美團買菜,8點每日優鮮,9點永輝到家……”想買的基本都能買到。
各大生鮮電商提供的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原本是零售業淡季,但京東到家銷售額同比增長約374%,叮咚買菜的用戶量基本每天增長4萬多,永輝到家日單量首破30萬單……生鮮電商這門生意,意外地迎來了春天。
大部分生鮮電商本就有“春節不打烊”計劃,但它們顯然還是低估了這個與眾不同的春節。
每日優鮮交付中臺負責人王飛表示,由于公司核心管理層都經歷過2003年抗擊SARS的全過程,所以平臺較早就有了預判,今年春節比去年同期新增了20%的儲備倉。只是沒想到,新增的儲備很快就不夠用了。
自疫情防控開始,每日優鮮每天的蔬菜出貨量從500噸漲至1000噸,平均每天有10%的貨品售罄。“這個供貨量已經超過了我們歷史的峰值。”每日優鮮CFO王珺說,部分消費者表現出恐慌性囤貨,導致市場需求過度旺盛,“已經擊穿了整個行業的供給量。”
京東到家提供的數據顯示,“菜蛋肉奶”是最受歡迎的品類,連平日里購買頻次較低的米面糧油都成了暢銷品。從除夕至大年初九,其糧油副食商品銷售額比2019年春節增長了740%,肉品增長了710%,休閑食品增長了530%,蔬菜增長了440%,水果增長了380%。
一位社區生鮮負責人介紹,往常生意好的時候,一天最多賣100噸蔬菜,2020年春節,這一數字至少翻倍。這家社區生鮮在廣州擁有近20家門店,消費者過去都是線下買、自提多。如今平臺也新增了合作快遞,由同城物流“達達快送”負責快遞到家。“一個顧客一次消費,就買足一個家庭一周的蔬菜水果量。”這位負責人稱,每單結算全額從過去的60—80元大幅漲至300—400元。
李明禮是沃爾瑪深圳分店的一位員工,這段時間他每天都要經歷這樣的場面——推兩輛購物車購物掃貨的消費者比比皆是,下午三四點,很多貨架就空了。沃爾瑪多家門店都張貼了溫馨提示:現在,蔬菜不缺,但是,你一搶,就缺了。
在這輪需求爆發前,許多瓜果蔬菜正因春節假期,躺在無人光顧的田地里。
王曉磊是一家頭部生鮮電商的蔬菜采購員,負責云南產地。因需求量激增,大年初二,他又被派回了云南,公司給他的指令只有一個,“不考慮成本,有多少買多少”。
“剛回去的前幾天,菜都長在地里沒人收。”王曉磊說,當他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卻發現,不少地方因為疫情防控已經實行封村措施,運菜的卡車開不進村。王曉磊只能擴大采購范圍,跑到周邊的農戶家進行采購,讓他們將蔬菜送到村口,再裝到被攔在村口外的大卡車上。
幸運的是,他所在的平臺很快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我們是保民生工程,獲得政府支持后,很快拿到了綠色通行證,卡車能進村了。”王曉磊說,接下來要解決的是人手短缺的問題。
在雇用當地農民和工人加快采摘和運輸工作的同時,王曉磊也要下地干活。“采購價漲了2—3倍,主要就是人力成本。”為了打贏這場生鮮電商大戰,王曉磊透露,他所在的平臺補貼了菜價的30%。
新增直采蔬菜基地,增派采購人員奔赴產地協調生產和發貨,是大部分電商的應對之策。
叮咚買菜在臘月二十九召開了緊急會議,動員沒有離開駐地的員工都留下來,并迅速成立了三個“戰斗小組”:保安全、保供應、保配送。哪怕在除夕和初一,采購人員也遍布全國各個產地的田間地頭。“由于很多農產品基地都放假了,農民都回家過年了,所以我們給更高的報酬來動員大家復工。”
拓展蔬菜供應商也是一種辦法。春節期間,小型餐飲企業訂單下滑嚴重,不少過去面向這些餐飲企業的供應商也頗具去庫存的壓力。叮咚買菜借此加大與供應商的合作,還能維持較為穩定的價格。
盒馬鮮生則發揮其在全國23個城市200多家門店的規模優勢,利用各地本土化的供應鏈,與全國供應鏈進行結合互補。如上海人口多,需求量大,就從山東、云南、福建等地,每天調撥100多噸蔬菜作為補充。
每日優鮮CFO王珺表示,平臺要解決的不是生產問題,“中國上游的產能是巨大的,現在其實是在考驗每個公司在供應鏈上的基本功。”
除了把貨品運輸到城市倉庫外,終端物流的配送也是困擾生鮮電商的一大難題。多家生鮮電商已相繼掛出了“延時配送公告”,相較過去的半小時送達,如今5—8小時內送達已屬不易。
永輝到家團隊負責人表示,受配送人員返鄉過年和疫情期間訂單猛增的雙重影響,運力一度出現明顯短缺。永輝到家鼓勵配送人員和門店店員的家屬一并參與配送。同時,公司變為大后方,為配送團隊提供餐食,熬制預防流感的茶包。
為了最大程度提高配送效率,永輝到家服務還調整了履約模式,以小區為單位進行集中裝箱配送。除了原本配送員使用的電動車以外,永輝將全面消毒后的小貨車、三輪車等調進集中配送的交通工具中。此外,永輝超市也與達達快送展開合作,在訂單高峰期,增加外包配送。
達達快送負責人介紹,達達快送的背后有一個大數據平臺,可協助平臺智能訂單的分發和運力的供需調控。不僅提供送貨的騎手,還可協助合作平臺處理來自線上全渠道的訂單,解決從倉庫到揀貨到配送的一體化問題。不過,即便是專做同城配送的達達,也缺人了。
嚴子強是每日優鮮的一位騎手,平日里送貨最忙的時間點是上午10點和下午5點,但由于現在用戶都在半夜搶購,他每天上班時間改為8點,此后一直要忙到晚上10點。“本來訂單就多,我們倉負責運送的騎手年前還有12個,現在只有9個。”由于缺少騎手,每日優鮮推出了不少有吸引力的激勵政策:2月1日—8日,每單結算單價翻倍,8天滿勤,還有1000元的額外獎勵。
缺人,成了各個環節最大的難題。
事實上,不管是大型超市,還是生鮮電商,雖然貨源相對緊張,但是依然可以通過加大采購量來解決,但人手不足短期難以解決。李明禮說,沃爾瑪的倉庫還有大量儲備的蘿卜、白菜等各類蔬果,“問題是,當貨架空了,沒有多余的員工有空閑進行補貨。”
廣東一位每日生鮮采購員介紹,他們已經拿到相關資質,蔬菜等物資運輸可以走綠色通道,但運輸人員仍處于緊缺狀態。一些地方為了防止疫情蔓延,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很多司機送完貨后要隔離14天。“農民沒有了,還能花錢在當地請,司機壓根找不到。”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企業返鄉員工回程受限,造成超市等零售企業門店運營、物流配送等各方面員工缺編50%以上。
“共享員工”成為一舉兩得的辦法,各大生鮮電商均選擇從受疫情沖擊較大的餐飲業等線下消費領域,招攬“閑置員工”。
2月初,盒馬鮮生最早宣布,將聯合云海肴、“西貝”等餐飲品牌,促成“共享員工”的合作。將原本在餐飲行業的員工送至盒馬鮮生各地門店,經訓練后參與門店貨品打包、分揀、上架等工作。繼餐飲企業之后,還陸續有酒店、影院等32家來自各行業的企業加入到“盒馬”的“共享員工”計劃中。截至2月10日,來自外部企業員工在“盒馬”正式上崗的有1800余人。
“萬萬沒想到,疫情讓這個行業擁有了突如其來的機會。”一位生鮮電商創始人感嘆。
自2016年誕生,生鮮電商一直舉步維艱。就在這個春節前,呆蘿卜、秒生活等多家公司因資金鏈斷裂倒在黎明前。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中,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平臺中,僅有1%實現盈利,4%營收持平,88%陷入虧損。
生鮮行業本身的毛利率并不低,源頭采購的部分品類甚至高達50%,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之前長期虧損,原因之一在于大家沒有線上購買蔬果的習慣。根據餓了么的數據,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的市場滲透率僅為3%。
另一個原因則在于,隨著多家平臺入局,競爭加劇,不少平臺在資本加持下,選擇以負毛利的方式搶占市場。“拿貨價69元的車厘子定價39.9元還包郵,燒出去的錢都花在了巨額的營銷補貼上,還未必見成效。”
而疫情的到來突然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每日優鮮CFO王珺說,根據其過去5年的從業經驗,只要用戶完成3單后,留存率就非常穩健了。但是要讓一個客戶在平臺上完成3次訂單,培養出習慣,原本是很漫長的,而這次疫情大大縮短了這一過程。
受訪者大多認為,行業在疫情結束后會出現顯著的兩極分化,價格戰或將提前結束。此次疫情更像是生鮮電商的一場“大考”,考得好的,只要做好服務,最起碼上半年會有很好的走勢;考得不好的,很快就會持續面臨更嚴苛的供應鏈不足的問題,將加速行業優勝劣汰。
此次疫情改變的不只是生鮮電商,而是讓整個零售業看到了一個觸手可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