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渝東衛生學校,重慶 408300)
學習離不開對日常生活的實踐與思考,學習的知識內容也是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實踐。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就說過“生活就是教育”。意思就是要想將教育做好,還是要從生活實踐中去著手。教師在平常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就要注重所學的數學知識是否與生活實際相關聯,多研究如何使高中的數學教學更加的生活化,讓這種生活化與數學思維巧妙結合,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培養和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和實踐能力。
生活與數學是息息相關的,無論是在現如今科學技術發展上,如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應用,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費采購,財務報告等,人們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數學,將數學教學生活化,是順應現階段經濟不斷發展的大環境,也是因為對于高素質學術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幫助更加有效地培養相關人才。將高中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積極探索數學,尋找到學習數學的意義,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所在[1]。
在高中數學課堂上,教師基本上在講述一個新的概念知識的時候,往往只是簡單的對照書本內容進行板書講解,或者生硬套入數學模型。這樣做,學生難以提起對于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并且受教育資源的限制,面對一些抽象的數學模型時難以理解,久而久之學生心中不免認為數學學習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而導致沒有信心和精力去嘗試數學學習,從一開始就產生了對數學的恐懼和抗拒心理。這對于教學和學生自身的學習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以嘗試,創建數學的生活化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懂得高中數學并不是抽象的,它與生活息息相關,產生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學生們能夠展開具體的想象,在生活中如果接觸到具體事物,還能更加幫助學生回顧課堂知識,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2]。
比如,在數學(基礎模塊)下冊中的第九章“立體幾何”中為了更加幫助學生認識三維幾何圖形的結構、面積、體積和性質,教師只是簡單的在黑板上畫出相關的三維圖形是不能充分展現所學知識的,也不利于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提前準備好一些生活中比較有特征的三維幾何圖形作為輔助教學,比如,學生可能比較喜歡打籃球,所以教師就可以直接將籃球這個比較有特點的球體帶進課堂,還有上課時常見的粉筆盒也是一個典型的長方體模型,教師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三維立體圖形作為教學模型創建生活化情境,幫助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立體圖形和它每一個平面的變化,在腦中的想象更加具象化,刺激學生發現生活場景下的數學模型,主動學習數學知識。
新課程改革的標準要求學生在了解了基本的數學知識以外,也要善于運用數學思維去看待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且發現其中的規律,最終借助這些規律去解決這些生活問題。高中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鍛煉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索精神,讓生活實際充分融入到數學課堂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且有效解決,從而更加深入思考數學內容。所以在解題時教師要尤為重視從實際生活中找到與數學題干相關的契合點,鍛煉學生運用生活實踐去靈活轉換數學模型的能力[3]。
例如,教師在講述第十章“概率與統計初步”中,教師可以舉例自己班中的學生共有多少,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而這些數字相對應的誰是總體,誰是個體,誰又是樣本和樣本容量,學生從自身和周圍環境作為出發點,積極思考這些問題,解決了總體、樣本等的一系列相關知識,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有著自覺去觀察生活中的問題的意識。
課堂的教學內容結束之后,課后作業的布置也是對于所學知識進行夯實和鞏固的關鍵,所以教師也可以在課后作業中布置一些相關的生活實踐題讓學生積極開拓自己的動手和動腦能力,進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課堂中所學知識的印象,感悟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培養科學的數學學習方法。
比如在學習第八章“直線和圓的方程”中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時,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講述相關的數學知識之外,也要加強學生對于本章節學習和鞏固,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之后,還可以布置一些動手活動,或者網上查閱資料,借助生活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建造數學模型,在動手過程中,自覺發現其中的規律,自己探討兩條直線位置關系的判斷與應用,找出斜率在不同的情況下的典型性特征。學會在生活實踐過程中,不斷地開拓自己的思維,最終熟練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4]。
綜上所述,在教學改革背景下的今天,高中數學生活化是一種趨勢與引領,教師在日常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對教學方式的研究,讓高中數學教學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創設相關的生活化數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引導和培養學生從抽象的數學問題中找到相關的生活實踐,靈活轉換,最終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積極探索相關數學模型,拓展思維,深入思考,養成在日常生活和實踐中思考問題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