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南嶺莊鄉中心學校,河北 張家口 075700)
伴隨著新的課程改革在全國的施行,各種新的教學理念與傳統的教學理念有著沖突和交融。教師的教從傳統單一的講授式轉化為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從原來一味的接受轉化成重視知識學習的過程。知識不再是考察學生的唯一途徑,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國務院在 2001 年頒發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決定》中明確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新課程改革旨在通過合作的形式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樂趣和力量,在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合作。然而,由于一部分教師缺乏對合作學習實質的正確理解,在教學中出現了一些偏差。現就小學數學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如下。
由于部分教師對合作學習的實質理解不夠,對合作學習的目的、動機、運用范圍和過程沒有進行認真的分析、設計,認為只要有合作學習就是反應了新課改的精神。例如,某學習研究一次小學數學調講課,教材分析會上,教研組長發言中首先提出,設計中必須要有小組合作學習,不然體現不了課改的理念。甚至有些課堂中,教師隨意將學生分組進行合作學習,根本未考慮優勢互補的作用。小組成員間討論不能圍繞中心問題開展,當問題出現時,學生之間很難做到相互溝通與協作。這種教師隨意安排或硬性規定的小組活動,顯然是徒有合作學習之名,卻無合作學習之實,不能視為有效的合作學習。為了改變合作學習中存在的上述狀況,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要充分考慮到為學生創設更多了解學生間的不同思維方式,相互啟迪,重新構建認知結構,獲取知識的機會。合作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展開合作學習才有價值,有成效。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注意了解學生,把握教材,對課堂上所要解決的問題有一個基本估計,哪些問題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哪些問題需要學生合作,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小組合作學習。分組應根據班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個性特長等因素進行綜合搭配分組,使每個小組成員處于平等的地位,這樣有利于學生在討論交流中互補,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合作學習為學生平等參與學習創造了機會,搭建了平臺。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程度往往失衡,優等生往往在小組活動中處于“主體”位置,他們占據了小組活動的主動權,承擔了主要責任。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處于從屬或被忽略的地位,形成了多數學生為少數學生“搭臺唱戲”,這顯然違背了合作學習的初衷。即使介入其中,也容易忽視他們的存在。由于教學時間、教學程序的設計忽略了這些“弱勢”群體,因此,課堂中所謂的“活躍”顧及不到班級這部分學生的有效發展。
為了克服上述現象,教學要制定合理的合作學習目標。正如合作學習研究者指出的:“在教學目標上,注意突出教學的情境功能,追求教學在認識、情感和技能上的均衡達成。”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以課堂教學目標為主線,制訂出以各學習小組為單位的學習細目標。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達成個人目標,而且要幫助同伴實現目標,通過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是對學生學習素養的培養和鍛煉。在制訂各學習小組細目標中,應考慮到小學生認知水平參差不齊,學習情感體驗和文化背景各異,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要確立“保底不封頂”的教學目標,采取分層教學與分層要求的策略。如,小組合作學習中討論問題時分層提要求;練習作業時,分層次、梯度出題,把每位學生推上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從而解決“吃不了與吃不飽”的矛盾,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水平、經驗基礎上都有所收獲與發展。
合作學習應是教師指導下,學生間有序進行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方式視學生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滿生命的活力。目前教學中,有些教師一味追求突出學生“自主”,完全放手讓學生去做,認為這樣才不會阻礙學生思維,其實這恰恰是對合作學習的一種錯誤認識。
為了消除上述錯誤認識,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學生的數學基礎和認知水平,把能“放”的內容放心、放手交給學生,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獨立獲取知識的時間和空間。但對超出教學目標的要求、范圍,要充分發揮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即為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而互動與交融,對學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幫助。該學生能做的盡量讓他們去做,該學生能說的盡量讓他們去說,但該教師點撥的必須教師去引導。
合作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卻不是一種萬能的學習方式。但在教學實踐中,常見到有的教師沒有根據不同教學目標、學習情景采用合適的學習方式,對合作學習功能隨意擴大化,生搬硬套。主要反映在:一是提供無需學生討論就可解決的問題在課內合作討論;二是遇到較難問題,讓學生討論,無從下手;三是有的學生遇到組內意見不置可否,只顧表達自己意見,合作學習形同虛設。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教師首先要吃透文本,注意預設的有效性。合作學習不單是學生間的事情,也是學生與教師間的事情。因此,教師要正確運用好教材,注意根據班級學生知識基礎、學習習慣等因素,加強課前、課中預設與學生認知建構有效結合;注意創設能激發學生進行有效合作的情境,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合作積極性。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師在教學中,為實現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與發展的一種選擇。它和其他學習方式一樣,合作學習不一定都能適應所有的教學情境,但這種學習方式為選擇教學活動提供了空間。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正確對待出現的熱現象,需要冷靜思考,只有靈活選擇教學策略,才能有效達到合作學習目標,使合作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