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強
(河北省承德市民族中學,河北 承德 067000)
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思考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為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思維啟迪,即采用何種方法激活學生的思維,消除思維障礙。思維啟迪貫穿于思維的全過程。啟迪思維的方法是否科學,直接影響學生思維方向的正確性和獨創性,思維過程的敏捷性和變通性。一般的教師往往十分注重設計思維的推理過程,而忽視設計思維的啟迪方法,實際上,這是一種“欲速則不達”的思維培養方法。在整個思維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問題集中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①思維的空白現象,這是指思維的靜止狀態,即我們常說的“無從著手”現象;②思維的盲目現象,這是指思維的錯誤性,即我們常說的“牛頭對馬尾”現象;③思維的散亂現象,這是指思維的無序性,即我們常說的“東拉西扯”現象;④思維的單一現象,這是指思維的僵化性,即只會套用原有的思維模式,缺少發散性思維能力。對于不同的思維問題,教師應當查清思維的“病因”,對癥下藥。
從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科性質來看,教師應當從學生和自身兩個角度分析原因:從學生角度分析,主要分析:①是否明確問題情景的要求;②知識準備是否充足;③能否讀取背景材料或情景中的有效信息;④是否由于過度緊張,造成大腦皮層抑制;⑤有沒有理清思維過程……等。從教師角度分析應反思:①提問設置是否科學;②語言表述是否準確;③課堂氣氛是否活躍……等。根據不同原因,教師應采取相應的思維啟迪策略:或幫助學生審題、或回顧舊知識、或引導學生讀取信息、或調整自己和學生的情緒、或指導學生形成思維過程……等等。
對于創沒庸景的思考,學生容易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如:經驗定勢、從眾定勢——拿到材料、問題,不去思考、分析,而是回憶有沒有學過、講過、做過類似的問題,如:有照背答案就行,或者別人、大多數人認為怎樣就怎樣,人云亦云。這些思維定勢在面臨難題、新問題時,影響開拓創新,成為前進的“思維枷鎖”。要創新必須運用創新思維方式,辨證思維、歸納與演繹、聚合與發散都是創新思維的基本方式。辨證思維要求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用聯系、發展、矛盾的辨證思想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學生思想活躍,思維敏捷,但思考問題往往偏激,容易走極端,犯片面性的錯誤。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辨證的觀點來觀察和分析問題,培養辨證思維的品質。歸納是從具體情景材料出發,從中歸納出所包含的基本理論知識,即從個別事實走向一般,它要求歸納出的基本理論與感性材料一一對應;演繹則是將情景分為若干層次,再分析每一層次體現的基本理論、具體知識,即從一般結論走向個別結論;創新思維要求他們兩者的有機結合,或先歸納、后演繹,或先演繹、后歸納,在兩者結合互補中發現新問題,培養創新思維。
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好的問題可以誘發學習動機,啟迪思維,激發求知欲。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是由遇到要解決的問題而引發的。設計探究式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但在使用這種方法時,應該注意幾個問題。
首先,布置探究性的問題要放在教學的開始。上課伊始恰當質疑,創設懸念,會激發學生迫切探究的認知心理,達到探究的目的。其次,要善于抓住契機,問到“點”子上。教師對問題抓得準,問得好,才能引發學生思維。那么如何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吃透教材,了解學生,開闊思路,要抓住知識重點、難點、銜接點,探究問題的關鍵點、消極定勢的易疏忽點等。再次,要善于創設階梯型和發散型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啟發性和邏輯性強,符合認知規律和學生認知心理,能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班級授課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它的公平和效率是公認的。但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正確處理教學中個體差異的教學原則和策略,它與班級課堂教學在通常情況下被認為是矛盾的,理由是因材施教是以犧牲效率為代價,而能否做到兩者的統一,是課堂教學需要創新的主要方面。事實上,在班級課堂教學中能夠做到因材施教才是創新的重要表現。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處理好普遍和特殊的關系。要盡可能地了解學生的每一個體、并在此基礎上,研究教學內容與學生狀況的最佳結合形式。
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放飛他們自己,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探索知識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時做適當的引導,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靈活,讓學生在探索中實現質疑的飛躍,以求創新精神的培養。使他們掌握足夠的知識,以促進學生能夠著手發現、認清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再次發現。我們必須改變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合作學習,在他們遇到困難時進行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夠漸漸養成敢于除舊、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種思維方式探討所學知識的習慣。事實證明,從教導學生創新,到放手讓學生創新,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種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