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娜
(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第一中學,河北 張家口 076450)
當前在我國的地理教學中,存在著教學過于抽象的問題,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變得更加困難。為了讓地理知識和同學們的生活更加接近,使同學們對地理知識有一個直接感觀,讓地理知識更加形象化,以便同學們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識,可以在地理教學中運用鄉土地理教學法。這體現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有許多教師以“課本為綱,課本案例為線”進行教學活動,他們對課本以外的知識拓展相對缺乏,使學生只學會了課本上的知識點或者用課本上的知識點解釋課本上的案例。跳出課本回到實際生活中,當學生遇到具體的實際的地理問題時,就陷于迷茫之中不知道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釋遇到地理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覺到地理學而無用,抽象空洞,從而造成了學生地理學習的困難,挫傷了學生地理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和教師教學活動的展開。
探索另外一種地理教學方法變得非常緊迫,因此催生了鄉土地理這種教學方法,鄉土地理的野外實地考察對學生熟練掌握地理學方法的實踐作用對學生學習地理理論方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上述說明了鄉土地理在學生學習地理學方法中的重要性。
筆者以必修1 第三章第三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中的垂直分異規律和地方性地域分異為教學內容,對高一(3)班和高一(4)班進行研究。筆者以傳統的課本案例教學高一(3)班,以鄉土地理融入地理教學高一(4)班,兩個班的基礎相似,教學時間都是2015 年10 月中旬。教學廚師兩個班的反饋的態度大相徑庭,高一(3)班由于知識點和案例都是來自課本學生雖然參與教學過程,但積極性不高。高一(4)班是以學生經歷過的爬山的實際生活體驗為教學背景,讓學生談談爬山過程中見到的地理要素的變化。教學過程中學生非常積極,并且踴躍發言,而且知識點理解很到位。當筆者授課結束對兩個班提出同一個問題:我們家鄉有垂直分異規律和地方性地域分異嗎?傳統課本案例教學的高一(3)班的部分學生認為有,部分認為沒有,他們產生了分歧,這證明這種教學沒有達到效果。而,高一(4)班的答案是肯定的,沒有任何分歧,他們還能解釋我們這兒為什么會出現垂直分宜規律和地方性分異規律。
為了更好的掌握鄉土地理融入高中地理教學和傳統課本案例教學的記憶效果,表1-1 是筆者課程結束后對兩個班的所有人數學進行知識點記憶情況進行了調查,表每個班58 人。表1-2 是筆者在時隔6 個月后的2016 年3 月中旬對2015 年10 月中旬授課內容的記憶情況進行隨機調查了高一(3)班和高一(4)班各40 名學。
從兩個不同時間點調查的數據不難發現傳統的以課本教學案例教學的方式雖然短時間內與鄉土地理融入地理教學的記憶情況大致相同,但隨著時間的延長傳統課本案例教學的記憶效果比融入鄉土地理教學的效果要差。
從調查看出以傳統課本案例為教學背景的教學方式對多數學生來說效果并不理想,不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知識應用水平的提高。而以鄉土地理知識融入地理課程的教學方式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綜合上述數據筆者認為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在地理教學中巧妙融入鄉土地理有兩個重要意義。可以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強化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使整個課堂充滿活力,而且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長時間記憶,記憶也更為深刻。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地理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目前我們所教的學生中,絕大多數將參加未來家鄉的生產建設,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
從學生的角度講,他們是未來家鄉的建設者,非常渴望認識、了解自己的家鄉。鄉土地理的學習就是學生認識、了解家鄉的重要途徑。它能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地理環境,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樹立長大后為家鄉建設出力的宏偉壯志。所以,筆者建議地理教育工作的教師同仁們應盡量把教學內容鄉土化,本地化,讓學生用課本上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既符合課程改革——學習有用地理的要求,同時又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分析能力的提升和智慧火花的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