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煜霞 陳琳 劉波 付永衡
(湖北醫藥學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創新是指在具有較強主動意識和足夠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事物研究探索。就醫學生而言,要求敢于嘗試和突破,以促進自身專業本領的提升及在今后醫學事業中不斷發展。傳統教育模式使得醫學生的創新思維及能力的培養受到限制。同時面臨現在醫療行業的瓶頸狀態[1],培養創新型醫學人才是解決該現狀的重要手段。因此醫療后備軍醫學生的創新素質需要被重視,只有加強對醫學生創新素質的教育培養,才能緊跟醫學發展的需求,不斷提升醫療水平。本研究采用現象學研究方法對不同群體采訪調查,旨在為醫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提供方向。
本研究采用立意取樣法,于2020 年6 月-8 月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對醫學生、教師、醫務工作者共20 名進行半結構化訪談。
訪談前充分向訪談對象介紹訪談目的,征求同意后通過線上視頻、線下找合適的場所進行約半小時的采訪,方式為邊采訪邊記錄,向受訪者保證實施保密原則。訪談結束24 小時內對訪談記錄整理分析。
大部分醫學生出現創新思維水平低和創新能力培養意識薄弱的現象,包括學習主觀能動性弱,不喜歡探索,不善于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僅關心自己的考試分數等。醫學生A:“我已經適應這種教學模式,只要學習好專業技能就能夠很好地進入醫學崗位,創新能力的強弱我覺得并不是太重要”。醫學生B“我喜歡被安排的模式,自己害怕嘗試也覺得不行,比較喜歡按部就班”。醫務工作者A:“現在的學生更關注考試分數,教學時間和精力有限,教學的重點自然是知識講授”。
目前填鴨式被動教學對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已不能滿足[2],同時教學課程安排不合理出現重理論輕實踐操作的現象,過于重視理論教學的模式使得學生視野受限并且創新主動性降低。醫學生D:“課程分配不均,學校太注重理論教學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鍛煉,有創新的點子不能夠被贊同”。教師A:“現在課時有限,課堂上根本沒有多余時間留給學生自由討論,這些能力的提升都只有靠課下學生自己,我們能做的就是言傳身教。醫務工作者 B:“現在不乏專業能力很強的醫護人員,但病人的病情是千變萬化的,現在的醫學生僅僅背書本知識,不善于探索在未來的工作是影響很大的”。
醫學院校在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管理方面的重視程度以及管理水平的好壞是培養醫學生創新素質的關鍵因素[3],醫院是除教師學校外與醫學生聯系較為緊密的教育角色,可以為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新方向。進而有更多資源引導創新思維和意識的培養。
通過訪談可知有創新意識愿意探索新事物的醫學生占少數。此次研究顯示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醫學生更專注于理論上的成績,缺乏創新思維。主動性差或不敢嘗試等因素都會阻礙對其自身創新素質的培養與發展。而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可以從醫學生自身出發,要改變自己被動的受教模式和思想觀念,提升主動意識來激發自己對新事物的探索,還需要多和老師同學交流探討,不斷發現問題,促進靈感和創意點的產生等。新時代專業技能過硬的醫學人才很多但是具有創造才能走在醫學前沿的人甚少,因此,在高水平醫療需求背景下要與時俱進并有意識地讓自己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方向發展。
老師單一的講述書本知識,會讓學生感到無趣;學校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不夠重視也是醫學生創新素質缺乏的原因之一。培養創新型醫學人才需從學校以及社會外界如醫院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教師是基礎條件,其教學觀點與模式新穎與否是對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需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將“創新”二字充分融入到課題,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思考。學校應鼓勵學生多參與創新創業、科研等創新項目,通過構建一良好的創新競爭平臺,讓學生善于思考敢于探索。醫院可以進行實時病例教學,拓展學生思維。切實保障三個教育角色作用的側重發揮。
小結:創新是進步和成功的源泉,沒有創新醫療行業發展會出現停滯甚至下滑的趨勢,因此須擴大具有創新能力的全能型醫學人才隊伍。面對醫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迫切需求,離不開醫學生自身、學校還有醫院等多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