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紅莉
(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大杖子學區蘑菇峪中心小學,河北 承德 067306)
語文教學在所有學科中是屬于基礎的學科,特別是小學語文,它在整個的基礎教育中的位置也是極其重要的。學生只有學好了語文才具備相應的基礎知識去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語文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基礎工具。既然小學語文有這么重要的地位,那么加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水平就顯得很重要。本文著重探討了通過幾個方面的方式方法來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水平。
從心理學上來講,一個人的習慣就是其行為的自動化,通過習慣支配的行動不需要特別的意志努力,并且不需要在別人的監控下進行。著名的老一輩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因此,教師在平時的語文課堂中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一定還要強調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特別是處于學生啟蒙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更要對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引起重視。
一個優秀的學生視野應該是比較寬闊的,所以要想成為優秀的學生,教師必須要給孩子不斷開闊眼界,在課堂上多多涉及一下課外的知識,增添課堂氣氛,有些孩子就是不喜歡課本上的東西就偏愛課外的東西,如果教師抓住這一點把課本上的知識簡單化形象化的講出來,那么孩子也愛聽也愛記。
多媒體教學指的是將所要進行的教學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通過聲音、圖像以及視頻的多種展現形式,將所要教學的內容進行立體的展示,給學生以深刻的視覺和聽覺印象,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教學效果也就得到了提升。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圖片和聲音的興趣大于對文字的興趣,他們更樂意通過圖片或聲音的形式來進行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通過制作一些多媒體課件用來輔助課堂教學,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對《草原》一課進行講授時,教師為了更加直觀地給學生一個關于草原的印象,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方式將一幅幅美麗的草原圖畫展現在孩子們面前,并配上優美的音樂,這樣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了有效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其實,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教師要提供主動發展的空間,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時刻保持學生自身是教學主體,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明確學生時刻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就是學生的領路人,讓學生成為自己的小主人,鍛煉學生的自覺能力,產生“只要自己認真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就能成功”的自我意識,增強他們學習興趣和在生活中的信心。做一切有利于學生的工作,從學生的思想下手,灌輸“自我”的思想“育苗有志閑逸少,潤物無聲辛勞多”。只要廣大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增強教書育人、以身立教的使命感,愛崗敬業,開拓進取,就能在教書育人工作中取得可喜的成績,做到這些之后,我相信孩子會得到很多,會有許多的人生感悟,會驚奇的發現自己是在一個教學氛圍濃厚,教學條件優越課堂中成長。慢慢的學生的自我意識就會越來越強,用不著老師對他們嚴厲,他們自己就會嚴格要求自己,這樣會更有利于教學計劃的進行,但是為了更有利于學生的未來,更好的教育模式還要求我們大家一起去發現與改進,我們應該對孩子抱有希望,要鍛煉孩子的自信,要多多去鼓勵孩子嘗試一些沒有做過的事情。其實孩子心中也是非常渴望我們的肯定與認可。這樣他們會在以后更努力,會變得更好。
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鼓勵,首先其自身就要有一種創新的精神。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大膽的創新,對教學過程、教學模式以及教學評價也都做些有創造性的改變,這樣才能從更大層面上討論辯駁引發的“亂”只會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更好地調動學生積極性。為此,盡量多地為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多說、多想、多參與,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學生只有直接參與探索新知識的全過程,才能領悟知識的奧秘,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取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所以課外活動的開展可以彌補課內教學活動的諸多局限性,使學生擴大自主學習的空間。如果教師能由課堂向課外的輻射,則可以使有限的時間、空間獲得無限的延伸。如講授《要下雨了》一課后,我要求學生查找、搜集一些預測天氣變化的“大自然的語言”。下堂課學生們便開始展現自己的搜集成果。有的同學提到:早晨麻雀囀鳴表示天氣晴朗;有的說蚯蚓出洞爬出地面表示將要下雨;還有的說蜻蜓低飛、水泥地潮濕、蚊子成團等是下雨的征兆。這樣通過課余對知識的搜集,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實踐的能力。具體的課外活動還可以選擇:舉辦知識競賽、組織語文興趣小組、課間游戲、設置問題信箱等。總之,小學語文課內與課外結合,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是新課程標準真正進入課堂的一把標尺。讓自主學習化作暖暖的東風,吹來素質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