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供應鏈金融,簡單地說,就是銀行將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聯系在一起提供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模式。即把資金作為供應鏈的一個溶劑,增加其流動性。在大數據背景下,供應鏈金融受到了中小企業的認可,但其在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同時,也面臨著風險。因此,本文基于大數據背景下供應鏈風險管理現狀,提出幾點加強金融風險管理的創新建議,希望為相關行業提供借鑒。
供應鏈金融的良性發展,必須建立在整條供應鏈穩定的基礎上,即應將整條供應鏈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對整體供應鏈提供綜合金融服務。但在實務中,整條供應鏈的上中下游企業有的缺乏緊密的貿易關系,中小企業對核心企業開展合作的意識不強,缺乏向心力和歸屬感;核心企業也未將中小企業納入自己的供應鏈管理系統,使整條供應鏈松散且不穩定,難以建立有效的供應鏈金融融資機制,增加了商業銀行開展此項業務的風險和成本。目前,除主導產業領域,如汽車、電信、機械制造等少數大型核心企業比較重視供應鏈管理外,大多數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水平仍然較差。
我國現階段企業征信系統發展不完善,信息獲取渠道有限,信息不對稱風險較大。第三方征信機構市場發展勢頭較為蓬勃,但仍存在很多問題,尚不能滿足產業鏈信用風險防控的多樣化需求。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現狀存在較大的改善空間。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長足發展離不開配套措施的完善,尤其是征信體系的充分支持。
現代企業的競爭已不單純是單個企業的競爭了,而是整個產業鏈之間的競爭,因此,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找準自己在產業鏈上的定位,加強與供應鏈核心企業的合作,與核心企業開展良性互動,借助實力雄厚的核心企業的良好信用,獲得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處于整個供應鏈中核心企業與中小企業實際上是一體的,中小企業是為其服務的,因此,核心企業也應該助力企業的發展,這樣才能形成高效率的協作機制,促進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和健康發展。
中小企業融資難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等資料難以進行準確地收集,導致過高的交易成本,為避免道德風險的發生,產生了信貸配給的情況。因此,要加強征信系統的建設。國家層面,建立全國范圍內統一的征信系統,另外,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及大數據的飛速發展,第三方征信機構也應得到規范的發展。
尤其是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和應用,使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項技術可以將完整的金融市場細化分解為多個組成部分,可以降低風險管理的難度,簡言之,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在強化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效果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防止數據信息泄露問題的出現,數據信息的真實性也會得到保證。
由于企業征信體系仍在建設時期,部分中小企業守信意識較為淡薄,違約成本較低。因此,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除了完備的征信系統,還應建立失信懲戒制度等相關體系。假定某中小企業在一項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出現不良交易行為,當它轉入其他供應鏈金融業務時,應受到更為嚴格的準入審查、較高的資金成本、更為嚴密的預警監測等失信監督舉措,以此來倒逼企業恪守信用與商業道德,營造良好的誠信產業環境。
針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各自的運作模式和經營特征,建立差異化的、有針對性的風險管理模型,進行有效的貸前、貸中和貸后管理,針對不同企業做出不同的風險處理方案。
建立大數據的多元化風險控制模式。在互聯網的時代特點下,大數據的應用是風險控制的優勢所在。因此,應當加強利用該優勢,在供應鏈平臺中建立充分透明的數據生態,通過對數據的采集與分析,為風險控制奠定堅實的基礎。建立完善的風險控制流程。站在全局的高度進行風險防范,按照“風險挖掘、風險預案、風險監控、風險處理”的步驟嚴格進行風險管理。供應鏈金融嵌套在供應鏈運作的方方面面,隨著業務鏈條的延伸而變得更加復雜,因此每一環節都要加強管理,風險評估模型要隨著業務的深入不斷改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