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大學,廣東 汕頭 515063)
據《廣州話詞典》,“水”在粵語中有以下四個常用義項:水1:①水。②湯(某些食物或藥物加水熬成的飲料)。水2:量詞。①乘船往返一次。②新衣服浸洗的次數。水3:水平低;質量差;程度差。水4:錢;鈔票。1據筆者統計,在《廣州話詞典》中,含“水”語素的詞匯共105 個,按照“水”在詞匯中的不同含義,大致可將此105 個詞匯分為以下五類:
第一類:“水”取其本義“水”。該類詞匯包括:“出水”(焯水);“滾水”(開水);“咸水魚”(海魚);“買水”(過去迷信風俗);“昧水”(潛水);“暖水袋”(熱水袋);“清撈寡水”(水多過渣的湯或稀飯);“生水”(指粥、糨糊等放久了析出水);“水圳”(水渠);“水殼”(水瓢);“水喉”(水龍頭);“水浸”(被水淹);“水洗都唔清”(俗語);“游水”(游泳)。
第二類:“水”取“液態”義。該類詞匯包括:“鼻水”(清鼻涕);“化水”(洇墨);“火水”(煤油);“潲水”(泔水);“傻仔水”(酒);“口水”(唾液)。
第三類:“水”取“金錢;利益”義。該類詞匯包括:“磅水”(舊社會黑暗勢力向人勒索錢財時所用的黑話);“抽水”(賭博時從贏取的錢中抽取一部分);“度水”(借錢);“過水濕腳”(比喻掌握錢物時用不正當手段占取便宜);“行水”(指土匪向行人勒索的錢財);“撈靜水”(比喻從別人不太注意的地方取得了很大的好處或利益);“屈水”(勒索);“食水太深”(要價太高);“一盤水”(一萬元)。
第四類:“水”在詞中取“次等的,水平低,質量差的”義。該類詞匯包括:“水斗”;“水皮”;“水尾”;“水嘢”(質量差的東西)。
第五類:該類詞匯在《廣州話詞典》中并無其中“水”語素含義的明確界定,主要包括以下三類:
①“心意”類。如:“心水(心意)”、“疊埋心水(專心致志)”、“心水清(頭腦清醒)”。在此類詞匯中,“心水”一詞多被解釋為“心意”、“心智”之義。
②“消息、風聲”類。如:“放水(私下給人方便)”、“睇水(放風)”。此類詞語,學界有觀點認為其來源于清代江湖中的秘密語,行動中同黨監視,望風,叫做“睇水”;而“放水”一詞,可理解為:“消息、風聲”之義。
③“狀態、成色、模樣”類。如:“威水(①鮮艷;②醒目;③神氣)”、“色水(顏色;色澤)”、“醒水(警覺)”。從以上詞匯的釋義中,不難發現,該類詞匯基本上是描述人或事物的外在特征或狀態;清代小說《鏡花緣》第十一回曾載:“今老兄既將上等銀子付我,自應將色扣去方才小弟秤了一秤,不但銀水未扣,而且秤頭過高。”2“銀水”一詞,指的是銀兩的成色。由此可見,“水”在某些廣府粵語詞匯中,亦有表示“狀態、成色、模樣”之義。
由上文對廣府粵語含“水”語素詞匯的歸類和釋義分析可見,“水”作為一個基本語素,在廣府片粵方言的詞匯中,擁有較高的出現頻率,且常以其引申義出現在詞匯中。廣府粵語詞匯“親水性”的背后,蘊含著廣府文化的“親水”特性。
探討廣府粵語詞匯的“親水性”,離不開對廣府文化“親水性”的分析。
從地理環境特征上看,廣州市屬南方豐水地區,雨量充沛,全市河涌縱橫,儼然水鄉澤國。從古至今,密布的河涌與溝渠,是廣州市最為突出的一個地理特征;世代廣州人的日常生活基本上離不開水;正因如此,廣府片區粵方言中保留了很多含“水”語素的詞匯。
除此之外,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自漢代南越國起,廣州(舊稱番禺)便與外界有較多的貿易往來,且無明顯中斷;清代,廣州十三行的行商之富更是名揚海外。由于廣州地理環境的特殊性,“走水路”自然成為商人們與外界進行商業往來的主要交通方式。正因如此,在廣府粵語中,許多與商業貿易有關的詞匯,或多或少的帶上了“水”的痕跡。與此同時,作為承載商業貿易的“水”,亦漸演變出“金錢”、“利益”等義。除去地理環境和歷史沿革,廣府粵語詞匯的“親水性”亦可從廣府地區人民的風土人情中略知一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于水,長于水的廣府人,其生活中的點滴,已無不刻上“水”的印記。
廣府文化離不開廣府方言,而廣府方言又承載著豐富多彩的廣府文化。廣府片區粵方言中的“親水性”詞匯,絕不是一本詞典可囊括盡的,若想更深入地研究“水”語素在廣府粵語中的特殊含義,當需進行大量的實地調查和考察,收集更為豐富的語料;從而增強詞匯分析的說服力,進一步窺見更為特別的廣府文化。
注釋:
①饒秉才,歐陽覺亞,周無忌:《廣州話詞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290 頁。
②李汝珍:《鏡花緣》,長沙:岳麓書社,1989 年10 月第1 版,第3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