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包括高中語文在內的所有學科的學習都是在為學生將來的社會生活打基礎,為了學生的社會性的良好發展,高中語文課堂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與交流能力,因此高中教師應當特別注意“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教學。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旨在讓學生通過大量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在實踐中提升閱讀理解能力與溝通交流能力。教師應當組織實用性強的教學資源教學活動,體現語文教學的實用性,幫助學生獲取有益于社會生活的直接或間接經驗。
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加重視知識的積累以及書面的表達,或多或少地忽視了表達與交流能力的訓練,同時也存在著“不接地氣”的弊端。要改變這種局面需要引入更加有益于學生社會交往的實用性教學資源,在課堂上創設暢所欲言的交流氛圍,補救以往的高中語文教育對學生的生活幫助不大的問題,平衡語文教學對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的教學。一是社會交往類內容,二是新聞傳媒類內容,三是知識性讀物內容。
社會交往類內容主要包括活動的策劃,面向大眾的演講、陳述和致辭,面試過程中的表達與交流,會議、談判及討論中的發言等等。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可以以課本中相關的文章為主,如必修二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我有一個夢想》《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通過分析閱讀文本體味演講、演說的正確方法。除了課本上的內容,還可以加入其他實用性教學資源,如播放有價值的求職節目片段輔助面試方面的教學,體會面試中說話的藝術;借鑒大型正規活動的策劃,對活動策劃產生更深刻的認識,等等。
新聞傳媒方面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通過不同媒介獲取新聞信息,學會策劃和撰寫新聞報告。現在網絡傳播非常迅速,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大量的網絡信息。因此高中語文教學要教會學生如何對網絡信息進行正確的識別與理解,學會提煉新聞信息的重點。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能夠客觀地對新聞或者媒體中的信息發表意見。
知識性讀物包括科普類的讀物、說明文體裁的文章等,重點體現文章內容的實用性。這就需要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多關注文章是否對于學生了解更多實用性知識有益,難易程度是否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注意以學生為中心,設計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的教學活動,把自己放在指導者的位置,對學生的學習適時地提供幫助。
首先應當圍繞教材內容設計教學,讓學生通過理解教材內容從中提煉實用型閱讀與交流的技巧。教師要注重給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也應當注重在學生完成獨立思考后進行積極的總結與評價,使知識點系統化。
其次,為了體現實用性的特點和重點培養交流能力,教師要多設計生活化的場景,采用情景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得直接經驗,日后在生活中遇到類似情境便能夠舉一反三,使問題迎刃而解,真正把實用性閱讀與交流落到實處。如教師在就新聞傳媒相關內容進行教學時,可以選取引起熱議的熱點問題作為討論內容,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讓學生對新聞評論有更加真實的體驗和更加深刻的感受。
最后,教學設計要為學生的實際參與和交流能力的提升提供足夠的空間。要讓學生知道面試過程的技巧與方法,可以模擬面試場面;要讓學生了解活動策劃的流程與注意事項,可以讓學生親身參與策劃一項班級活動。
對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評價重點應放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能力的提升上,而這些能力的提升很難在試卷上以成績的方式反映出來。因此教師要選擇多元評價方式,不能夠片面地靠一場考試進行評價,而要重點關注學科核心素養,關注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的表達與交流能力。同時,評價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學生分等級,而是激勵與促進學生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要多采取過程性評價和即時性評價,注重學生的提升與進步過程,同時及時給予學生客觀的反饋。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能力的培養是高中語文的教學重點,能夠促進學生對于實用性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提升,對學生的社會生活有著積極影響。高中語文教學應當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設計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還應當注意采取多元化和靈活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以此提升高中語文教學的效果,真正讓學生獲得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