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璐瑤
畫家的生活區域和民俗文化對畫家的創作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他的創作主題往往與自己居住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俗風情等內容分不開。畫家深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和滋養,不斷從地域和文化環境中汲取多角度的元素,產生出不同的創作題材,創造出獨特的贛南女性風情。
客家婦女在繁衍生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她們還不同于傳統中國“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著名詩人郭沫若曾賦詩贊美客家婦女:“健婦把犁同鐵漢,山歌人夜唱豐收” ,正是這些健婦,在中國歷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也負起了“執干戈以衛社稷”的使命。
贛南客家女性題材繪畫創作群體主要在江西省,其他省份較少。在贛南地區有贛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老師,如張啟鋒、索啟等創作的中國畫,江鋒、劉君等創作的油畫作品和贛州市畫家劉世群的油畫作品等;在贛北有楊金星、蔡群、陳一文等畫家創作的中國畫。畫種以油畫國畫居多,其他畫種較少。
贛南客家女性題材繪畫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具有對傳統題材的推陳出新,也有充滿現代意識的繪畫創作,都反映了新的藝術追求和審美趨勢,具有鮮明的個性,獨特的表現形式和手法。
“寫實”一詞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的中國繪畫史上,隨著徐悲鴻對西方現實主義概念的大膽引入和政治經濟的發展,畫家逐漸開始關注自己的社會環境,而不是閑暇趣味。
在劉世群的《客家妹子》和《客家婦女》的油畫創作中,注重營造氣氛,也就是說注重周圍情與景的營造。在人物臉部用筆力求精雕細寫,著力于細微的表情刻畫,而衣著處理上則求整體;畫風質樸自然,背景描繪清新的自然風光、質樸的客家農具;以油畫多彩的筆觸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表現客家女質樸的藝術形象。
“意象”自古以來就是繪畫中一個重要的美學概念。魏晉南北朝初步明確了這一美學范疇,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中有言:“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揭示出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產生的明顯的審美意象,即在作畫途中情感表達的重要性。中國傳統水墨人物畫,追求“意在筆先”,所以中國畫中的人物,不是男人相貌奇特,身形不均,就是把女人畫成櫻桃小嘴,細眉,柳腰。若是把這些人物的衣服脫掉,想必其形態是很丑的。但也是因為這種奇特的形態,卻成為了中國傳統人物畫的特色。
意象造型的形成來自于傳統哲學,它強調畫家主觀情感的表達,在構思和創作時將客觀對象置于畫家的思維中,要求畫家具有極強的主觀色彩。在創作中,畫家追求“意在筆先” ,旨在表現人物的狀態和心理意象的特征,但不太注重人物各部分的大小和比例,陳一文的客家女系列寫意人物畫創作如《商秋》中,臉部和身體比例都被畫家主觀拉長,不似普通女性的嬌弱,更體現出客家女吃苦耐勞和堅毅勇敢的性格。
在江鋒《客家印象》和《客家女人》的油畫創作中,客家女的身體比例和陳一文相反的是被壓縮,女性的手掌也被畫得很粗糙,在現實中很少有像這么壯碩身材的客家女,這都是畫家的一種主觀藝術處理,《客家女人》油畫中的服飾以及磨盤都被畫家處理成紅色,整個交代出一個客家女辛勤勞作的畫面,大片的紅色體現出勞動的喜悅。
客家作為漢族分布較廣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現階段的文化影響力較弱,像閩南地區的惠安女在繪畫領域已經有一定文化傳播力,兩者同樣作為中國畫人物女性題材,惠女風情作為一個特殊的風情畫門類,由來已久,雖然它是極富地方性特色的繪畫題材,但卻有著廣泛的欣賞人群。令許多畫家癡迷不已,從早期的黃胄,周思聰到翁振新等,各個時期和地方的畫家都有此題材的作品問世,而客家女性作為繪畫題材的中國畫在當代來說并不是十分流行,選擇這個題材也是對繪畫創作作品的一個查漏補缺。
身處贛南地區的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傳承發揚贛南客家的研究與保護,積極推進贛南客家女性題材美術創作有機融入校園文化中,重新包裝展現客家精神,讓廣大師生與其親密接觸,在寓教于樂中人們直觀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這對文化的傳承有重要意義,而且是增強地方民族自豪感最好的方式之一。美術元素在豐富地方文化資源的同時,還可以為地方旅游業和經濟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