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晨
功能性色彩和裝飾性色彩是地鐵空間色彩設計中的兩大類構成,地鐵功能性色彩的系統規劃強調以直觀的信息傳達,不需要邏輯思考而快速根據色彩引導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路線與出口。裝飾性色彩的系統規劃強調以人的情感為目的,充分利用色彩物理性能及色彩對人生理、心理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空間尺度、比例、分隔、滲透空間、改善空間效果,為地鐵空間添加了難以言表的生機與活力。
地鐵導視系統是功能性色彩的主要物質載體,色彩與地鐵導視系統的結合對增強地鐵導視系統的系統化、指示性與美化環境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研究分析,當觀察一件物品20秒時,對色彩的感覺占80%,而形體感覺只有20%,然后依次是質感與細節,兩秒過后,色彩的感覺下降為60%,形體上升為40%,由此可見,在人的第一印象中色彩尤為重要,為了給乘客傳遞出更多信息,充分地運用色彩成為乘客信息識別的重要因素。
地鐵導視系統按功能劃分可以分為:
1.可以為乘客提供明確方向的“導向類標識”。
2.具有警示提醒意義的“警示類標識”。
3.確認明確地點的“確認類標識”。
4.與乘車相關的“咨詢類標識”。
將地鐵導視系統與色彩整合規劃,可以將色彩所承載的四類導視信息更好地傳遞給乘客,為乘客乘車時提供安全與便利。
北京地鐵站點內導視系統與色彩結合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色彩與導視系統的結合可以區分不同的區域和路線,來增強在地下空間的方向感。
2.可以區分不同車站不停色彩,增強區分。
3.不同顏色的標識有著不同意義,例如,紅色波長,穿透力強,感知度高,在地鐵空間里表示禁止與否定的意思;黃色在所有顏色里明度最高,具有輕快、健康、活潑等特點,在地鐵空間內具有警示的意思;藍色表示指引;綠色表示安全通行等提示信息,在地鐵中將這些顏色運用得當可以更好地為人提供服務,當了解色彩的含義時,就可以憑經驗做出相應的判斷。
北京地鐵空間環境結構復雜多樣,導視信息種類繁多,設計者利用色彩的符號性特征,運用不同色彩表示不同區域,使乘客短時間內獲取信息,可以快速到達目的地,色彩的符號性特征大大提高地鐵導視系統的識別性。設計師通過連續相同的色彩設計手法統一導視信息,使色彩在乘客大腦中進行累積,并進行有意識的整合,建立完整的視覺認知,提高地鐵空間導視信息的識別性。例如,錯綜復雜的交通線路信息很難用一張平面圖表達清楚。在1933年,英國設計家亨利貝克作為線路識別色的最早設計者,他設計的倫敦地鐵線路圖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線路識別色的規劃設計,他突破原有方式,將鮮明色彩運用在地鐵線路上加以區分,這種一線一色的設計方式,為乘客出行提供便利,讓乘客在乘坐地鐵時簡單易懂、清晰明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辨識效率。
例如,北京地鐵線路規劃也采用“一線一色”的設計,一號線是鮮紅,也就是主干線,二號線是中藍、三號線是梅紅、四號線是藍綠、五號線是中紫、六號線是深黃等等,眾多線路交錯復雜。正是因為不同顏色的區分,在北京這個線路復雜,換乘站繁多的城市,這種線路也有利于對換乘站的識別,可以方便乘客更好的乘坐體驗。
在地鐵空間設計時,裝飾性色彩通常不是單一出現,一般情況下是與其他顏色的組合形式出現,裝飾性色彩不僅只是視覺可以分辨的顏色,還可以感受到顏色帶給我們的情感體驗。良好的色彩搭配可以使人們產生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著名色彩學家約翰內斯·伊頓說過:“色彩就是生命。”色彩是傳遞信息最直接的方式,當我們看到色彩時,它想要表達的形象與內容就已經傳入到我們的大腦。
色彩作為地鐵站點空間的外衣,無時無刻不在體現著色彩的文化性,不僅具有審美內涵,也體現了藝術家們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地鐵空間站點具有特殊的文化承載意義,它不僅是這個地域文化所表現出來的,更是有別于其他城市獨有的“氣質”。
在北京地鐵站點空間文化性的展現中,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北京文化和發展史。在觀察北京地鐵空間色彩,我們可以看出,北京地鐵空間色彩的確立大致分為歷史標志色與時代標志色兩種。北京地鐵空間歷史標志色是對歷史的延續與繼承,北京是一個經歷上百年歷史沉淀的城市,已經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色彩文化,在色彩設計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濃重的歷史痕跡,無論是紅墻灰瓦、雕梁畫棟,都是藝術色彩表達的重要方式。
北京地鐵空間內,可以看到對歷史文化色彩的運用和借鑒,尤其是在歷史文化濃重的站點內更是強烈。比如,北京地鐵六號線南鑼鼓巷站,南鑼鼓巷站周邊有著北京保存最完好的四合院聚居區,站內設計與周圍區域環境進行借鑒,采用磚雕、灰墻,以“灰、紅”為主色調,構成六號線南鑼鼓巷空間的兩大主色,走進站內就可以感受濃厚的年代感。此外,還有北京地鐵八號線經過的什剎海、鼓樓大街,五號線經過的東四、雍和宮等區域。
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結構與面貌日新月異,原有的歷史標志色已經無法涵蓋現在的色彩,城市建設帶來新的城市理念,同時也對于原有色彩進行了補充,也就是時代標志色。在北京地鐵十號線與一號線換乘站中,商廈林立、商業中心聚集、人口密度大、交通流量大,使用人群以青年人為主,因此,用“都市綻放”為設計定位,其中包括公主墳站、潘家園站、蓮花橋站、大紅門站這四個站點,多用流線型的造型設計,柔化了枯燥的乘車空間,營造了現代、年輕、活力的乘車環境的同時,搭配不同色彩組合使用,能夠給乘客帶來不同的乘車體驗,體現了時代發展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色彩的情感表現不僅是心理學家研究的內容,也是設計師在設計時需要考慮的重要環節,是城市發展和社會審美的必然要求。在地鐵空間色彩設計中,設計師也應該考慮色彩表現的特殊性,如果色彩運用得當,會引起乘客的好感與共鳴。在北京地鐵站點空間色彩的情感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色彩的運用給人們帶來不同感覺的心理暗示。
2.色彩的運用可以增強人們對北京文化的認同感。
3.通過不同色彩的組合,引起乘客的情感共鳴,希望對乘客心理起到撫慰作用。
1.在北京地鐵站點內充斥著大量的色彩污染,商業色彩繁多,主要體現在地鐵空間廣告的使用上,因為地鐵空間人流量大,人員密集,是商家宣傳自己家商品的良好機會,然而大量商業廣告的出現遮蓋了地鐵空間本身的顏色,打破了地鐵色彩的規律性和和諧性,影響地鐵站內空間信息的傳達。大面積廣告的投放,與地鐵空間中各種導向標識、公共設施及物業標識匯在其中,如果不協調這幾方面的關系,就會導致色彩污染嚴重,影響公共信息傳達的直接性。
2.運營方與建設方為了節約成本、便于管理,在地鐵站點中大量線路站點顏色過于單一、統一,缺少個性與特色。日本著名設計師廣川啟智先生首次乘坐北京地鐵后留下的印象就是:“缺少設計,沒有個性。”
3.北京地鐵線路交叉復雜,色彩標識不明確,導向性能低,使乘客無法辨別車輛朝向、換乘路線等信息。對于一些不經常坐地鐵的人來說,容易出現找不到出口,反方向坐車等情況。所以,在這樣一個空間中,色彩的系統化與理論化就尤為重要,它的完善可以提高地鐵使用效率,讓城市形象得到整體提升。在地鐵空間設計中,應盡量使用強烈指向性的空間造型與色彩體系,與信息導向系統進行配合,幫助人們了解車站信息和辨別方向。
4.北京地鐵站點識別色與裝飾色設計混亂,不能協調兩者關系。這也牽扯出了更深層次的問題,也就是地鐵裝修到底是側重文化藝術屬性還是強調交通功能要求。例如線路識別色設計的出發點是為功能考慮的,它滿足了地鐵交通最本質的交通功能屬性,最大程度上以疏散人流為目的。但是,如果將交通功能屬性應用到極致,就會制約到裝飾性色彩的表達,同時,線路識別色更強調的是線,但是一條線包括若干個站點,如果將線路色貫穿每一個站點,就會讓每個站點千篇一律,線的感覺出來了,但是也會產生新的問題,也就是違背了“一站一景”理念。因此,如何將識別色與裝飾色更好的結合,這就需要設計師在地鐵站點設計時將“空間”“功能”“文化”三位一體考慮。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經過近50年的發展迎來了新契機,而色彩作為城市軌道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打破地下交通硬性空間,營造舒適環境的媒介。色彩作為地鐵文明的抽象符號,對站點空間有很強的改造作用。在未來地鐵建設中,交通管理部分應該制定一套關于地鐵色彩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與措施,對地鐵色彩設計、實施、后期管理進行有效監管,確保色彩可以在地鐵空間最大地發揮本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