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克勒溝學區營房小學,河北 承德 068453)
當前,很多教師認為小學生年齡尚小,不具備感悟情感的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很容易忽視情感教育,而只是去講解一些基本的語文知識,如:字詞的讀音、字詞的寫法、句子語法等內容,這不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更是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該重視情感教育的滲透,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會感悟課文中的情感,從而提升整體的語文素養。
有很多課文只靠默讀或表面文字無法準確地解讀出其中的涵義與感情,而通過朗讀就能實現較好的效果,因此朗讀是一種學習語文的有效方法,也是能將課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最大限度地表達出來的途徑。并且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朗朗上口、文筆優美的課文,通過朗讀這些課文,可以將其中的思想感情抒發出來,學生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但是這里所說的朗讀必須是有意識、有情感地去讀,而不是僅僅將文字干澀地讀出來。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感情朗讀來思考和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學習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以達到情感滲透的目的。首先,我給學生做了朗讀示范,在示范朗讀中,我語氣略帶沉重,語速緩慢而清晰,將詩中所寫的淡淡的憂傷之情以及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充分表達了出來。接下來,我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這首詩,并提醒學生要注意邊讀邊體會詩中的情感。而在學生朗讀完后,我讓學生發言,講述自己朗讀這首詩的體會,學生們踴躍發言,紛紛將自己在朗讀中體會到的情感分享給我和其他同學。而通過學生的發言,我了解到,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已經基本掌握了這首詩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一定不能忽視朗讀的作用。
在學習語文的時候,特定的氛圍是很重要的教學輔助工具。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文言文和小說,都具有特定的創作背景,蘊含著特定背景下的特定情感,這就要求,只有在課文中的真實情境下,營造出符合課文內容的整體氛圍,才能在氛圍的感染下,體會到課文中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一定不要只是單純地去講解課文,而是要聯系課文背景,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來營造出課文中的氣氛,并引導學生自覺地融入氣氛中,在氛圍的感染下,去深入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學習《燕子》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春天來了,萬物復蘇,燕子的機靈活潑,我在多媒體上播放《小燕子穿花衣》這首兒歌,并在畫面上呈現春回大地,桃紅柳綠,池水清清,燕子飛翔的圖片。而學生們非常興奮,紛紛跟著音樂哼唱,完全陶醉在春天的美麗中。這時,我開始朗讀并講解《燕子》這篇課文,而歌曲和圖片為學生創造出了春天的美麗圖景,在這種生機勃勃的春日氛圍下,學生更能體會到文中所講的小燕子的形態、動作以及生機與活力,也更容易體會到文中所表達的對燕子的贊美和喜愛以及對春天的憧憬和希望之情。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將情境氛圍與課文相結合,引導學生在濃烈的氛圍下去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感情真摯、語言優美的作品,而在這些作品中,每個詞語,每個句子都蘊含著濃厚的感情,所以要想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情感教育,教師就必須從最基礎的字詞出發,帶領學生分析文本,讓學生從文本中悟出情感,從而實現情感提升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她是我的朋友”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文中豐富而深厚的情感,我帶領學生對文本進行具體的分析,對文章中的字詞和語句進行探究。如文中寫道:“一陣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舉起來”。那么在講到這段話的時候,我讓學生思考:從這句話中,可以體會到小主人公阮恒的什么心理活動?學生們紛紛陷入思考。而最后,我對這句話進行講解,告訴學生“顫抖,放下去,又舉起來”的一系列動作都體現了阮恒的恐懼和猶豫,但是最后他舉起手來,說明他戰勝了恐懼,決心為他的朋友付出一切,這表明了他舍己為人,關心朋友的美好品質。這樣我就通過分析文本,使學生從文字中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總之,教師要注重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情感教育,并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加強情感滲透,使學生從小培養起感悟情感,升華情感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