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雪
(中共阜陽市潁泉區委黨校 安徽阜陽 236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使得不少“大老虎”相繼落馬,反腐敗斗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然而基層“微腐敗”則凸顯出來。蟻穴雖小潰大堤,蒼蠅雖小大禍害。因此,必須大力治理基層“微腐敗”,以鞏固反腐敗斗爭勝利的最后“一公里”,營造風清氣正的基層政治生態。
“微腐敗”多發生于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是農村基層干部手中權力濫用的行為,同時也是對“微權力”監督不到位的必然結果。一方面,由于我國農村人口多、面積大、文化水平低等特點,導致農村基層治理困難,從而使“微腐敗”問題呈現出易發、多發、頻發的態勢;另一方面,從中央紀檢監察網站相關統計數據來看,2019年全國共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8.5萬件,處理9.9萬人;民生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8.64萬個、處理11萬人;雖然較2018年有所減少,但是涉及農村基層切實相關權利及利益的關鍵領域的腐敗問題依然不少,因此,“微腐敗”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亟需加強治理。
農村基層政治生態不夠清明,是“微腐敗”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現在下幾個方面:①受中國傳統落后的“官本位”影響,讓他們產生了嚴重的官僚主義思想,認為權力至上,群眾必須絕對服從領導;②受個人逐利觀念的影響,使得價值觀出現偏差,認為金錢至上,貪圖享樂,從而使“微腐敗”思想如雜草一樣瘋長;③對基層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使基層干部“四個意識”不牢固,思想存在偏差,最終誤入歧途。
“利益鏈”的惡性循環是“微腐敗”的內在動力,人情社會是“微腐敗”的外在動力。①“微腐敗”從個體轉向群體,由于受常態化的反腐行動和互相監督的治理機制約束,基層干部獨自貪腐日益困難,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他們形成了共同“利益鏈”成為“微腐敗”的內在動力;②中國社會自古就是個人情社會,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現家族關系、裙帶關系等,農村基層干部常常為了特殊關系、面子而產生特權,從而成為“微腐敗”的外在動力。
監督機制不健全是“微腐敗”產生的重要誘因。①農村基層村務公開不全面或不及時,一方面不利于上級機構的及時監管,另一方面不利于農村基層群眾不能及時行使監督權力,更是給了一些基層干部徇私舞弊的機會;②對“微腐敗”的懲處缺乏相應法律法規,現行法律對農村基層“微腐敗”無能為力,并且對已經發生的“微腐敗”事件懲治力度不夠,難以對基層領導干部達到“不敢腐”的震懾作用。
新時代農村“微腐敗”是由基層領導干部手中的“微權力”產生,盡管產生的危害相比“大老虎”會小很多,但是在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下,依然要對農村基層“微腐敗”實行“標本兼治”,強大掃除“微腐敗”滋生的溫床。
強化培訓教育,構建清明政治生態。①加強廉政教育,增強干部自覺性。一方面,加大對基層干部的黨性教育,時刻牢記“四個意識”,樹立為民服務的事業觀,另一方面,通過紀委、上級主管部門進行誡勉談話,參觀廉政教育基地等方式,讓農村基層領導干部謹記底線、知敬畏;②要對“微腐敗”嚴懲不貸,做到有案必查,違紀必究,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敗人員,使農村基層干部望而生畏,不敢腐,營造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把好用人關,遏制“利益鏈”腐敗的群體行為。①嚴格把好農村基層干部的選人用人關,在基層干部選舉時,上級主管部門要嚴格把好候選人、資格審查、公開選舉“三個關口”,從源頭上預防“微腐敗”事件的發生,同時要鼓勵退伍軍人、返鄉創業人員等基層“精英”積極參與到村務管理中;②農村基層領導干部應自覺遵守中央“八項規定”,凈化朋友圈、交際圈,明確禁止服務對象及相關利益者的宴請、禮品禮金,同事之間也要相互監督,遏制共同“利益鏈”的形成。
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增強權力運行的透明度。①進一步落實信息公開制度,讓村務、黨務、財務、服務四務公開的內容真實可靠,公開時間及時準確,便于群眾行使監督權、知情權;②公開方式多元化,不能局限于在村務公開欄的紙質公開,充分發揮新媒體作用,建立村務公開網站、村務公眾號、微信客戶端等平臺,進行多元化的公開,面對更廣大的群體,接受更廣泛的監督。
完善監督機制,形成監督合力。①完善法律法規,當前法治社會下,農村基層干部處于“官”與“民”之間的中間地帶,因此對他們的腐敗行為難以界定,而且缺乏針對性的“微腐敗”法律法規,使得“微腐敗”人員懲治缺乏法律依據,因此,完善相應法律法規尤為必要。②加大巡視、審計頻率,讓巡視、審計等監管對基層村委的形成監督震懾作用,③加強上下監督,形成監督合力,上級鄉鎮政府定期對村委工作進行檢查、抽查、工作匯報等,下級村民通過村務公開,積極行使自身的監督權力,由此形成監督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