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堉 徐晨光
四川農業大學,四川 雅安 625014
第一,鞏固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我國的指導地位。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我國的指導思想應當是新時代的青年堅定不移的信仰。思政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純理論性解讀遮蔽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魅力及其價值魅力,這將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大學生心中的分量及其價值導向。
第二,維護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我國進入了新時代,在意識形態領域面臨著諸多風險和挑戰,各種外來文化和腐朽思想沖擊著青年的頭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要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因此亟需對我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進行改革和創新,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堅定青年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抵御外來文化、各種腐朽思想給青年帶來的不良影響。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堅定的政治立場、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未來。
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就是“德”,這就意味著“德”是衡量新時代青年是否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最重要的標準。新時代青年的“德”應當包括遠大的社會理想和正確的價值導向。
第一,大學生創新創業需要有正確的價值導向。目前大學生是我國創新創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政課回歸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具有重要的價值導向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2]但是,大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需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正確的價值導向,這樣的大學生做出來的創新成果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思政課實現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在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二,大學生對網絡輿論的甄別能力亟需提升。有學者曾對網絡輿論對大學生的影響進行了相關調研,調研結果表明,網絡輿論沖擊了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過量的網絡輿論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3]其他也有不少學者對網絡輿論影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表示認可。大學生作為一個學歷較高的社會群體,從理論上來說,面對各種網絡輿論,理應保持理性具備透過現象看到事件本質的能力。但是學者們的相關調研結果卻并非如此。這恰恰說明,在大學階段,更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穩定其價值導向。
第一,實行講課競賽機制,調動思政課教師改革創新的積極性。在高校,可以以實現思政課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為主題開展講課競賽活動。通過這種競賽活動,一方面,參加競賽活動的教師會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設計自己的授課內容,以達到思政課授課內容實現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的目的;另一方面,參加活動獲獎的優秀教師,將會更加勉勵自己做得更好,同時也給其他思政課教師帶來模范帶頭作用,給他們提供現實的經驗借鑒,激勵更多的思政課教師積極參與思政課的改革創新。
第二,形成完善的思政課教師考核評價以及激勵機制,以客觀約束條件調動思政教師改革創新的主動性。推動思政課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的改革創新,在考核評價機制方面,要建立標準、嚴格的考核評價機制,對思政課教師的政治素養、為師品行、教學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考核評價,設定相關的評價標準,做出明文規定,積極落實。有了標準,將考核結果與教師的年度考核、職稱評定等方面掛鉤,在這種壓力下,會促使思政課教師積極主動的去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不斷地去探索思政課的改革創新。
第三,建立學生反饋機制,以客觀事實為基礎為思政課教師開展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方向。思政課教師進行改革創新需要以學生實際情況這個客觀事實為基礎。建立學生反饋機制,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在上每一門思政課之前,通過問卷調查或者是簡易的問答題,了解清楚學生相關的學習基礎、能接受的授課方式,以這個為基礎對思政課的授課內容以及授課方式進行調整和設計;在上課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學生對授課內容的興趣程度、對授課方式的反應,并對這些情況進行記錄;在課后,以問卷調查、課后作業以及與學生之間的普通交流的方式,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做好記錄。
第一,實行雙主型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傳統的理論灌輸式的授課方式是知識的單向的傳播,這種授課方式確實達到了知識傳授的效果,但是整個課堂均以教師為核心來主導整個課堂,在價值觀教育方面的效果則不會明顯。雙主型教學模式主要是指在課堂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師居于主導地位,主導課程的主題和內容,學生居于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核心,開展課程教學。這個教學模式包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課內與課外的互動這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實現教師對學生有關問題的答疑解惑,這個互動過程需要教師融入一定的幽默感,以知識為基礎直接帶入價值觀教育,為學生講明知識背后蘊含的價值導向;第二個環節,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讓學生在討論與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活躍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有關知識和價值導向的理解,在火花碰撞的過程中也便于教師發現學生存在的知識誤解以及價值觀問題,并及時進行糾正和引導;第三個環節,課內與課外的互動就顯得尤為重要,以課程內容主題,在課下收集相關資料對理論知識進行充分的解讀和佐證,有利于提高理論知識的說服力;在課下針對主題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學生通過社會中實際的人物、事件進行接觸,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背后的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可。通過社會實踐這個環節有利于將價值觀內化于學生心中,社會大環境才是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最優場所。
第二,將時事熱點納入課程理論分析范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照本宣科的講授思政課教材的內容,很多學生難以專心于課堂,認真領會教材知識,實現價值觀教育更是難上加難。現在科技在不斷進步,多媒體教學已經步入了課堂,教師需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提升思政課堂的趣味性。此外,現在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了互聯網運用的主要群體,他們關注國內外重大時事要聞、民生問題、與自身利益相關的問題等方面的新聞,他們有自己的知識結構以及對有關熱點問題的看法和理解,并且有著強烈的表達訴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本身就是一門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科,將時事熱點納入課程理論分析范圍是思政課堂的應有之義,將其作為理論分析的實際案例,一方面能體現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用實際案例對理論內容進行闡釋和佐證能有效地提高理論知識的說服力,增加學生對理論知識的信服感;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對學生關心的時事熱點給予有效的回應,以時事案例為切口有效的融入價值觀教育,及時糾正大學生有一定偏差的或是錯誤的思想觀念,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因此,將時事熱點納入思政課,可以實現思政課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的有機融合,提高思政課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