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函 延邊大學
作品是由作者創作出來的,而作者必定是處于一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的,社會歷史環境的發展總會或多或少地對作者寫的作品產生一定影響,作品的內容也會包含著時代的印記。劉文金先生的作品《三門峽暢想曲》創作于20 世紀 60年代初,此時的中國正值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又有三年的自然災害,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劉文金先生來到三門峽,依據三門峽建設的場景以及作者的想象,創作出了這首表現建設者們崇高理想與對美好未來憧憬的激情樂曲,表現出了作者渴望中國繁榮富強的思想感情。
政治上,20 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已經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毛澤東主席開始帶領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屬于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在這個過程中,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成果,制定并通過了《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該草案明確指出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計劃和奮斗目標。由此可見,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
經濟上,20 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一個經濟大變革的時代,也是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為了趕超西方,經過黨中央的不斷調整與計劃,我國的糧食產量不斷增收。在工業上,也掀起了全民大煉鋼的運動熱潮,完成了鋼產量的高指標。
文化上,1956年4 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正式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方面“百花齊放”,學術方面“百家爭鳴”。1956年5 月,還提出了“為工農兵服務”“為政治服務”的文藝方針。
審美文化上,20 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對我國的影響很大。婦女的地位得到提升,思想變得開放,人們開始追逐自由。
劉文金先生的作品總是充滿著時代的氣息,其二胡作品多是以歷史背景為題材,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可見他是一位有著社會責任感的作曲家。在20 世紀60年代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作者寫作的關鍵是要吸取時代的養分,摒棄時代帶來的局限性。
音樂創作要把思想性擺在第一位,強調音樂作品以反映革命歷史和社會主義的現實生活為首要目的,二胡曲《三門峽暢想曲》的創作響應了黨“為工農兵服務”“為政治服務”的文藝方針。劉文金以三門峽水庫建設為載體,用民族樂器獨奏的藝術形式順應了這一時代的發展要求。
二胡作為中國的傳統樂器,之前一直屬于伴奏樂器。直到20 世紀20年代,經過劉天華先生的改革,大力提倡國樂改進,不斷地把新的演奏技法和創作手法融入進來,把二胡推上了獨奏樂器的地位。這首《三門峽暢想曲》不但繼承了劉天華先生國樂改進的思想,在繼承民族作曲傳統技法的基礎上,也進行了大膽的借鑒與創新,將西方的作曲技法理論運用到二胡曲中來。在體裁上,《三門峽暢想曲》一改過去常用的三段式曲式結構,而是借鑒了西方的曲式結構安排。較為新穎的是,《三門峽暢想曲》還是一首二胡與鋼琴相結合的作品,一般傳統的為二胡伴奏的樂器是揚琴,而作者充分借鑒了西洋樂器創作經驗,把西方作曲理論中的和聲、復調等技法與中國民族音樂相結合,創作了這首經典的《三門峽暢想曲》。
一個時代的發展狀況對于作家創作的影響是巨大的。劉文金先生的《三門峽暢想曲》以當時人們關注的三門峽大壩的修建為題材進行創作,歌頌了當代社會主義勞動者辛勤勞動的熱情,同時借鑒了西方的作曲手法,使樂曲更加生動、富有表現力。這首《三門峽暢想曲》不僅推動了二胡的發展,更是對演奏這首樂曲和欣賞這首樂曲的觀眾的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得社會主義新時期勤勞勇敢的勞動者更加熱愛祖國,表達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歌頌之情。